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個民族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男子傳統服飾為白色繡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無領長衫“袷袢”,袖口用黑布沿邊。短上衣的式樣為豎領、對襟扣領。衣外系皮帶。下穿寬腳褲,適宜游牧騎乘,女子服飾為寬大無領,長不及膝,鑲嵌銀扣的對襟上衣。下端鑲有皮毛的多褶長裙或下端帶褶裥的各色連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柯爾克孜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戴圓頂小帽,柯爾克孜族婦女擅長刺繡,常在衣服的領、袖、前胸等處繡上美麗、精致的幾何圖案。色彩以紅、藍、白為主。編織也表現出精湛的技藝,用染色羊毛、駝毛編織的掛毯、地毯,用芨芨草、紅柳枝編成的簾子、圍子等都著稱于世.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繡花襯衣,外面套斜領、無紐扣的“袷袢”,“袷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有紐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繡花背心。男女皆喜歡頭戴繡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維吾爾族在服裝的用料上喜歡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婦女喜歡艷麗的衣物,并以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等飾物點綴。手工刺繡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襯衣、背心及小圓頂帽上所繡的花紋圖案都十分精美。 鄂倫春 鄂倫春族在游獵生活中創造了狍皮服飾文化,無論衣服鞋帽,還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為原料。鄂倫春族的服裝以狍式為主,男女冬季皆穿長袍,女袍長及腳面,兩側開衩。皮帽用狍油皮頭皮精制而成,制作時,把耳朵割掉,換上狍皮縫制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鑲上,毛、角、鼻、嘴仍保留,獵人戴在頭上,不僅防寒,還可偽裝自己,誘惑野獸。女帽鑲有花邊,頂端綴著紅綠線穗。鄂倫春人的裝飾和服飾染色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皮狍的開衩處及手套上多喜歡用紅、綠、黃色縫繡出色彩艷麗的花紋圖案。年輕人穿用的衣服、褲子和手套,多用柞樹煮水揉染成黃色。
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特點
我們這有個叫虎形山的鄉鎮,居住的都是瑤族人,他們的服裝很奇特,下身褲腿很肥大,上身藍色對襟布扣衣服,頭上用布帶盤著一個巨大的紅色斗篷,非常漂亮.
各民族的服飾特點
漢民族服飾——漢服的主要特征可以簡要概括為:交領、右衽、束腰、系帶.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禮服以衣裳制為主,寬袍大袖.常服袖子較小,也有窄袖型. 在“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的上古時期到明朝末年這段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漢服在主要特點基本不變的情況下不斷發展,形成了華夏文明特有的、在東亞地區影響廣泛的民族服飾體系.“華夏”之“華”指的便是漢服之美.
民族風格服飾的特征
一、整體性
1、形式美的統一。少數民族服飾中,衣服與飾品相依相存,構成完整的形式美。少數民族的配飾造型與色彩在服裝整體美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造型一般大而突出,色彩在整體搭配中常常起到強調與對比的作用。比如黑彝男子基本著裝是身穿黑衣黑褲、黑披肩(察爾瓦),左耳戴綴有紅絲線蜜蠟玉大珠,手腕戴銀龍大鐲,頭頂黑布英雄髻。細長錐形的英雄結,高高地伸出帕外,配上肩上披的“察爾瓦”,襯托得彝家漢子格外英武。倒向右側的英雄結與左耳的大型耳飾形成不對稱但卻均衡的關系,紅黃色的耳飾還起到點綴與強調的作用。
2、裝飾性的統一。裝飾是飾品的最主要功能。主體的審美需求是民族飾品發展的原動力與總體趨勢。比如蒙古族的頭飾、藏族披掛于全身的裝飾,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滇南彝族臘魯姑娘的銀泡圍腰具有突出的裝飾性,圍腰色彩鮮艷,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排有一顆顆銀泡,周圍有花邊相配,圍腰下部用花邊花線鑲制而成,每塊圍腰上鑲嵌銀泡最少200顆,多的達684顆。每逢節日,姑娘婦女系上銀泡圍腰跳舞賽歌,銀光閃爍,耀眼奪目,別有一番風情。水族婦女的繡花圍腰打破水族服飾的黑藍色調,其裝飾意味十分顯著。
3、實用性的統一。少數民族服制形式的產生常常是與其勞動生活密切相關的,因此在服裝中還有一類如披肩、背墊等等,因其常常與身相隨,事實上已成為民族服飾的—種很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從實用還是審美出發都可將它歸為飾品的一部分。如風格獨特的獨龍麻毯是獨龍族的一個特殊標志,五色麻布制成的獨龍毯自肩斜披至膝,顯得粗獷豪放的風格與古樸原始的風貌。還有納西族的羊皮披肩,彝族的“察爾瓦”等等都具有將實用與裝飾融為一體的效果。
二、文化性
民族飾品的文化特征可以從宗教、社會與民俗幾個方面分析。
我國少數民族所佩戴的飾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著該民族原始崇拜的意義。苗族是蚩尤的后代,因蚩尤愛牛敬牛,故苗家最典型的頭飾是牛頭從草間花叢中冒出。苗女銀角頭飾中高高揚起的兩彎水牛角,是苗族美麗至尊的象征,具有明顯的牛崇拜的色彩:在戴上由銀泡、銀片組成的銀冠后,還要戴上兩支連在一起的銀制水牛角,就象一個巨大的“U”字。每支角上雕一條龍,龍頭朝內,呈二龍戲珠之勢。兩支銀角中間,有扇形銀芒。它反映出濃郁的民族習俗風尚和古老的文化傳統,是崇拜圖騰文化和農耕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祭儀是許多少數民族的重要社會活動。祭儀活動中需要許多道具,服飾特別是配飾是道具中最具強化神性的物質實體。祭儀中重要角色巫師的形象便是由特殊而神秘的服飾體現,頭部往往需要神秘面具或是夸張的頭飾。民間的祭儀活動更多的則是演變為一種社交活動,而這種社交活動中的主角便是青年男女。少數民族男女交往通常以對歌開始,發展為互贈信物,信物常常是腰帶、手帕、荷包等隨身的飾品。
納西族婦女的羊皮披肩是最精致也是最富有文化內容的。納西婦女的主體服裝異常樸素,缺乏裝飾,最具特色的飾品便是用作背墊的羊皮披肩,這與納西文化習俗有很大的關聯。納西民族是一個崇尚文化的民族,文化的主要承擔者是男性,男性一般居家學習經文,而大大小小的農活主要由女性承擔。圍裙與披肩成為女性的主要配飾,納西族婦女所披羊皮上方,有兩個大型圓飾,代表日月,下方有七個小形圓飾,名為七星。一方面羊皮有蛙崇拜的象征,兩個大圓飾與東巴文化的象征“黃金大蛙”的眼睛有關,另一方面有“日月” 與“七星”的披肩稱為“披星戴月”,反映了納西婦女勤勞能干的個性和美德。
三、歷史性
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百科全書”,更是民族發展的“活化石”。民族配飾的歷史性可以從象征性與地域性兩方分析。
1、象征性。服飾往往可以反映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的等級差別和一些特殊的財產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階級差別逐漸消除,而配飾在財富的象征意義上依然十分顯著。
以藏飾為例,西藏傳統首飾的表現形式,取決于藏民族的思想觀念、社會形態,以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尤其是傳統的游牧生活。游牧生活需要將全家,甚至幾代人所積累的財產轉化為珠寶首飾滿身披掛,而四處搬遷去尋找水草豐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掛的不僅是服裝飾件,而且是一筆巨大的財產,顯示的不僅是美,而且象征著豪華與富有。
每逢有祭祀活動,高山族人便喜愛戴高大的銀盔。每一個高山族人成家以后,就用實物換來銀幣,制成銀圈,然后做成頭盔,從此便父子相傳,代代相承,繼承人必須在銀盔上增加最少一個圈。因此,銀盔是財富積累的記錄,是勤勞、節儉和有本事的象征。
苗族姑娘全身的銀飾常常達二、三十斤,全身閃亮的銀飾一方面使姑娘美麗出眾,另一方面則是顯示家里的富裕情況。
2、地域性。特殊的地理環境往往構成特殊的文化環境,而歷史文化的發展反過來又受地理因素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少數民族由于所處地理環境特殊,配飾在不同程度上都保持了民族歷史發展的地域性特征。即使是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區亦有不同的表現。
貴州自古以山高路險,氣候惡劣多變,構成一個封閉的自然環境,造成支系繁多的服制形式。即使相隔百里之遙,也有不同的裝扮,同樣都有大量的銀飾,但造型、圖案等卻各不相同。如西江型的銀角上插有白雞羽毛;而施洞型銀角呈扇形,頂端為蝴蝶。不同地域的配飾都記載了各支系的圖騰崇拜與文化習俗。
四、民族配飾對現代服飾形式的啟迪
少數民族服飾的這些“附加物”豐富多彩,它們作為服飾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強烈的裝飾性,更具有代用物、補充物、保護物的多種功用,因而顯得十分實用,不可或缺。從更深的文化層次考察,它們在另一方面又具有民族、歷史、愛情等象征意義。
配飾為民族服飾增輝添彩,成為民族服飾的精華,服中有飾、飾可成服是民族服裝的一個特色。而從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嬉皮風格,到近幾年再度燃起的民族風格,配飾對服裝風格個性的強化作用越來越突出。比如表面斑駁而陳舊的鑲有天然石頭、珊瑚、動物骨頭的充滿異域風情的銀質藏飾,平實的材料散發出濃烈的古味、土味,將現代時尚與異族風情搭配得完美而協調。從我國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中,我們應進一步挖掘設計靈感,在民族風格的大前提下創造符合潮流的新的穿作風格與新的搭配形式,將中國民族風格發揚光大。
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 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繡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繡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繡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并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繡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繡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繡,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 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樸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制作采用挑花、刺繡、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艷麗的圖案繡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樸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繡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系繡花或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繡花鞋。 京族 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于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壯族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里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繡花鞋。披戴繡花墊肩。婦女的發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制成。 黎族 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物很多,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擺以貝紋、人紋、動植物紋等裝飾,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花色艷麗。有些身著黑、蘭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繡白色花紋,后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著色彩艷麗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巾。黎族婦女擅長紡織。黎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斕,圖案新穎,質地細膩,經磨耐用。 僳僳族 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長或短的麻布衫,下著及膝黑褲,頭戴黑色包頭,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墜。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長刀,頸戴貝殼頸圈,身背手工縫制綴有紅綠色小絨球的花包,穿白色護腿。女子多穿長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長褲,系圍裙,用青布包頭,身背手工縫制的掛包,頭戴白色硨磲片和紅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樂”,有的絢麗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極有特色.(注:硨磲音為車渠,一種蛤)
民族及服飾特點
[服飾特色]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伙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后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 0 厘米長的穗頭垂于腦后。如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婦女一般穿紅色或藍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用黑布裹包頭,高達約0.3公尺,包頭頂端左側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婦女們都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雕刻精致的大手鐲、銀項圈,還在胸前的四顆銀鈕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走起路來銀光閃閃,風采耀眼。
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真,心靈純潔。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云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 等字樣。繡荷包是愛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于頭頂,并以鮮艷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系繡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志。如今的保安人的服飾與當地的回族、東鄉族無根本差異。男子平時戴白色號帽,身穿白色襯衣,黑色坎肩,藍或灰色褲子;走親訪友或外出時,多穿中山服或軍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鮮艷的各色上衣,頭戴細薄柔軟透亮的綠綢蓋頭;已婚少婦以及中年婦女平時多戴白色衛生帽,外出時則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多著深色服飾,戴白蓋頭。 布朗族穿著簡樸,男女皆喜歡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似,上穿緊身短衣,頭頂挽髻,用頭巾纏頭,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寬大長褲和對襟無領上衣纏頭巾。成年男子喜愛紋身。
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和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繡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制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的來歷和特色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基本上是以華夏族服飾為參考,在日上生活中又添加了自己體現民族心理素質.及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其民族特征主要表現于服裝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飾件等方面.
簡要介紹一種少數民族的服飾特點從服飾中你還知道這個民族的哪些知識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室內砌土炕,墻上掛壁毯,開壁龕,并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面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面、湯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兇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繡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鏈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里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制作的地毯、刺繡、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4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阿昌族服飾
[服飾特色]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伙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后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 0 厘米長的穗頭垂于腦后。如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婦女一般穿紅色或藍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用黑布裹包頭,高達約0.3公尺,包頭頂端左側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婦女們都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雕刻精致的大手鐲、銀項圈,還在胸前的四顆銀鈕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走起路來銀光閃閃,風采耀眼。
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真,心靈純潔。
白族服飾
[服飾特色]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云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 等字樣。繡荷包是愛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于頭頂,并以鮮艷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系繡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志。
布依族服飾
[服飾特色]
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和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繡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制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東鄉族服飾
[服飾特色]
東鄉族信奉伊斯蘭教,在生活習俗上與西北回族相似,服飾上也帶有回族的特點。
顏色素凈,多青、藍色或藏青色布制成。少女也有著紅、綠色者。衣領圈及大襟均有繡花裝飾。袖子寬大,滾一道花邊。下穿套褲,褲管滾兩道邊,用飄帶束住。節日喜慶,穿高跟繪花鞋,包頭巾,發上插銀制飾物。上衣長至膝蓋,寬大。大襟右衽,袖長至手腕,袖口約15厘米。有的外套齊膝布坎肩,下穿長至腳面的褲子。結婚時,穿裙子或長袍。出嫁后戴黑色蓋頭,中老年戴白色蓋頭。
東鄉族男子的服飾是,多穿短衫和深色坎肩,下穿及踝長褲。冬天穿山羊皮襖,在袖口處縫有黑色或紅色的寬邊。平時還穿毛織的褐衣。
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
肥腰大袖 藏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和云南等地。其服飾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藏族服飾的這種基本特征大約遠在戰國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濃厚的高原民族特點。 男女皆愛飾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較多,有銀、金、珍珠、瑪瑙、玉、松石、絲、翡翠、珊瑚、琥珀等。運用廣泛,有頭飾、發飾、鬢飾、耳環、項鏈、胸飾、腰飾、戒指等。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婦女都喜歡戴珊瑚、瑪瑙、項鏈和銀質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種腰刀、火鐮等飾物、也有戴耳環、戒指和手鐲的。 配色大膽精巧 藏族服飾的另一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依次遞增和構圖上。牧區皮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豎立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擺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寬的黑、紅、綠、紫色條紋依次排列。她們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和靴上作裝飾,給人以“慈善”、“愛撫”、“與人為善”的聯想。她們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色,并且巧妙運用復色、金銀線取得明坑邙又和諧的藝術效果,配色十分大膽、精巧 廣西少數民族的服飾風格 壯族服飾:在壯族聚居的農村,特別是在比較偏僻的壯族山區,服飾仍保存本民族的特色。男子多穿青布對襟上衣,有的還以布帕纏頭。女子服飾則別具一格,因地區不同而式樣各異。壯族婦女多穿無領斜襟繡花滾邊的上衣,下身穿繡花滾邊寬腳的褲子或青蠟染的褶裙,腰束繡花圍腰,腳穿繡花鞋,有的頭上還纏著各式方巾,喜歡戴銀首飾。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喜穿無領斜襟的黑色上衣和黑色寬腳的褲子,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壯族婦女擅長織布和刺繡,所織壯布和壯錦,花樣新穎,服飾增添不少色彩。 瑤族服飾:瑤族服飾式樣豐富多采。在不同自稱的各部分瑤族之間,服飾又各有差異。他們大都穿黑色或深藍色衣服,衣料多為自織白布,用藍靛浸染。男子上衣有對襟及斜襟兩種,一般均束腰帶,褲子長短不一,有的長至腳面,有的短至膝蓋,大都用深色而較長的包頭布包頭。南丹縣大瑤寨男子穿長至膝蓋的白色燈籠褲,下纏腳腿布,人們稱之為“白褲瑤”。瑤族婦女擅長刺繡,衣服多繡滿各色,鮮艷奪目。婦女服飾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上穿過胯的長衫,無領對襟,在襟邊袖口旁均有繡花及挑花,腰系五彩絲繡滿帶,胸前懸掛長方形布一幅,上面繡滿花紋,褲的長短不一,褲邊也刺有花紋,兩鬢發較長,以青布纏頭,外束白線編成的扁帶,還喜歡以成串的彩色料珠、銀或銀鏈掛在鬢邊或腰帶上;另一種是上穿無領無袖短衣,兩襟繡花,腰系帶,下著青色碎花白邊的百褶裙,用布條裹腿。瑤族婦女都盤發髻,發式各式各樣,如有的“盤瑤”婦女只留頭頂上部頭發,而將周圍的頭發剃去,把辮子留在頭頂,用長的黑布包上,形似草帽; 喜戴各種銀飾,裝飾品有項圈、手環、耳環、銀牌、銀包、戒指等;頭飾花樣繁多,如“平板瑤”頭頂六寸長、三寸寬的一塊木板,中扎紅繩,上蓋花帕,前后垂細珠;“ 藍靛瑤”發結細辮,盤于頭頂,串集竹片為圓板綴以五色細珠,蓋在頭上,再復花帕;金繡大瑤山的茶山瑤婦女頭上戴有三條(每條約一斤重)弧形大銀釵。 各地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較多,有銀、金、珍珠、瑪瑙、玉、松石、絲、翡翠、珊瑚、琥珀等。運用廣泛,有頭飾、發飾、鬢飾、耳環、項鏈、胸飾、腰飾、戒指等。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婦女都喜歡戴珊瑚、瑪瑙、項鏈和銀質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種腰刀、火鐮等飾物、也有戴耳環、戒指和手鐲的。 藏族服飾的另一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依次遞增和構圖上。牧區皮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豎立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擺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寬的黑、紅、綠、紫色條紋依次排列。她們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和靴上作裝飾,給人以“慈善”、“愛撫”、“與人為善”的聯想。她們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色,并且壯族婦女多穿無領斜襟繡花滾邊的上衣,下身穿繡花滾邊寬腳的褲子或青蠟染的褶裙,腰束繡花圍腰,腳穿繡花鞋,有的頭上還纏著各式方巾,喜歡戴銀首飾。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喜穿無領斜襟的黑色上衣和黑色寬腳的褲子,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壯族婦女擅長織布和刺繡,所織壯布和壯錦,花樣新穎,服飾增添不少色彩。 巧妙運用復色、金銀線取得明坑邙又和諧的藝術效果,配色十分大膽、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