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燒餅是怎么做的
原料:
面粉3杯, 水1.5杯,食用油0.5杯, 泡打粉1/2tsp, 食鹽適量,香油、芝麻醬各30毫升
,酵母8g(約1小包),白芝麻約50克。
1。準備:面粉3杯, 水1.5杯, 食用油0.5杯,泡打粉0.5tsp, 食鹽,酵母放入面包機,揉20分鐘成面團,如果用手揉則需45分鐘左右。
香油、芝麻醬各30毫升,混合調(diào)勻成為油酥。
2。揉好的面團取150克左右,在面板上搟成長約20厘米,寬約15厘米,厚2毫米的面片,刷上一層油酥,卷成面卷。切成4份備用。
3。令取20克左右的面團,像搟餃子皮一樣,搟成圓形的面皮。將步驟2中準備好的1份面卷略微抻長,盤成餅狀放在面皮中央,然后像包包子一樣,用面皮把面卷包好。摁扁成小圓餅狀。成為燒餅胚。
4。鋪芝麻:盤中鋪芝麻,燒餅胚的一面沾2滴水(水不要太多),然后用手指抹啊抹,直到燒餅胚表面形成白色粘稠的面漿,白漿面向下,將燒餅胚扣在芝麻里面,輕輕壓一下,保證芝麻粘牢。這一步驟一定用手指多抹幾下,這樣沾上的芝麻不容易脫落。
5。平底鍋鋪油,用中火或小火兩面烙,記住先烙沒有芝麻的一面,最后直到兩面金黃為止。由于是發(fā)面,烙的時候燒餅會膨脹成半球狀,可以用平鏟壓平。
要點分析:
1。和面:面,水和油的比例一般是2:1:0.3-0.5,油多了烙出的燒餅不容易分層,油少了不酥。芝麻燒餅用的是半發(fā)酵面,因此yeast用量是饅頭、包子的1/2左右。
2。烤和烙的比較:芝麻燒餅講究7分烙3分烤,就是將燒餅烙到6-7分熟,然后在烤箱里烤熟。這里為了省事,多放一點油,只采用烙的方法。
原料配方(制250只) 上白面粉11.75公斤 酵種1.125公斤 油渣500克 去皮芝麻425克 飴糖250克 燒餅?zāi)?50克 食堿175克 精鹽250克 香蔥7.5公斤 菜籽油1.25公斤 豬網(wǎng)油1.15公斤
制作方法
1.取面粉(9公斤)放缸內(nèi),用85℃熱水(春秋季用75℃熱水,夏季用70℃熱水)4.7公斤拌成面絮出缸。放在大圓匾中揉拌成卵石狀,把酵種撕碎放入,用雙手握拳不斷搋揉至軟韌、發(fā)光,無疙瘩為止。蓋上棉被(夏季用單布)保溫,靜置發(fā)酵約4小時。
取面粉(2.75公斤),用菜籽油拌和成油酥面。
2.將香蔥擇凈,洗后吹干,切成細末,將油渣、豬網(wǎng)油切碎,一起在砧板上剁碎拌勻,盛入盆中,加精鹽和燒餅?zāi)噭虺绅W。
3.在案板上撒些面粉,放上發(fā)面團,將用沸水溶化的堿液分次對入,搓揉至面團光滑不粘手,然后搓成長條,摘成大小相等的面劑250,將油酥分成相同份數(shù)。
4.逐個將面劑拍扁,在邊上摘1小塊面皮包上油酥,放在面劑中心,用手壓成直徑約3厘米的片,挑入餡心后包攏捏緊,用面杖搟成直徑約10厘米的圓餅。用250克溫水稀釋飴糖,然后刷在燒餅表面,撒上芝麻。
5.用柴草5公斤燒熱爐坑,把燒盡的草灰分撥爐膛兩側(cè),再用柴草5公斤分數(shù)次放入爐內(nèi)燃燒,用叉鏟在燃燒的草上壓一下,將爐膛兩側(cè)冷灰覆蓋上面,隨即用水刷把爐壁刷洗干凈,自爐膛兩側(cè)下部向上貼餅,最后貼至爐頂。貼滿后,將覆蓋的冷灰撥向兩側(cè),將未燃盡的柴草翻身,挑在叉鏟上,手舉叉鏟進行烘烤,直至餅坯呈蟹殼黃色,起鼓出爐,用小掃帚掃去燒餅上的浮灰。
產(chǎn)品特點 干松,爽口,香脆,邊白面紅
衡水鞋底燒餅怎么弄
就是烙出和鞋底子一樣大的燒餅,用刀切開一長刀口,里邊加熏肉.
泰興草鞋底燒餅
夏天,小學門口有賣的.
用四個字形容馬蹄酥,粉鹽豆,草鞋底,拖爐餅
勁道酥軟
以前小時候吃的那種餅叫什么來著?
江陰名小吃叫草鞋底,比南通的好吃多了.
南通哪有好吃的草鞋底賣啊
天生港那邊有的賣.
江陰草鞋底在那個鎮(zhèn)能買到?
草鞋以前夏港申港那邊比較多,現(xiàn)在不知道做不做了..
市場上有哪寫燒餅比較有名?
中國最有名的20張燒餅:
1、吊爐燒餅
吊爐燒餅,始創(chuàng)于二十世紀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它是山東單縣地方傳統(tǒng)名吃,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外酥里嫩,香酥可口,外型 美觀,因其用具、做工、造型。胃口與其它“面食”類不同,而被工商部門命名為“傳統(tǒng)名吃”。
2、土家醬香餅
土家醬香餅,又稱土家香醬餅、湖北醬香餅、恩施醬香餅、武漢醬香餅,簡稱醬香餅或香醬餅,是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種特有的小吃,又號稱“中國披薩”。
3、建德燒餅
建德燒餅原名嚴州干菜燒餅,又名嚴州酥餅、建德干菜燒餅,是建德傳統(tǒng)的名點小吃。建德燒餅以上等面粉用不同溫度的水和素油拌和,擇肥膘肉與上等干菜拌勻為餡,在外面涂抹一層糖汁和油,以黑白芝麻撒粘,在特制的燒餅爐中用炭火烤熟。餅形小巧飽滿,呈蟹黃色,芝麻撒面,餡多殼薄,集松、酥、脆于一體,清香撲鼻。
4、縉云燒餅
縉云燒餅也稱為桶餅,是浙江省縉云縣傳統(tǒng)小吃,據(jù)傳已有650余年的歷史。在縉云,賣燒餅是千百年來人們賴以謀生的手段。父攜子、夫攜妻,人們挑著烤桶遠赴他鄉(xiāng),以烤餅為生。以面粉、鮮豬肉和縉云菜干為主要原料,再經(jīng)燒餅桶炭火烘烤而成的“縉云燒餅”,正是幾代人匠心傳承的結(jié)果。
5、周村燒餅
周村燒餅,因產(chǎn)于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qū)而得名。源于漢代,成于晚清,是山東省名優(yōu)特產(chǎn)之一。周村燒餅歷史悠久,以傳統(tǒng)工藝精工制作而成,為純手工制品,有“酥、香、薄、脆”四大特點,富有營養(yǎng),老少皆宜。其外形圓而色黃,正面貼滿芝麻仁,背面酥孔羅列,薄似楊葉,酥脆異常。
6、曹州燒餅
曹州燒餅是山東省魯西南漢族名吃之一,其狀圓如月,紅中透黃,外焦里嫩,香酥可口,選用小麥精粉,經(jīng)和、發(fā)酵、盤、揉等道工序,按扁包上用香油、食鹽、花椒、茴香面等多種佐料而成的油瓤,再經(jīng)切花盤沿,涂上一層糖稀,表面沾上芝麻仁,貼入爐內(nèi)烘烤而成。
7、兗州大燒餅
兗州大燒餅有兩個特點:一是大,二是有哲學意味。兗州大燒餅,圓圓的,形體大如盤,蠻有山東人的豪氣,一看就有一種坦蕩、真誠、落落大方的感覺。大燒餅是外圈厚、內(nèi)芯薄,中間抹糖漿粘芝麻。烤制起來,薄的內(nèi)芯酥了,厚的外圈正好熟了。內(nèi)芯吃起來香甜酥脆,外圈吃起來松軟可口,脆軟相同,相得益彰,脆的更脆,軟的更軟,真好吃也。
8、博山肉燒餅
博山肉燒餅起源于明清時期,以制作工藝復(fù)雜,味道咸香走上了人們的餐桌,它的特點集中了餅皮香脆、餡味咸香、芝香味美。博山肉燒餅從嚴格意義上講,并不是用火烤,而是用爐內(nèi)的高溫熱氣炙,所以會特別酥嫩,剛出爐的燒餅即有芝麻和面的香氣,更有鮮肉的鮮美。而且由于新鮮調(diào)制肉餡的原因,使得形成一面酥嫩,另一邊卻是柔軟。
9、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又名“蟹殼黃燒餅”、“救駕燒餅”,“皇印燒餅”,是安徽徽州漢族傳統(tǒng)名吃,盛行于古徽州地區(qū)及周邊部分地區(qū)。以上等精面粉、凈肥膘肉、梅干萊、芝麻、精鹽、菜油等手工分別制作皮、餡,經(jīng)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餡、收口、搟餅、刷飴、撒麻、烘烤等10余道工序制成。
10、黃橋燒餅
黃橋燒餅產(chǎn)于江蘇泰興黃橋鎮(zhèn),它之所以出名,與著名的黃橋戰(zhàn)役是緊密相連的。據(jù)《隨園食單》載稱,燒餅的制作是:“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燒餅出爐,色呈蟹殼紅,不焦不糊、不油不膩,形色香味俱佳。
11、南京鴨油酥燒餅
在南京這個六朝古都,“鴨油酥燒餅”,是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傳統(tǒng)美食,它們有著悠久的歷史,伴隨著鴨子的副產(chǎn)品鴨油的產(chǎn)生,很久以前便有了“鴨油酥燒餅”。過去鴨油是不被食用的,因為這種油有種鴨臊味,一般都被遺棄或做他用,但南京的“鴨油酥燒餅”的產(chǎn)生,使得鴨油得以很好利用,而且使之成為“鴨都”南京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
12、揚州草爐燒餅
在揚州各地老街深巷里,有那么一種焦香的味道,給我們的味蕾以實在、質(zhì)樸的感受,那就是——“草爐燒餅”。沈括在《夢溪筆談》對這種手藝就有了記載:“爐丈八十,人入爐中,左右貼之,味香全美,乃人間上品。”
13、南通缸爿
南通人叫做缸爿、草鞋底的點心,都屬于燒餅一類,所不同的是前者無酥,后者擦酥而已。缸爿,原意是水缸被打破后的碎片,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或許是因為缸爿的“斜角烙兒”(菱形)形狀吧。有面香、油香、蔥香、芝麻香,香氣誘人,食后齒頰久久溢香。
14、蒙城油酥燒餅
對于蒙城而言,油酥燒餅已經(jīng)不單單是普通的早餐了,這個有著150年歷史的小吃,在不斷地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不僅讓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大飽口福、酥潤心田,也讓外地人贊不絕口、慕名而來,提升了蒙城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蒙城薛家油酥燒餅1997年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以小麥面粉為原料,用水面團制成薄皮抹入板油茸泥,卷壓成餅,烤熟而成。
15、咸甜酥燒餅
北京的炸、烙、烤小吃,常以”酥活”為貴。酥燒餅味有咸、甜之分,形有圓、方之別。咸酥燒餅起酥恰到好處,所以層次分明,酥香利口,春、秋、冬三季涼食較為適宜。《故都食物百詠》中有詩說:“干酥燒餅味咸甘,形有圓方貯滿籃,薄脆生香堪細嚼,清新食品說宣南。”
16、什錦燒餅
什錦燒餅,是天津飲食業(yè)的名特小吃,什錦燒餅是以面皮裹豌豆黃、紅果、棗泥、白糖、大油、豆沙、火腿、蘿卜絲、梅干菜等10余種餡料,用小烤爐烘烤而成。造型美觀,皮酥餡鮮,味美適口。
17、豆餡燒餅
豆餡燒餅又稱蛤蟆吐蜜,是天津、北京一帶傳統(tǒng)小吃中的常見品種,該小吃歷史久遠,早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中已有“燒餅做法”。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18、井陘缸爐燒餅
井陘燒餅以“缸爐燒餅”為主,做法獨特,遠近聞名。它是京津冀地區(qū)特色小吃之一。主要流行在河北地區(qū),以缸橫臥,內(nèi)壁貼餅,外溫內(nèi)烘是其獨特的制作方法,缸爐燒餅呈圓鼓形,色焦黃、味鮮美,香酥可口,別有風味。
19、安國馬蹄燒餅
馬蹄燒餅是河北安國傳統(tǒng)名點之一,歷史久遠,相傳在清乾隆年間就已享有盛名。雖然其他地方也有叫“馬蹄燒餅”的,但做法及外形都與安國燒餅有較大不同,可以說,安國馬蹄燒餅在全中國都是獨一份,因其外形似馬蹄而得名。民間素有“燒餅卷肉,吃了沒夠”之說。
20、恩平燒餅
有人說,來到恩平,如果沒有吃過“恩平燒”,等于沒來。恩平燒餅俗稱“恩平燒”,已有500多年制作歷史,餅皮主要原料為糯米粉,還要加糖水發(fā)酵(有黃糖和白糖兩種),配以冰肉、芝麻、豆沙、叉燒等餡料制作而成。入口軟滑鮮美,香而不俗,甜而不膩,風味獨特,馳名遠近。
油腳做燒餅怎么做外酥里軟
你好,從三個方面下手:(1)把面和軟點,(2)把酥擦大點,(3)烤的時間掌握好,(4)多試幾次不同的底火和面火溫度.底火太小不起層的.面火太小不變色.不同的底火面火溫度、烤的時間都記下來,然后就要比較一下,哪個溫度數(shù)據(jù)及時間數(shù)據(jù)做出來的燒餅口感最好,適合你的烤箱.
燒餅怎么做啊
內(nèi)容: 原料:
all purpose 面粉3cup, 水1.5cup,食用油0.5cup, baking powder1/2tsp, 食鹽適量,香油、芝麻醬各30毫升,yeast 8g(約1小包),白芝麻約50克。
1。準備:面粉3cup, 水1.5cup, 食用油0.5cup,baking powder 0.5tsp, 食鹽,yeast放入面包機,揉20分鐘成面團,如果用手揉則需45分鐘左右。
香油、芝麻醬各30毫升,混合調(diào)勻成為油酥。
老北京的燒餅
老北京燒餅是烙制的,絕大多數(shù)的烙制食品是用餅鐺烙后再加烘烤。其爐灶上口為圓形,有凹下的爐膛,直徑約二尺,爐口上安置餅鐺。其熱力為燃燒碎煤渣,以保持恒溫,與現(xiàn)今使用的烤箱不同。
做出正宗老北京小吃的秘訣
芝麻醬燒餅:半發(fā)面。餅面上粘滿芝麻,餅瓤抹麻醬、撒椒鹽后卷折,故而多層。先在鐺上烙近半熟,再放入爐膛中烤之,出爐后外焦里嫩,酥軟可口。味微咸,直徑約兩寸。回民、漢民經(jīng)營此種面食者極為普遍。當年稱早點鋪為“燒餅鋪”。有些飯館也焙燒餅用以佐餐,如較大的回民飯館每年自立秋后賣烤、涮羊肉者,其主食多為燒餅。
此外,用燒餅夾燒羊肉、醬牛肉、醬肘子(豬肉)、炸雞蛋、油馃等等皆屬美餐。總之,它能與許多葷素成食配套。賣燒餅者多設(shè)店鋪或背筐油餅相伴而叫賣;或夜晚傍餛飩攤兒于路旁。
吊爐燒餅:此種燒餅多為回民鋪所制,用吊爐將餅坯烘烤,吊爐形如覆鍋以鐵板為底,用鐵鏈吊起,以木棍移動,爐內(nèi)燃碎煤渣。這種燒餅歷史悠久,清代楊米人所著《都門竹枝詞》中有“涼果炸糕既耳多,吊爐燒餅艾窩窩”之句。其特點是兩層厚皮,無瓤,這是為了夾肉或夾油馃而食。由于制作費工,逐漸為芝麻醬燒餅所代替。
假吊爐燒餅:制作是不用吊爐而用餅鐺烙后烤熟。形與味皆似吊爐燒餅。回民飯館烙此為了夾、烤羊肉而食。
卷酥餅:與芝麻醬燒餅味同形異。制法是將半發(fā)面搟成大片,抹勻麻醬,撒椒鹽卷成長卷,然后橫切成長約三寸、寬約二寸的長方塊,烙烤而成。糕點中亦有“卷酥”與此不同。
糖燒餅:以芝麻醬、紅糖糅于半發(fā)面內(nèi)烙烤而成,餅之上面粘滿芝麻。
油酥燒餅:內(nèi)無麻醬,餅面有芝麻,油大層多,味稍咸或為糖餡。
澄沙燒餅:個小、薄皮,內(nèi)包澄沙餡(豆餡),餅的四周有一圈芝麻。烙熟后裂口露餡,別名“蛤饃吞蜜”。
蟹殼黃燒餅:南方制法。死面,個小甚酥。圓形者味咸,長圓形者有餡(紅糖餡、豆沙餡、干菜餡)。烙制時用烤爐,爐高約三尺,圓形(以一小缸圍以木板制成),爐頂有洞口,燒餅烙熟后用火鉗夾出,此種燒餅熱吃酥軟,涼吃難嚼。北海公園“仿膳”餐廳所售“肉末燒餅”與上述者近似。
缸爐燒餅:死面,長方形,層多,餅面上芝麻多。制法是將生坯貼于小缸之內(nèi)壁,缸下為文火烘烤而熟。熱吃香酥,制此者多為河北省石家莊一帶人。
燜爐燒餅:此種燒餅或可歸于糕點類中。油和面,圓形,個兒的大小與核桃相近,特點是十個連在一起,吃時掰開。所包之餡分:脂油(豬油)蔥花、干菜、豆沙、棗泥、桂花白糖、山楂白糖等等,其味各異。所用烤爐與烙蟹殼燒餅之爐類似。昔日“致美齋”與東安市場“遠芳齋”制此馳名遠近。另有,前門外鮮魚口小橋路南的“魁宜齋”所制者在南城一帶較有名氣。近年來,北京傳統(tǒng)糕點逐漸恢復(fù),渴盼“燜爐燒餅”重散芳香。
白馬蹄兒:發(fā)面,上下兩層皮,直徑兩寸余,餅面上芝麻稀疏,無咸味,與“焦圈兒”(油炸馃)配套而食。前些年鼓樓前尚有一店制此,購者排長隊以待烙就出爐,足見它極受食者歡迎,可惜今已無處覓得。
紅馬蹄兒:發(fā)面,瓤厚,內(nèi)有花椒鹽兒,直徑寸余。餅面上芝麻密集,刷有糖色,烤熟后色如晚霞,香味撲鼻。此外尚有“驢蹄兒”個兒稍小。各種馬蹄燒餅皆非烙熟,而是以爐灶烤熟,烤爐里膛以舊缸或琉璃瓦所砌成之。爐高一米余,寬約三尺,下層為熱源(燃碎煤),上層寬敞,四壁熾熱。制者以面坯蘸水后貼于爐頂爐壁上,烤熟后用鐵鏟將其鏟入小鐵勺內(nèi)取出。制作雖費工,但食者百吃不厭。現(xiàn)在烙馬蹄兒的手藝已失傳。
老北京的各種燒餅除上述者外,尚有雞油餅、麻圓等等帶芝麻之面食,屬于糕點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