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龍井茶?
杭州產的龍井茶
龍井茶產地在哪里?
西湖龍井,居中國名茶之冠.產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多少年來,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采茶作歌》.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峰)、龍(井)、云(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為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后,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龍井茶的效用?
“龍井茶”,因產于杭州西湖山區的龍井村而得名,習慣上稱為西湖龍井,有時簡而化之,索性稱這種色香味形別具風格的茶葉為龍井。西湖龍井茶以其獨特的品質風韻,精湛的制作工藝而蜚聲于國內外市場,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譽滿全球。
歷史上龍井茶有“獅、龍、云、虎、梅”字號之分,分別產于杭州市西湖區的獅峰、龍井、五云山、虎跑和梅家塢一帶,其中產于獅峰的“獅”字號品質最好。
龍井茶含氨基酸、兒茶素、葉綠素、維生素C等成分均比其它茶葉多,營養豐富,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消食利尿,除煩去膩,消炎解毒等功效。若以杭州虎跑泉水沖泡,香清味冽,號稱杭州“雙絕”。
龍井茶含氨基酸、兒茶素、葉綠素、維生素C等成分均比其它茶葉多,營養豐富,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消食利尿,除煩去膩,消炎解毒等功效
西湖龍井茶的來歷?
http://www.meijiawu.com/ReadNews.asp?NewsID=248&BigClassName=1&SmallClassName=1&SpecialID=0
龍井來歷
龍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龍井原名龍泓,晉代葛洪曾在此煉丹。龍井是一個圓形的泉池,大旱不涸,古人以為此泉與海相通,其中有龍,因稱龍井。離龍井500米左右的落暉塢有龍井寺,俗稱老龍井,創建于五代后漢乾佑二年(949年),初名報國看經院。北宋時改名壽圣院。南宋時又改稱廣福院、延恩衍慶寺。明正統三年(1438年)才遷移至井畔,現寺已廢,僻為茶室。
龍井泉的水由地下水與地面水兩部分組成。地下水比重較大,因此地下水在下,地面水在上,如果用棒攪動井內泉水,下面的泉水會翻到水面,形成一圈分水線,當地下泉水重新沉下去時,分水線漸漸縮小,最終消失,非常有趣。
龍井是杭州四大名泉之一,水質清洌甘美。龍井茶葉名聞中外,根據產地分獅、龍、云、虎,即獅峰、龍井、云棲、虎跑四地。
據傳,古時龍井旁住著一位老婦人,周圍有18棵野山茶樹,家門口的路是南山農民去西湖的心經之路,行人走到這里總想稍事休息,于是老太太就在門口放一張桌子,幾條板凳,同時就用野山茶葉沏上一壺茶,讓行人歇腳,日子一久,遠近聞名。有一年冬天,快過年時分,雪下得很大,茶樹也將凍死,采辦年貨的行人絡繹不絕,依舊在老太太家門口歇腳,其中有一長者見老太愁容不展,就問:“老太太年貨采辦了沒有?”老太太長吁短嘆地說:“別說年貨無錢采辦,就是這些茶樹也快凍死,明年春天施茶也就不成了。”長者指著邊上一個破石臼說:“寶貝就在這里,有何為,不如將此石臼賣于我好么?”老太太說:“這石臼越舊越好,如今洗了就不值錢了。”老太太說:“破臼本不值錢,你要只顧取去。”長者掏出10兩銀子將石臼搬去,老太太本不肯收錢,無奈長者轉身已不知去向,老太太只得將錢收下。過了年,第二年春天,18棵茶樹嫩牙新發,長得比往年好,并且洗臼潑水的地方又長出無數棵茶樹,老太太又歡天喜地的施起茶來。這就是龍井茶葉的來歷。
——————————————————————————————————————————————————————
http://www.zhejiangmuseum.com/news/news_detail.asp?id=813
http://www.baidu.com/s?ct=0&ie=gb2312&bs=%CE%F7%BA%FE%C1%FA%BE%AE%B2%E8%B5%C4%C0%B4%C0%FA&sr=&z=&cl=3&f=8&wd=%CE%F7%BA%FE%C1%FA%BE%AE%B2%E8%B5%C4%C0%FA%CA%B7
龍井茶有什么功效?
龍井茶的功效 龍井茶所含氨基酸、兒茶素、維生素C等成分,均比其他茶葉為多,營養豐富,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消食化膩,消炎解毒之功效.另外龍井茶還有提神、生津止渴、降低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和膽固醇.具抗氧化、抗突然異變、抗腫瘤、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及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壓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產物過敏等功效.
龍井茶名字的來歷
龍井的來歷:
一、古時龍井旁住著一位老婦人,周圍有18棵野山茶樹,家門口的路是南山農民去西湖的必經之路,行人走到這里總想稍事休息,于是老太太就在門口放一張桌子,幾條板凳,同時就用野山茶葉沏上一壺茶,讓行人歇腳,日子一久,遠近聞名。有一年冬天,快過年時分,雪下得很大,茶樹也將凍死,采辦年貨的行人絡繹不絕,依舊在老太太家門口歇腳,其中有一長者見老太愁容不展,就問:“老太太年貨采辦了沒有?”老太太長吁短嘆地說:“別說年貨無錢采辦,就是這些茶樹也快凍死,明年春天施茶也就不成了。”長者指著邊上一個破石臼說:“寶貝就在這里,有何為,不如將此石臼賣于我好么?”老太太說:“這石臼越舊越好,如今洗了就不值錢了。”老太太說:“破臼本不值錢,你要只顧取去。”長者掏出10兩銀子將石臼搬去,老太太本不肯收錢,無奈長者轉身已不知去向,老太太只得將錢收下。過了年,第二年春天,18棵茶樹嫩牙新發,長得比往年好,并且洗臼潑水的地方又長出無數棵茶樹,老太太又歡天喜地的施起茶來。這就是龍井茶葉的來歷。
二、龍井茶現在的扁形特點相傳源于清乾隆皇帝。據傳乾隆巡游杭州時,喬裝打扮來到龍井村獅峰山下的胡公廟前,老和尚獻上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獅峰龍井請乾隆品飲。乾隆飲后頓感清香陣陣,遂親自采茶,并在匆忙中將所采之茶放入衣袋帶回京城。時間一長,茶芽夾扁了,卻備受太后贊賞……乾隆傳旨封胡公廟前茶樹為御茶,每年炒制成扁形龍井進貢,供太后享用。其實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一般認為,龍井茶的扁形,是明末清初,受臨近的安徽大方茶制作的影響所致。
龍井茶屬于什么茶
龍井茶屬于綠茶.
請詳細介紹龍井茶
茶鄉第一村”——龍井村,因盛產頂級西湖龍井茶而聞名于世。東臨西子湖,西依五云山,南靠滔滔東去的錢塘江水,北抵插入云端的南北高峰,四周群山疊翠,云霧環繞,就如一顆鑲嵌在西子湖畔的翡翠寶石。
村內旅游資源豐富,御茶園、胡公廟、九溪十八澗、十里瑯珰、老龍井等景點點綴其中,為茶鄉增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整治工程重塑了龍井村山澗溪流景觀,再現了茶鄉農居溯溪而上、擇水而居的山地景觀風貌,基本恢復了富有西湖龍井茶鄉特色的自然村落風貌。
西湖龍井茶區——獅子峰、龍井、靈隱、五云山、虎跑、梅家塢一帶土地肥沃,周圍山巒重疊,林木蔥郁,地勢北高南低,既能阻擋北方寒流,又能截住南方暖流,在茶區上空常年凝聚成一片云霧。良好的地理環境,優質的水源,為茶葉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龍井茶被譽為“中國第一茶”,也實在是得于這山泉雨露之靈氣。
“天下名茶數龍井,龍井上品在獅峰。”獅峰龍井之所以馳名,還要感謝乾隆爺。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學著茶女采茶。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趕回京城,也帶回了一把已經干了的杭州獅峰山的茶葉,散發著濃郁的香氣。
太后想嘗嘗這茶葉的味道,泡上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
龍井現為直徑2米左右的圓形泉池,泉水經飲馬橋,黃泥嶺,出茅家埠流入西湖。龍井之水的奇特之處在于攪動它時,水面上就出現一條分水線,仿佛游絲一樣不斷擺動,人們以為“龍須”,然后慢慢消失。這一奇觀,引得游人到此,樂趣倍增。
采茶 “女兒紅”得之不易
“明前龍井”又叫“女兒紅”,最早的時候“明前茶”的采摘必須由未婚女孩子來完成,而且不能用手,而是用雙唇采下,因為用手指掐下來的茶葉,其掐痕在制成茶葉后仍去不掉。現在雖然已改用手來采茶,但規矩還是不少,諸如:必須小心輕柔地摘下葉片,摘一片就要馬上放一片入茶籃等,據說葉片如果在手上停留片刻,那么手的溫度就會令葉片由綠變紅。
龍井的采制,春季分四次,品質因采摘鮮葉的早晚而定,以早為貴。驚蟄初過,是茶農采制首批春茶的最佳時機,至清明前采頭茶,稱為“明前茶”,嫩芽初迸狀似蓮心,故稱“蓮心”。一個熟練的采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兩,故極為珍貴,稱得上珍品中的絕品。再加上采摘的辛苦,還沒成茶就已先讓采茶女們付出了幾多勞苦。
而過了清明后采摘的茶葉就大不如“明前茶”那么珍貴了,谷雨前采摘的二春茶稱“雨前茶”,量比較多,已有一葉一芽,其形似旗,茶芽稍長,其形如槍,故又稱之為“旗槍”;立夏之前采三春茶,茶芽旁有附葉兩瓣,兩葉一芽,形似雀舌,稱為雀舌;四春茶則在三春茶后一月開始采摘,這時茶已成片,并附帶有茶梗,稱之為“梗片”,在過去是供茶農的后代練技術用的。
龍井茶多種植于靠山近水,晴能受到充分日照、雨又易于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春采、夏鋤、秋剪、冬肥,一點都耽誤不得,古語就有“人誤茶一季,茶誤人一年”之說。
龍井茶的級別標準
以往,西湖龍井茶分為特級和一級至十級共11個級,其中特級又分為特一、特二和特三,其余每個級再分為5個等,每個級的“級中”設置級別標準樣。隨后稍作簡化,改為特級和一至八級,共分43個等。到1995年,進一步簡化了西湖龍井茶的級別,只設特級(分為特二和特三)和一級至四級;同年,浙江龍井茶分為特級和一至五級,共6個級別樣。
特級 一芽一葉初展,扁平光滑
一級 一芽一葉開展,含一芽二葉初展,較扁平光潔
二級 一芽二葉開展,較扁平
三級 一芽二葉開展,含少量二葉對夾葉,尚扁平
四級 一芽二、三葉與對夾葉,尚扁平,較寬、欠光潔
五級 一芽三葉與對夾葉,扁平較毛糙
龍井茶的品質特點
春茶中的特級西湖龍井、浙江龍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鋒尖削,芽長于葉,色澤嫩綠,體表無茸毛;湯色嫩綠(黃)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帶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濃醇;葉底嫩綠,尚完整。
其余各級龍井茶隨著級別的下降,外形色澤由嫩綠一青綠一墨綠,茶身由小到大,茶條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轉向濃粗,四級茶開始有粗昧;葉底由嫩芽轉向對夾葉,色澤由嫩黃一青綠一黃褐。 夏秋龍井茶,色澤暗綠或深綠,茶身較大,體表無茸毛,湯色黃亮,有清香但較粗糙,滋味濃略澀,葉底黃亮,總體品質比同級春茶差得多。
機制龍井茶,現在有全用多功能機炒制的,也有用機器和手工輔助相結合炒制的。機制龍井茶外形大多呈棍棒狀的扁形,欠完整,色澤暗綠,在同等條件下總體品質比手工炒制的差。
龍井茶的審評內容
龍井茶的審評內容與其他名優綠茶類同,主要是干評外形,濕評湯色、香氣、滋味、葉底,以及龍井茶產地的區分等。
1.外形審評取具有代表性的茶葉100g左右,放在茶樣盤內評外形,主要評定形態、色澤、茸毛等項因子。通過外形評定,可以判定其屬于西湖龍井還是浙江龍井。因這兩種茶外形十分接近,甚至其他茶區用龍井種鮮葉(如龍井43、龍井長葉)炒制的部分扁形茶,其外形與西湖龍井也難分伯仲,這就給判別龍井茶的產地帶來很大的難度,這也是目前市售龍井茶中標識混亂的原因。但有經驗的審評者,根據龍井茶外形的基本特征,對大多數茶葉的產地是能夠加以區分的。
2.茶湯色澤的審評高檔茶的湯色顯嫩綠、嫩黃的占大多數,中低檔茶和失風受潮茶湯色偏黃褐。從湯色不易判別龍井茶的產地,也不必硬加區分。
3.香氣和滋味的審評產于西湖區梅家塢、獅峰一帶的早春茶葉,如制茶工藝正常,不帶老火和生青氣味的特級西湖龍井和產于浙江省的特級浙江龍井在香氣和滋味上有一定的差別。西湖龍井嫩香中帶清香,滋味較清鮮柔和;浙江龍井帶嫩栗香,滋味較醇厚。若使用“多功能機”炒制的西湖龍井和浙江龍井,由于改變了傳統龍井茶的制作工藝,兩者的香氣無明顯的區別。其他扇形茶大多呈嫩炒青茶的風味。但即使是西湖龍井,一旦炒成老火茶,呈炒黃豆香后,則不易從香氣上分清其產地。在江南茶區,室溫條件下貯存的龍井茶,過梅雨季后,湯色變黃,香氣趨鈍。
4.葉底的評定葉底審評主要是評色澤、嫩度、完整程度。有時把杯中的茶渣倒入長方形的搪瓷盤中,再加人冷水,看葉底的嫩勻程度,可作為定級的參考。
5.龍井茶的級別評定龍井茶的級別應對照標準茶樣而定,若外形與標準樣有差別的(如有機茶),只能按嫩度與標準樣相當的級別確定。目前大部分散裝龍井茶制后就上市,部分不標級別,只有價格。若是小包裝龍井,則必須標明產品名稱和級別,這些茶應對照標準樣評定。 龍井茶的級別與色澤有一定的關系,高檔春茶,色澤嫩綠為優,嫩黃色為中,暗褐色為下。夏秋季制的龍井茶,色澤青暗或灰褐,是低次品質的特征之一。機制龍井茶的色澤較暗綠。
龍井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唐代,當時著名的茶圣陸羽,在所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龍井茶之名始于宋,聞于元,揚于明,盛于清。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龍井茶從無名到有名,從老百姓飯后的家常飲品到帝王將相的貢品,從漢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開始了它的輝煌時期。
早在北宋時期,龍井茶區已初步形成規模,當時靈隱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產的“白云茶”和葛嶺寶云山產的“寶云茶”已列為貢品。北宋高僧辯才法師歸隱故地,也是當年與蘇東坡等文豪在龍井獅峰山腳下壽圣寺品茗吟詩之處,蘇東坡有“白云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之句贊美龍井茶,并手書“老龍井”等匾額,至今尚存壽圣寺胡公廟、十八棵御茶園中獅峰山腳的懸巖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國都,茶葉生產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元代,龍井附近所產之茶開始露面,有愛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龍井》飲茶詩,詩中曰:“徘徊龍井上,云氣起晴畫。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坐我詹卜中,余香不聞嗅。但見 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黃金芽,不取谷雨后,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見當時僧人居士看中龍井一帶風光幽靜,又有好泉好茶,故結伴前來飲茶賞景。
到了明代,龍井茶開始嶄露頭角,名聲逐漸遠播,開始走出寺院,為平常百姓所飲用。明嘉靖年間的《浙江匾志》記載:“杭郡諸茶,總不及龍井之產,而雨前細芽,取其一旗一槍,尤為珍品,所產不多,宜其矜貴也。” 明萬歷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龍井,其地產茶,為兩山絕品”之說。萬歷年《錢塘縣志》又記載“茶出龍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與他山異。”此時的龍井茶已被列為中國之名茶。明代黃一正收錄的名茶錄及江南才子徐文長輯錄的全國名茶中,都有龍井茶。
如果說在明代龍井茶還介于諸名茶之間的話,到了清代,龍井茶則立于眾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學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龍井,江南之芥片,閩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來到龍井茶區觀看茶葉采制,品茶賦詩。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還被封為“御茶”。從此,龍井茶馳名中外,問茶者絡繹不絕。近人徐珂稱:“各省所產之綠茶,鮮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龍井,色深碧。茶之他處皆蜷曲而圓,唯杭之龍井扁且直。”民國期間,著名的龍井茶成為中國名茶之首。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積極扶持龍井茶的發展。茶區人民在政府的關懷下,改舊式柴鍋為電鍋,選育新的龍井茶優良品種,推廣先進栽培采制技術,建立龍井茶分級質量標準,使龍井茶生產走上了科學規范的發展道路。
從龍井茶的歷史演變看,龍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發揚光大,一則是龍井茶品質好,二則離不開龍井茶本身的歷史文化淵源。所以龍井茶不僅僅是茶的價值,也是一種文化藝術的價值,里面蘊藏著較深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
龍井茶的沖泡方法:泡茶時先將85℃–90℃的沸水沖如洗凈的茶杯里,然后投入茶葉,稍許,便可觀賞到茶葉在水中緩慢舒展、游動的姿態。
四大名茶之一的龍井茶產地是?
湖泊
龍井茶的來歷?
由來一:
據傳,古時龍井旁住著一位老婦人,周圍有18棵野山茶樹,家門口的路是南山農民去西湖的心經之路,行人走到這里總想稍事休息,于是老太太就在門口放一張桌子,幾條板凳,同時就用野山茶葉沏上一壺茶,讓行人歇腳,日子一久,遠近聞名。有一年冬天,快過年時分,雪下得很大,茶樹也將凍死,采辦年貨的行人絡繹不絕,依舊在老太太家門口歇腳,其中有一長者見老太愁容不展,就問:“老太太年貨采辦了沒有?”老太太長吁短嘆地說:“別說年貨無錢采辦,就是這些茶樹也快凍死,明年春天施茶也就不成了。”長者指著邊上一個破石臼說:“寶貝就在這里,有何為,不如將此石臼賣于我好么?”老太太說:“這石臼越舊越好,如今洗了就不值錢了。”老太太說:“破臼本不值錢,你要只顧取去。”長者掏出10兩銀子將石臼搬去,老太太本不肯收錢,無奈長者轉身已不知去向,老太太只得將錢收下。過了年,第二年春天,18棵茶樹嫩牙新發,長得比往年好,并且洗臼潑水的地方又長出無數棵茶樹,老太太又歡天喜地的施起茶來。這就是龍井茶葉的來歷。
由來二: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采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里不適,并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么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后已經干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后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見太后這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