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是什么時候發明的
西漢時期,弓箭是匈奴和漢軍騎兵最重要的作戰武器,它的使用受到馬具的嚴重制約。沒有馬鞍的時候,在奔馬上射箭極為困難,因為騎手一邊要雙腿使勁夾住馬腹并保持平衡,一邊還要雙臂用力拉開弓并盡量使射出的箭命中目標,即便是自幼生活在馬背上的游牧民族,這一作戰方式也是非常低效且難于實行的,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停住馬射箭或干脆下馬發射;當高橋馬鞍投入應用后,它給予騎手一個縱向的穩定作用,使其可以在飛馳時向前方射箭,但由于橫向上無有效支撐,朝左右方向甚至轉身向后射箭時仍然容易跌落,是很危險的,前面引用西方學者的評價中就可看出這一點。但是,在史料中卻有這樣的記載:“匈奴追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這種轉身后射的情況,說明此時應已有馬鞍和馬鐙的使用。況且在漢代的史料中,除個別故意表示輕蔑漢軍者外,從未見到有關匈奴下馬作戰的記錄,假如沒有鞍鐙的應用,這不能不說是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馬鞍是什么年代出現的
從我國的考古資料來看,殷周時期的馬主要用于駕車,所以沒有鞍。戰國時期出現了供騎乘的鞍墊,現在在秦始皇陵二號兵馬俑坑的陶戰馬身上可以清楚地見到,或可稱為“低鞍”。……文獻中最早的馬鞍見于《太平御覽》卷三五八引《六韜》“車騎之將,軍馬不具、鞍勒不備者,誅”,和《史記.留侯世家》“下馬踞鞍而問”。今天仍在使用的高馬鞍的形制形成于西漢,王室貴族已經“盛飾鞍馬,競加雕鏤”。(可見“鞍墊”始于戰國,成熟的“高馬鞍”始于西漢)
……已知最早的馬鐙見于長沙西晉墓出土的陶俑,是只起上下踏腳作用的短蹬。在東晉的陶俑中就見到了有如今天還在使用的長蹬。已知最早的長馬鐙的實物是在遼寧一座北燕時期的墓葬中發現的…….(可見馬蹬直到三國以后的晉代才出現并發展成熟)
馬鞍最早是哪個國家發明的誰發明的
馬鞍是馬具之一,一種用包著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內塞軟物,形狀做成適合騎者臀部,前后均凸起.馬鞍也是蒙族人代表勝利的象征.在中國所發現的最早表現高橋馬鞍的文物是東漢末年作品,而最早具備馬鐙的雕塑作品是長沙西晉永寧二年墓中的騎馬樂俑.——常識歷史篇.
馬鞍在哪個朝代開始應用的
據考證,最早的馬鐙發現于公元3、4世紀我國的北魏時期,馬鞍在我國可考證的朝代也要到東漢末年去了.對于商朝來說,馬鞍和馬鐙絕對是一個超越時代的“發明”.張紫星當時制作鞍鐙時,也是一時興起,不過今天帶出來展示出給黃飛虎看,卻是有刻意為之.
我國古代是誰發明的馬鞍
畢福建
馬鐙是什么時候發明的?
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可能已開始出現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 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于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南北朝以后,馬鐙的形制逐漸變化,最后形成更便于蹬踏的馬鐙.這時的馬鐙,鐙柄減短,鐙體上部圓弧,踏腳從形成微有弧曲的寬平沿.
據說唐朝才發明了馬鞍.那三國時代的人如何在馬上打的仗?特別三英戰呂布,估計打那么久,褲襠都磨破了!
馬鞍據史料推算,大概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就有了,因為當時和匈奴作戰,衛青、霍去病、李廣等人都是騎兵作戰,從交戰方式來看,沒有馬鞍是不可能那么長距離、長時間的騎兵作戰,但是一直沒有西漢的馬鞍實物.中國最早的馬鞍實物是在東漢末年,雷臺漢墓出土的騎俑和鞍馬彩繪木雕.這個馬鞍不是廣義上的使人和馬隔開的馬鞍,而是狹義上的高橋馬鞍,就是和現在的馬鞍差不多.
馬鐙是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有爭議 公元4世紀鮮卑古墓里出土了馬鐙.這是東方、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馬鐙直接文物.也就是“中國發明馬鐙”這樣說法的來源吧 公元前8世紀亞述帝國出土的馬鞍上有疑似馬鐙掛鉤的器件.這是最早的關于馬鐙的間接文物.公元前6世紀波斯皇帝Cambyses在馬上受傷,當時歷史記載:Cambyses必須借助腳踏才能繼續坐在馬背上不掉下去.這是最早的關于馬鐙的間接文字記錄.公元前4世紀,Xenophon寫了The Art of Horsemanship(騎士之技術)的書,里面提到馬鐙.這是最早的關于馬鐙的直接文字記錄.公元前3世紀,印度的浮雕里出現馬鐙.這是最早關于馬鐙的文物證據.
人類是什么時候開始騎馬的
這方面的資料很少:公元前1.5萬年人類已經馴化家畜,最早抄是西亞的狼(從澳洲野狗的基因判斷,極可能是伊朗狼亞種),然后是新月沃地的豬(但該地區目前已經完全禁絕養豬,實在是諷刺),馬科動物的馴化在前6000年左右才開始(雖然人類用投石索捕食馬科動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萬年前)。
最早馴化的馬科動物是西亞野驢,驢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被作為馱畜,其后隨著挽具的發明,驢被用來拉車。最早的蘇美爾四輪戰車就是驢拉戰車。馬的馴化在其后進行,但并不被用于騎乘,而是被用來代替驢作為拉車的牲畜。前3000-1000年的車戰時代中,戰馬指的就是拉車的馬。
馬匹被騎乘的時間不長,從現有文物來看,多利安人或者蒙古利亞人在前1500年開始騎乘無馬鞍和馬具的馬,前900年左右,早期的馬鞍(zd以及被稱為“北阿拉伯鞍”的駱駝鞍)被發明出來,韁繩籠頭等器具隨即從戰車用馬移植到騎乘用馬,到前500年左右,騎兵已經開始逐漸取代戰車兵,最后的古典戰車兵是1-2世紀的凱爾特戰車兵,尤其是英國布立吞人的戰車兵,其后就只有騎兵的記載了。
馬鞍是什么?
馬鞍
mǎ’ān
[saddle] 一種用包著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內塞軟物,形狀做成適合騎者臀部,前后均凸起。
馬鞍 一般使牛皮包裹三合板木架,而后用鋼板做為骨架
對于這一問題,由于長期以來始終沒有在考古中發現西漢馬鞍和兩漢馬鐙的實物和雕塑、繪畫等方面的證據,傳統觀點是這樣認為的:“西漢時,馬鞍、馬鐙仍未出現,多少影響了騎兵的戰斗力”⑴、“……(西漢)但馬鐙仍未出現,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騎兵的戰斗力。”⑵ 而需要強調的是,這里及本文所說的“馬鞍”并非指其廣義上所含概的所有用于隔開人體和馬背的物體,而是指其狹義,即兩端上翹的“高橋馬鞍”。那么事實真的如上面所說嗎?這里就要對此進行一下粗淺的討論
第一個革新(這只是一般性的看法,但其實際的發明順序不一定是這樣)是高橋馬鞍的出現,馬鞍兩端從平坦轉為高翹,限制了騎手身體的前后滑動趨勢,提供了縱向的穩定性。第二個則是馬鐙的使用,它通過固定雙腳提供橫向穩定性,同時在馬鞍的協助下將人和馬結為一個整體,使騎兵利用馬匹的速度進行正面沖擊成為可能。西方學者這樣評論進入歐洲的匈奴人攜帶的新裝備:“馬鞍是人與馬完全結合在一起的關鍵。匈奴人獨特的馬鞍引起了羅馬人的驚奇。他們的馬鞍不像羅馬人的那樣由裹住馬肚子的皮革制成,匈奴人的馬鞍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有一個兩頭高的木制托架。這樣不論馬怎么跑,騎士們都能穩穩地坐在馬背上。……相反,羅馬人笨拙的騎術使不少騎手經常在戰斗中失去平衡,而從馬上掉下來,這通常很危險,有時甚至是致命的。……除了馬鞍,匈奴人還從亞洲帶來了一項在當時具有革命性的創新:歐洲人從未見過的馬鐙。為了防止腿在長距離的騎馬后會疲勞,人們在馬鞍上系上了繃帶、皮帶或者用一種亞麻織成的腿帶。這樣,腳就有了可踏的地方。……盡管當時這種馬鐙還不完善,但它給騎手們一種安全感,同時也能讓他們在馬上站起來向各個方向轉身。由于有了木馬鞍和馬鐙,匈奴騎手們能在騎馬的過程中朝每個方向射箭。”⑶ 鞍鐙的引進,在歐洲來講是一件大事,正是它使騎兵取代步兵成為中世紀戰爭的主力,“一旦馬鐙成為8世紀的法蘭克人通用之物,馬匹不僅能用于迅速集中力量,并且也能用來作戰了。速度可以轉化為突擊。”⑷“馬鐙使中世紀穿戴沉重的鎧甲的封建騎士得以產生。”⑸ 由此可見其重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