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宰和董其昌是一人嗎?
董云宰和董其昌不是一個人.董其昌(1555—1636),[1] 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漢族,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馬橋)人,謚文敏.世稱“董香光”、“董文敏”、“董華亭”.網上常有把董其昌和董云宰混為一談,估計是”董玄宰“之誤.
書法鑒賞論文
“近世北碑盛行,帖學漸廢,草法則既滅絕。行書簡易,便于人事,未能遽發。然見京朝名士,以書負盛名者,披其簡牘,與正書無異,不解使轉頓挫,令人可笑,豈天分有限,兼長難擅邪?抑何鈍拙乃爾!夫所為軒碑者,為其古人筆法,猶可考見,勝帖之屢翻失真耳。然簡札以妍麗為主,奇情妙理,瑰姿媚態,則帖學為尚也。 碑本皆真書,而亦有兼行書之長,如《張猛龍碑陰》,筆力驚絕,意態逸宕,為石本行書第一。若唐碑則懷仁所集之《圣教序》不復論,外此可學,猶有三碑:李北海之《云麾將軍》寓奇變于規矩之中,顏平原之《裴將軍》藏分法于奮斫之內,《令狐夫人墓志》使轉頓挫,毫芒皆見,可為學行書石本佳碑,以筆法有入處也。 帖以王著《閣帖》為鼻祖,佳本難得,然賴此見晉人風格,慰情聊勝無也。續《閣帖》之緒者有潘師旦之《絳帖》,雖誚羸瘠而清勁可喜。寶月大師之《潭帖》,雖以肉勝,而氣體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2636437有余。蔡京《大觀帖》,劉燾《太清樓帖》,曹士冕《星鳳樓帖》,以及《戲鴻》《快雪》《停云》《余清》,各有佳書,雖不逮昔人,亦可一觀。擇其著者師之,惟國朝《玉虹鑒真》雖出張得天之手,而筆鋒毫發皆見,致可臨學。吾粵諸帖,以葉氏《風滿樓帖》為佳,過于吳氏《筠清館》也。吳荷屋中丞專精帖學,冠冕海內,著有《帖鏡》一書,皆論帖本,吾恨未嘗見之。海內好事,必有見者,儻有以引申之邪? 學草書先寫智永《千文》過庭《書譜》千百過,盡得其使轉頓挫之法。形質具矣,然后求性情。筆力足矣,然后求變化。乃擇張芝、索靖、皇象之章草,若王導之疏,王珣之韻,謝安之溫,鐘繇《雪寒》《丙舍》之雅,右軍《諸賢》《散勢》《鄉里》《苦熱》《奉橘》之雄深,獻之《地黃》《奉對》《蘭草》之沈著,隨性所近而臨仿之,自有高情逸韻,集于筆端。若欲復古,當寫章草,史孝山《出師頌》致足學也。 學《蘭亭》但當師其神理奇變,若學面貌,則如美伶候坐,雖面目充悅,而語言無味。若師《爭坐位》三表,則為灌夫罵坐,可永絕之。 王侍中曰:“杜度之書,殺字甚安。”又稱:“鐘、衛、梁、韋之書,莫能優劣,但見其筆力驚絕。”吾謂行草之美,亦在“殺字甚安”,“筆力驚絕”二語耳。大令沉酣矯變,當為第一。宋人講意態,故行草甚工,米書得之。后世能學之者,惟王覺斯耳。 宋人之書,吾尤愛山谷,雖昂藏郁拔,而神閑意秾,入門自媚。若其筆法瘦勁婉通,則自篆來。吾以山谷為行篆,魯公為行隸,北海為行分也。山谷書至多,而《玉虹鑒真》所刻《陰長生詩》,有高謝風塵之意,當為第一。米友仁書中含,南宮外拓,而南宮佻僄過甚,俊若跳躑則有之,殊失莊若對越之意。若小米書,則深奇秾縟,肌態豐嫭矣。 岳忠武書力筼余地,明太祖書雄強無敵,宋仁宗書骨血峻秀,深似《龍藏》,然則豪偉丈夫,胸次絕人,點畫自異,然其工夫亦正不淺也。 元康里子山、明王覺斯,筆鼓宕而勢峻密,真元、明之后勁。明人無不能行書,倪鴻寶新理異態尤多,乃至海剛峰之強項,其筆法奇矯亦可觀。若董香光雖負盛名,然如休糧道士,神氣寒儉,若遇大將,整軍厲武,壁壘摩天,雄旗變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得天專師思白,而加變化,然體頗惡俗。石庵亦出于董,然力厚思沈,筋搖脈聚。近世行草書作渾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圍者,吾故謂石庵集帖學之成也。吾粵書家,有蘇古儕、張藥房、黎二樵、馮魚山、宋芷灣、吳荷屋、謝蘭生諸家。而吳為深美,抗衡中原,實無多讓。慎伯《書品》不稱之,可異也。先師朱九江先生于書道用工至深,其書導源于平原,蹀躞于歐、虞,而別出新意。相斯所謂鷹隼攫搏,握拳透爪,超越陷阱,有虎變而百獸跧氣象,魯公以后,無其倫比,非獨劉、姚也。元常曰“多力豐筋者圣”,識者見之,當知非阿好焉。但九江先生不為人書,世罕見之。吾觀海內能書者,惟翁尚書叔平似之,惟筆力氣魄去之遠矣。”
書法如何用墨
書法的墨法淺談
初學書法,人們往往以為用墨不重要,這是—種誤解。筆法與墨法互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謂“墨法之少,全從筆出”。用墨直接影響到作品的神采。
歷代書家無不深究墨法,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書法字法,本寸: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芝一大關鍵已。”明代文人畫興起,國畫的墨法融進書法,增添了書法作品的筆情墨趣。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說,筆者就此淺談如下。
1,濃墨是最主要的一種墨法。墨色濃黑,書寫時行筆實而沉,墨不浮,能人紙,具有凝重沉穩,神采外耀的效果。古代書家顏真卿、蘇軾都喜用濃墨。蘇東坡對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兒一睛,”認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則“索然無神氣”。細觀蘇軾的墨跡,有濃墨淋漓的藝術效果。清代劉墉用墨亦濃重。書風貌豐骨勁,有“濃墨宰相”之稱、與濃墨相反的便是淡墨。
2,淡墨介于黑白色之間,呈灰色調,給人以清遠淡雅的美感。明代董其昌善用淡墨,書法追求蕭散意境。從作品通篇觀來,濃淡變化豐富,空靈剔透,清靜雅致,仙住所著《畫禪室隨筆》中說:“用墨須使有;閏,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濃肥,肥則大惡道矣。”清代王文治被譽為”淡墨探花”,書法源出于董香光,傳其風神,作品疏秀占淡。其實,川濃淡墨各有風韻,關鍵在掌握,用墨過淡則傷神采;太濃剛弊于無鋒。正如清代周星蓮所說:“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不善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奄奄無生氣矣,”
3,漲墨是指過量的墨水在宣紙上溢出筆畫之外的現象。漲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統墨法觀念上是不成立的。然而漲墨之妙正在于既保持筆畫的基本形態,又有朦朧的墨趣,線面交融。王鐸擅用漲墨,以用墨擴大了線條的表現層次,作品中干淡濃濕結合,墨色豐富,一掃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藝術效果。黃賓虹對墨法研究更有獨到之處,提出了“五筆L墨”的理論。他偶爾將漲墨法應用于篆書創作中,又表現出一番奇趣。
渴筆、枯筆分別指運筆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后在紙上行筆的效果。渴筆蒼中見潤澤;枯筆蒼中見老辣。在書寫中應用渴筆、枯筆二法,應控制墨量適宜。宋代米芾的手札《經宿帖》“本欲來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幾字,以渴筆、枯筆表現,澀筆力行、蒼健雄勁。
書法的墨法表現技巧十分豐富,用水是表現各樸墨法的關鍵-《畫譚》說:“墨法在用水,以墨為形,水為氣,氣行,形乃活矣。占入水墨并稱,實有至理”。
另外,用墨的技巧還與筆法的提按輕重,紙質的優劣密切相關。一幅書法作品的墨色變化,會增強作品的韻律美。當然,墨法的運用貴有自然,切不可盲目為追求某種墨法效果而墮入俗境。
古人論畫時講用墨有四個要素:一是“活”,落筆爽利,講究墨色滋潤自然;二是“鮮”,墨色要靈秀煥發、清新可人;三是“變幻”,虛實結合,變化多樣;四是“筆墨一致”,筆墨相互映發,調和一致。以此移證于書法的用墨也應是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三希堂法貼目錄
三希堂法2113貼 內容簡介 《三希堂法帖》是清代宮廷遴選魏晉至明代的書法名跡(刻石現藏北海閱古樓)集成、5261凡三十二卷,原由王羲之、王獻之、王恂之的三件珍貴書法名帖命名.現向廣大愛好4102者推薦出版的《三希堂法帖精華》系名家名跡的精選1653. 三希堂法貼 本書目錄 三希堂精華 董香光法貼目次 上冊專 (一)邵康節著無名公傳 (二)送友人歸山歌 (三)詠薔薇 (四)搗箏歌 (五)寒食城東即事詩 下冊 (一)龍神感應屬記
書法用墨如何加水不陰
洇是跟紙有關,生宣洇的厲害,熟宣洇的差. 洇是正常的,古人云字必有筋骨肉、氣血.洇出的效果就是氣血,你要學會利用洇的效果,如果一點都不洇反而干澀無韻.
元代書法家俞和《自書詩卷》譯文
鐵梅庵與翁方綱、劉墉和王文治并稱“清四家”,而比起另外三位來,鐵寶的傳世作品是最少的,流傳下來的精品更是鳳毛麟角。這位出身武將之門的正黃旗,又能以詩名重于世,在清代詩壇占有重要位置。
鐵寶書法,得二王法乳,又潛心趙董,此卷書于乾隆甲寅(1794年),錄自作詩十余首,結字絕類董香光,體度莊安、委婉秀逸,平淡清雅、不溫不火,是典型的學者書法。
此卷之妙處在于后面的一段文字:“時帆先生右遷大司成,以此卷所賀,詩拙字劣不堪持贈。他日專任部堂當更作佳卷奉贈也。”時帆,即法式善,是參與《四庫全書》編纂的唯一一位蒙古族學者,晚鐵寶一歲,兩人交情甚篤,鐵梅庵《聯床對雨集》頁首即為法時帆的題詩。鐵寶的這段跋語輕松詼諧,“大司成”是“國子監祭酒”的別稱,而“部堂”即為侍郎,據查,法式善在乾隆甲寅年(1794年)被擢為國子監祭酒后,就沒有再升遷的記載了,看來鐵梅庵的良好祝愿未能實現。而此卷最終是否被法式善索去也不得而知了,但至少可以看出兩人關系之非同一般。
書法比賽用筆問題
看大賽主題是毛筆書法,硬筆書法還是二者兼顧了.一般大賽都會告知參賽者“須知”“要求”等注意事項.即便是硬筆書法大賽,在運筆技巧上如不具備相當水準最好別用美工筆,因為美工筆在書寫沖技術難度大.不要因工具之故而影響成績.個人意見.祝賽出媽成績!
如何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論文
首先要靜心,不能浮躁. 再去模仿別人的字跡,記住:從筆劃、結構、章法一步步練. 書法是練出來的,無論已經達到何種水平,每天都要拿出一定的時間練,多臨帖,多揣摩,多看書展和碑林,提高悟性;與書友交流切磋,請名家指點;臨遍百家,形成自己的風格;還要關注書畫界乃至文化藝術界的潮流;多讀書,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等等.總之,藝無止境啊,書法是一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