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飾于服裝
苗族服飾特色
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qū)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tǒng)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jié)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nèi)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制作技藝看,服飾發(fā)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范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制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并不強調(diào)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jié)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xiàn)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qū)差別。
這也是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書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shù)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后繪圖繡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繡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說到“服”,不得不想到“飾”。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fā)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wǎng)鏈、銀花梳、銀耳環(huán)、銀童帽飾。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fā)髻于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游魚戲水圖案。有的地區(qū),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huán)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后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huán)、手鐲都是銀制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xiàn)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diào)的刺繡,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shù)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族服裝及特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族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qū)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tǒng)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jié)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nèi)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從造型上看,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制作技藝看,服飾發(fā)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范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制作史陳列館。
從用色上看,她們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并不強調(diào)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
苗族服飾介紹!急!詳細點!!!!!!!!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后漢書·南蠻傳》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苗族服飾是一種原始苗族人民的符號和象征,是一種規(guī)則和歷史的存根,一種無字的歷書,一種無聲語言和標志。
苗族服飾由于性別、年齡、婚否等情況而不同,并且有地區(qū)差別,但都保持一種從古至今的傳統(tǒng)款式。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繡花邊,系一幅繡花圍腰,再加少許精致銀飾襯托。苗族百褶裙,圖案花紋色彩斑斕,多刺繡、織錦、蠟染、挑花裝飾。衣裙顏色以紅、藍、黃、白、黑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傳統(tǒng)。服飾用料則以居住地出產(chǎn)的原料為主,多以棉、麻、毛等經(jīng)過家庭手工作坊精編細織而成。苗族男子的裝束則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我們所說的苗族服裝的款式多樣,主要是指苗族女性的節(jié)日盛裝或者叫禮服。苗族服裝按地域可分為五種型制: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種。
黔東南苗族服飾:流傳于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個縣市和都勻、荔波、三都、興仁、安順,廣西融水、三江等區(qū)域。上衣有大領對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長短不一,佩戴各式圍腰和綁腿。發(fā)髻也有較大差異。黔東南苗族服飾大約有30多種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飾:主要流行于貴陽、龍里、貴定、惠水、平壩、安順、平塘、羅甸,云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廣西隆林等地。其特點是以黑、白、藍色線繡衣裙或蠟染。大領對襟開,百褶裙,包頭帕或頭巾,髻發(fā)。黔中南苗族服飾有5種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飾: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東北、桂西北以及云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飾色彩較淺,蠟染工藝普遍。服飾和發(fā)型多種多樣。
湘西苗族服飾: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陽、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頭帕和變型式樣,服飾亦有8種。
海南苗族服飾:由于海南苗族受當?shù)乩枳宸椀挠绊懀缗┯移箝L及膝部的長衫,僅一扣,無領,蠟染短裙,以黑、紅色為主,花紋較少,束發(fā),包一繡圖案花紋的頭巾,外面再蓋一條繡有花邊的尖角頭帕,套上一條紅帶子垂在背后,顯出與其他地區(qū)的苗族服飾的非常不同。
苗族沒有文字,她把服飾作為載體,因而苗族服裝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很高的美感或觀賞價值、很深的文化內(nèi)涵,它還有很高的制作工藝水平。苗族的蠟染和刺繡藝術就代表了苗族服裝的制作藝術。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一般的苗族蠟染是先在整塊的布上繪制各種圖案,然后再進行染制。苗族刺繡技法多樣,圖案豐富。據(jù)統(tǒng)計,苗繡技法多達十二種,有平繡、挑花、鎖繡、堆花、貼布、打籽繡、釘線繡、辮繡、縐繡、錫繡、馬尾繡等;色調(diào)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紅色調(diào),一種是紫色調(diào),底部基本上都是黑色;圖案也是極為豐富的,有各種花卉、稻谷、魚、鳥、龍、鳳,自然界里有的都能用來作為圖案繡在衣服上,還有很多刺繡圖案把傳說故事都用在里邊。苗族刺繡的使用主要是作為苗族服裝中頭巾、衣領、衽襟、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擺、腰帶、圍腰、裙子、裙片、裹腿布巾、鞋子等部位的裝飾。
苗族服飾的圖案,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書:褶裙上的彩色線條,是一條條河流,一條條山路;背牌上的回環(huán)式方形紋,是曾經(jīng)擁有的城市,有街道、城墻、角樓;那披肩上的云紋、水紋、棱形紋,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花帶上的“馬”字紋和水波紋,是苗族祖先遷徙時萬馬奔騰過江河的壯觀氣勢……
苗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創(chuàng)造了絢麗多姿,色彩斑斕的獨特服飾;它把我們帶入了苗族的歷史博物館,向我們講述著那美麗動人的“蝴蝶媽媽”的故事
苗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的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黔西北、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長發(fā),挽椎髻于頭頂,插木梳或發(fā)針,戴耳環(huán)、手鐲、項圈等飾物。至清代末期,他們已不再蓄發(fā)挽椎髻,有的改梳長辮子。各地區(qū)苗族婦女服飾差異較大,式樣約幾十種之多,但大多數(shù)地區(qū)婦女穿大領對襟短衣和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長及腳面,有的短至腿根,僅七、八寸長。湘西,貴州松桃、凱里,廣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區(qū)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湘西苗族的上衣無領,衣袖和褲腳繡有寬大花邊,頭纏格子布或青布頭巾,戴耳環(huán)、項圈、手鐲等飾物。苗族婦女的頭飾式樣繁多,挽髻于頭頂,配上各種式樣的包頭帕,有的包成尖頂、圓頂,有的把頭發(fā)繞在支架上高豎于頭頂上,別具風格。她們的盛裝以黔東南獨具特色,把銀飾釘在衣服上成“銀衣”,頭上戴著形如牛角的銀質(zhì)頭飾,高達尺余。
有沒有關于苗族服飾文化及圖案紋樣的論文???急最好是資料
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qū)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tǒng)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jié)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nèi)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 看,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制作技藝看,服飾發(fā)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范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制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并不強調(diào)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jié)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xiàn)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qū)差別。
苗族的服裝有那些?
在繡衣上釘銀飾而制成的銀衣是苗族服飾中的精品.縐繡、散繡、堆繡是苗族特有的繡法.縐繡上衣花紋呈浮雕狀,裝飾效果強烈;散繡花紋十分精致漂亮;堆繡則指由各色三角綾子堆繡而成,裝飾效果奇特而美麗.用這三種繡飾方法制作的上衣均為盛裝禮服,稱作"花衣",盛裝花衣必須釘上許多銀飾才算最后完成,因此人們又將釘滿銀飾的花衣稱作"銀衣".銀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擺等位置釘綴許多四方形、長方形、半圓形的銀片和銀泡、銀鈴等鏨花銀飾.這種繡飾精美的銀衣可能是我國民族服飾中最為精美的.
苗族刺繡
苗族刺繡
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居住著大量的苗族同胞,他們創(chuàng)造了不同樣式、風格的服飾。他們的服飾有便裝與盛裝之分,平日著便裝,節(jié)目或姑娘出嫁時著盛裝,無論服裝還是頭飾,工藝復雜,做工精細。苗族刺繡的題材選擇雖然豐富,但較為固定,有龍、鳥、魚、銅鼓、花卉、蝴蝶,還有反映苗族歷史的畫面。
苗族刺繡圍腰,以白色為底色,上面滿繡有蝴蝶、蜈蚣龍,造型飛舞張揚。繡品以蜈蚣龍為主紋樣,下面三層另有蝴蝶、小蜈蚣龍等,為苗族繡品的傳統(tǒng)典型紋樣。
苗族刺繡有一種極常見的人騎龍或騎水牯紋樣,體現(xiàn)了苗族人民英勇無畏的氣概和生活情趣。苗族民間藝術中的騎龍、馴龍、雙龍的各種圖案,再現(xiàn)了人們對龍敬而不畏的心理。
刺繡是苗族婦女的特長,很多作品都具有技術高超,造型奇特,想象豐富,色調(diào)強烈,風格古樸的特點。苗族刺繡圖案色調(diào)多種多樣,松桃地區(qū)以花、鳥、蟲、魚為主,喜歡用粉紅、翠藍、紫等色,較為素凈。黔東南多以龍、魚、蝴蝶、石榴為圖案,喜歡紅、藍、粉紅、紫等顏色。黔中地帶喜歡用長條、長方、斜線等組成幾何圖案,喜歡大紅、大綠、滌藍等顏色。藝術大師劉海粟對苗族的工藝給予很高的評價:“縷云裁月,苗女巧奪天工”。古藏衣上刺繡的蝴蝶紋,是苗族紋飾中最常見和最重要的裝飾文化,除了蝴蝶紋絢麗的因素外,還與苗族一個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蝴蝶媽媽相關。在苗族人的心目中蝴蝶媽媽、大宇鹡鳥是苗族的始祖,是創(chuàng)業(yè)者,把這些蝴蝶、鳥紋繡在衣服上用以表示對祖先的尊敬與崇拜。這些圖案還有明顯的陰陽結(jié)合、創(chuàng)造生命的寓意。表達了苗族祖先對自然、宇宙、對生命起源的理解和認識。
苗族的服飾是什么樣的?
苗族服飾反映了苗族歷史悠久、居住分散風俗多樣的特點,苗族支系與支系、縣與縣,易于寨與寨之間在服飾上都有嚴格區(qū)別。其服裝的主要色調(diào)亦不盡一致,所謂“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jù)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jù)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實,同一種稱呼之嚴,不同地域的婦女服飾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帶的人,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鑲襯,內(nèi)著白色衣,領圍胸襟露出白衣,額部以白巾交叉而纏,白巾上又纏黑巾,黑白分明;而鎮(zhèn)雄、威信一帶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縐褶花裙,凡領邊、袖口、圍腰都以五色絲線鑲繡,以寬約五寸,長達丈余的青黑布纏頭,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綁腿。 苗族服裝大多遍施圖案,刺繡、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繚亂。尤其從刺繡圖案中往
苗族服飾
往可以尋出苗族的歷史和象征意蘊,可謂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的領邊、袖肘繡有紅、黃、藍、白等花紋,紋路多呈花狀、江水狀,據(jù)說這些花紋象征著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紋代表田埂,花點代表谷穗。祿勸、武定、安寧一帶的大花苗愛披加花披肩,上繡三道方形圖案,與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練兵場廣花三道”的說法正相符,所以,傳說它象征古代的練兵場和令旗,披肩兩頭的花紋代表過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這些服飾的來由,大多與上古九黎三苗與黃帝逐鹿中原,戰(zhàn)敗后從黃河流域退到長江,又退到云貴高原的歷史有關。因而,苗族的衣裝圖案并非每個能織會繡的男女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織繡,什么地方飾什么圖案,什么圖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齡的人該飾什么圖案,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
苗族婦女大多佩戴手鐲、耳環(huán),胸前有大項圈及銀鎖,有的在項圈與銀鎖上還垂下長短不同的銀質(zhì)珠穗,顯得華貴富麗。
苗族服飾是什么樣子的?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圍腰。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qū)和黔東方言苗區(qū)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qū)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qū)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繡、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黔東南境內(nèi)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樸。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苗族服飾有性別、年齡及盛裝與常裝之分,且有地區(qū)差別。據(jù)清代《百苗圖》所載,凡八十三種。另有考察資料稱百余種。
紛繁復雜的苗族服飾分為湘西型、黔東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類別和若干款式。
擴展資料:
苗族服飾的特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服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qū)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tǒng)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jié)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nèi)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
從制作技藝看,服飾發(fā)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范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制作史陳列館。
從用色上看,她們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并不強調(diào)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_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的故事和圖片
http://www.esgweb.net/Article/Class58/Class90/fushi/200603/2370_4.htm苗族服飾——花中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