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位于我國哪個地理分區
是河套平原吧 河套平原一般分為青銅峽至寧夏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 河套,位于北緯37度線以北,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包括銀川平原(寧夏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今分屬寧夏、內蒙古、陜西.黃河在這里先沿著賀蘭山向北,再由于陰山阻擋向東,后沿著呂梁山向南,形成“幾”字形,故稱“河套”. 在地圖上看就是黃河幾字形的一上邊那一片
河套平原地理位置
河套平原位于位于內蒙古境內黃河沿岸的平原地區,就是下圖黃河沿岸的綠色部分.范圍 狹義的河套平原:僅指后套平原.巴彥淖爾市位于其核心位置,特別是烏蘭鄉勝豐村就稱為大后套.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寧夏的銀川平原、內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于巴彥淖爾盟南部.東至烏梁素海,東南至包頭市郊區,南臨黃河,西界烏蘭布和沙漠,北抵狼山.
河套平原為什么不叫高原
平原與高原是兩個相對的概念。
除開地勢的高低,它們還有共同的特征:地面開闊平坦,不同的是相比周圍地勢,相對較低就可以稱為平原,相對較高就稱為高原。
河套地區從地理位置上看,它西起賀蘭山,東至呼和浩特市以東,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爾多斯高原,地勢明顯低于它周圍的環境,黃河順賀蘭山北上東折,所攜帶的泥沙,將這個地區淤積成為千里沃野,稱之為平原比稱之為高原更加貼切。
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認識一個地區(地理區域),理解一個(地理)概念容易進入狹義的誤區,就是因為我們不能深入每一個地區,熟悉每一處環境,了解每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所產生的。用好地圖,收集并整理信息就能更好的理解“地方之理”。
這樣的例子很多:北京的“西山”其實就是太行山的一部分;“西湖”也不是杭州獨有的,“江南”更不止杭嘉湖地區。
如今的河套平原位置
位于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面積約25,000平方公里.又稱后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賀蘭山,東至呼和浩特市以東,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爾多斯高原.又稱河套地區.
內蒙古河套平原在中國占有怎樣的位置?
河套平原人口密度約145人/平方公里。 有蒙古、漢、滿、回、朝鮮、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壯、藏、苗、維吾爾、 錫伯、彝、 土家等民族。農業歷史悠久,潛力很大。工業有鋼鐵、電力、機械、電子、化工、建材、毛紡、皮革、化纖、食品、造紙、制藥等數十部門,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京包鐵路與包蘭鐵路橫貫東西。
河套地區土壤肥沃,灌溉系統發達,適于種植小麥、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農業區。今天,河套地區被稱為“塞外米糧川”。河套地區的畜牧業和水產業也很發達。河套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渠道縱橫,農田遍布。有可耕地面積960多萬畝,現已開墾500多萬畝,盛產小麥、玉米、高粱、大豆、糜麻、葵花、甜菜、酒花、瓜果、大白菜等作物。這里是自治區小麥的主要產區。蜜瓜、大白菜、酒花、葵花、枸杞等,是馳名全國的特產。
河套平原以盛產糧食而著稱,被譽為“塞上糧倉”或“塞北江南”,是膏腴殖壤的肥美之地。
河套還蘊藏著煤、鐵、銅、金、石墨、石棉、鹽、堿、稀土等多種礦產資源。
河套地區土壤肥沃,大小阡陌縱橫交織,適于種植春小麥、水稻、糜、谷、大豆、高粱、玉米,向為內蒙古、寧夏地區的主要農業區。有塞外米糧川之稱。平原上還蘊藏著煤、鐵、銅、金、石墨、石棉、鹽、堿等多種礦產資源。
河套平原在具體什么位置?
河套平原是陰山山脈與鄂爾多斯高原間的斷陷沖積湖積平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北至陰山南麓,斷層崖矗立于平原之北,界線明顯;南到鄂爾多斯高原北緣的陡坎,由于庫布齊沙漠散布,界線較模糊;西與烏蘭布和沙漠相連;東及東南與蠻汗山山前丘陵相接.介于北緯40°10′~4l°20′,東經106°25′~112°.東西長約500千米,南北寬20~90千米,面積約2.6萬平方千米.行政區劃包括呼和浩特和包頭兩市的大部,巴彥淖爾盟的南部,伊克昭盟的北部和烏蘭察布盟的小部分地區.
河套平原所在區域
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黃河沿岸的沖積平原. 由賀蘭山以東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平原),內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土默特川平原(又稱前套平原)組成,面積約25,000平方公里.是鄂爾多斯高原與賀蘭山、狼山、大青山間的陷落地區,海拔1,000公尺左右.填(黃河中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