信貸危機下的服裝企業如何生存
“長期來看,僅靠增加貸款恐怕只能是權宜之計,很難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服裝業內人士認為,經濟結構調整壓力更多集中到勞動密集型的下游中小企業,這些問題顯然單靠增加貸款不能完全解決,還需要其他支持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政策配合。
顯然,中小企業面臨的并不主要是金融困境,更是結構調整問題。
“我們并不缺錢,”女裝品牌歌力思董事長夏國新曾于7月初告訴記者。夏國新表示,目前已走過10多年頭的服裝企業,基本上都有一定經濟基礎,不會因為行業形勢動蕩受影響,“當然,如果有大規模的擴張計劃,還是需要資本扶持。”
歐尼邇品牌經營者王勇也稱,自己的公司是品牌化經營,而不是制造業,如今歐尼邇在全國范圍內已有500家店鋪,運營狀況可喜。記者獲悉,王勇所創立的公司已有12年時間,目前擁有兩個本土原創品牌和一個法國高級時裝品牌,就在今年不少為海外代工的同行悄悄關門時,王勇的企業凈利潤水平保持著兩位數以上,還搬進了新建的辦公樓。
自去年底以來,服裝業兩極分化趨勢愈加明顯,利潤正在向1/3大企業傾斜,這已成為行業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上述調研報告也顯示,中小服裝企業之所以融資困難,關鍵在于收益不穩定,誠信度低,抗風險能力差,缺乏合格抵押擔保品。
“被動地等待銀行信貸或政府補貼的理念上,或者盲目、急迫地接受各種政策帶來的好處,對于當前陷入困境的中小企業,并非最終出路。”經濟專家指出。
對此,有媒體評論稱,不少紡織服裝企業正在經歷“寒冬”,但近期以來國家政策頻繁調整利好有限,企業能否安然度過寒冬,更大程度上需要“自救”。業內專家也認為,中小服裝企業在經歷了陣痛后,需從內因中求生存。不管是國家和政府扶持,還是投資商注資,都屬于外因范疇,通過品牌和技術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才是獲得企業長久生存發展最有效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