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薩姆哪個地方
阿薩姆邦是印度最東北的邦,同中國、不丹、孟加拉國、緬甸等國相鄰。
梅加拉亞邦、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曼尼普爾邦、那加蘭邦等五個邦,是從原來的阿薩姆邦之地拆分出來的新邦,故可以合稱為“大阿薩姆地區”。
阿薩姆在當地語言中,讀為Asom,是“撣”的異寫,古漢語讀作seóm,實際是傣族的一個別稱。因此阿薩姆族與傣族其實是一個民族的兩個分支。seóm這個音,有時譯寫成“暹”,但只用于特指泰國。
關于該邦名稱的來歷,眾說不一,大體有三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阿薩姆”這個詞來自梵語中“阿蘇瑪”一詞,意為出類拔萃的、無雙的。因為阿薩姆邦的自然景色極其秀麗,舉世無雙,所以得名;另一種意見認為,“阿薩姆”的意思是起伏不平的山地,該邦有三分之二的地區屬于崇山峻嶺和崎嶇不平的丘陵地帶,所以叫阿薩姆邦;還有一種意見認為,“阿薩姆”這個詞是“阿豪馬”一詞的變音。阿豪馬是緬甸的一個民族,這民族曾從中世紀到近代初期統治過阿薩姆的大部分地區。多數人認為第三種意見較合情理,因為“阿薩姆”這個名字是在阿豪馬人統治阿薩姆邦的后期才開始有的,在這之前的歷史著作和其他文獻中,“阿薩姆”這個叫法從未出現過。
阿薩姆邦是什么時候從緬甸劃歸印度的
1826年,英國人進入阿薩姆地區,迫使緬甸簽訂《楊達波條約》,將阿薩姆割讓給英國,英國派總督進行管理.之后,阿薩姆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行省.1947年印度宣告獨立,阿薩姆成了印度一個邦.
阿薩姆邦的人口
根據2001年的人口普查報告,阿薩姆邦總人口為26638407人,占印度全國人口的2.59%.當地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40人.阿薩姆邦還是世界上部落種類最多的地區.當地的識字率達64.28%.
印度人為什么叫阿三?
阿三是阿SIR音譯.“印度阿三”來自“十里洋場”時期的吳語上海話,吳人極喜加… 其九:印度阿薩姆邦,該地區出產的紅茶非常有名.其發音顯然近似阿三,因此可能…
阿薩姆幫那加蘭是那國土地?
印度最東北的邦.同中國、不丹、孟加拉國、緬甸等國相鄰.面積7.8萬平方千米.人口2,229.5萬(1991).主要是阿薩姆人和孟加拉人.首府迪斯布爾.
緬甸統一阿薩姆可能嗎?
你好! 不大可能 如果對你有幫助,望采納.
蒙哥汗執政時期,大蒙古國滅掉了哪些國家和地區?
大蒙古國建立后,1217年,滅亡西遼、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爾加河流域,于1225年東歸。1227年滅西夏。
1229年,窩闊臺繼任大汗,1231年征服高麗,1233年滅東真國,1234年滅金國。隨后再次西征,1237年占領莫斯科,1241年兵分兩路入侵波蘭、匈牙利,大敗神圣羅馬帝國聯軍,前鋒直指維也納,歐洲為之震驚。正當此時,窩闊臺逝世。遠征軍于是東還,后來拔都建立欽察汗國。
1254年滅大理國。蒙哥命旭烈兀西征;1258年,占領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滅阿拔斯王朝。1260年,占領大馬士革。元憲宗八年(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分三路大舉進攻南宋。他親率主力征四川。
攻打歐洲。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窩闊臺繼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進攻欽察、俄羅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攻占基輔。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抵達奧地利的維也納附近,這是蒙古大軍所到最西的地方,但奧地利、波西米亞聯軍擊退了蒙古軍的進攻,這也是蒙古軍隊在歐洲第一次被擊敗。由于1242年窩闊臺的死訊傳來,拔都以爭奪蒙古大汗汗位的繼承權為借口,率軍撤退東歸。其實如此長的距離,拔都即使趕回去,也未必趕得上汗位爭奪,此時蒙古軍隊已成強弩之末,繼續西進,必將受到歐洲三強英國、神圣羅馬帝國、法國軍隊的抵抗和遍地城堡的頑強堅守(之前這三大國的主力軍隊都未曾參戰,甚至都沒有引起重視),此時找個借口撤軍可避免身敗名裂。后在此處建立蒙古大汗國的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
蒙古還曾于1257年進攻越南北部地區。元朝滅宋后,希望把在宋朝失去的原來中國領土安南奪回來,元軍又分別于1285年和1287年兩度攻占越南北部的地區,即當時的越南陳朝。大越與其宿敵占婆(越南南方的印度教政權)聯合擊退了元軍。元軍還曾經進攻占城(今越南南部)。1287年元軍攻入緬甸北部的蒲甘王國,并深入緬甸北部中部東部,部分元軍進入阿薩姆地區,之后在1303年退出緬甸南部地區,緬甸北部、中部、東部是中國領土,屬元朝的云南省。元軍于1292年至1293年對爪哇島發動的海上遠征也無功而返。
中東
窩闊臺之后經過貴由的短暫統治,成吉思汗(1162~1227)的小兒子拖雷的兒子蒙哥繼位。1252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西征。1258年,西征軍攻占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達。1259年旭烈兀征敘利亞,1260年攻克大馬士革。當年蒙哥在進攻南宋時于四川戰死。旭烈兀回師爭位,之后留下的少量蒙古軍隊在巴勒斯坦阿音札魯特戰役敗于埃及(馬木魯克王朝),標志著蒙古帝國未能延伸到非洲。此處建立伊爾汗國,又稱伊利汗國。
蒙古帝國疆域領土
蒙古帝國形成于13世紀初,后成為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為元朝與四大汗國的聯合體。蒙古帝國1294年國土面積達3300萬平方公里 ,一說2800萬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緯60度左右為界),占世界土地面積的22%,超越了五分之一,為20世紀時蘇聯的1.5倍,現今俄羅斯的1.9倍,涵蓋了當時版圖內的1億人口 ,吉尼斯世界紀錄等官方機構和國際史學界均承認蒙古帝國是僅次于大英帝國的人類史上第二大帝國。
蒙古帝國的版圖擴張源于其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成吉思汗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8~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越過太和嶺(今高加索山)擊破欽察各部,第二次西征(1235~1242)于窩闊臺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后征服里海布噶爾王國、斯拉夫各族,進而滅亡位于東歐大平原境內的基輔羅斯,而后擊潰波蘭和神圣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征服保加利亞,遠征勢力遠達意大利半島的威尼斯東北,第三次西征(1252~1260)于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木剌夷(伊斯蘭國家)、阿拔斯王朝(位于阿拉伯的黑衣大食,750~1258)以及敘利亞,三次西征共滅了40多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