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與團扇
南宋是繪畫較為普及的時期,這一時期繪畫已逐漸深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不再是貴族豪門、文人雅士的專利。南宋的花鳥畫基本保持北宋工細寫實的畫風(fēng), 所不同的是北宋以坡石、花草、禽鳥俱全的表現(xiàn)宮苑小景的大幅卷軸畫為主流,而南宋則是以表現(xiàn)折枝、局部和尋常花鳥的扇面、冊頁和燈片小品為主流。雖然這些小品的氣勢大不如前,且往往在畫面的邊角做文章,但是,這些小品的特點卻十分突出,如注意特定和瞬間的意境和情態(tài)的表現(xiàn),形成構(gòu)思新奇、主題鮮明、描繪生動、筆墨精妙、手法多樣的風(fēng)格,給人以清新優(yōu)雅之感。根據(jù)史料記載,南宋有不少知名的花鳥畫家,但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花鳥畫作品卻多數(shù)沒有名款,因此,當(dāng)時的多數(shù)畫家現(xiàn)在難以利用作品進行深入的研究。
東漢時,扇子開始流行,民間有纖巧玲瓏的竹扇、蒲扇。隨著絲織手工業(yè)的發(fā)達,出現(xiàn)了一種以絹制成的紈扇,形狀有如一輪明月,稱為“團扇”或“紈扇”,也叫 “合歡扇”;也有長圓、梅花、葵花、六角等形狀,扇柄用骨、木、竹等材料,雕刻精致;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三國第一次出現(xiàn)在扇子上題詩作畫。據(jù)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dāng)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于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
隋唐兩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北宋時,出現(xiàn)了攜帶極為方便的折扇,折扇是北宋宣和年間由日本傳入中國的。折扇,亦叫“聚頭扇”、“撒扇”或稱“聚骨扇”。到了南宋,畫扇、賣扇、藏扇之風(fēng)盛行,扇面書畫成為一種重要的繪畫樣式,并出現(xiàn)了扇鋪和畫商??偨Y(jié)宋代的扇史,竹扇和蒲扇是最平民化的扇子,仕女用的仍是精致的團扇。南宋時許多花鳥、山水、人物小品都采用團扇形的構(gòu)圖形式。清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一種時尚。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chǎn)折扇,題字作畫也興于此。
折扇的頭和尾到底是哪個部位?
我們普通玩的折扇,有扇釘那個部分叫頭,排口處叫尾,所以折扇又叫聚頭扇,折扇的頭也就這么來的.但是檀香扇確是相反的,檀香扇有扇釘?shù)奈恢媒形?排口處叫頭.為什么這么叫呢?可能是根據(jù)制扇師傅的習(xí)慣由來的,這些叫法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叫法.
什么是折扇的開方?
折扇開方:開方就是指就是扇骨包含大骨和小骨一共的根數(shù).扇骨也稱扇股,扇骨數(shù)目稱檔數(shù),也叫方數(shù),天津地區(qū)稱之“根材”,蘇扇則稱為單數(shù).這些叫法因地區(qū)而異,不去探究.
哪位高人知道折扇的制作方法啊?請告訴我吧.拜謝啦!
制作折扇分為兩部分一)扇骨 (二)扇面 扇面的制作方法 1.新建一個路徑圖層,用路徑橢圓工具繪畫兩個同心圓,大小比例為3:1,再用鋼筆工具在同心圓處繪畫兩條直線(如圖一) 2.運用路徑"組合"生成扇面路徑形狀 3.把扇面路徑轉(zhuǎn)為選區(qū),置入一個用做扇面的圖像,反選___刪除,就得到了一個扇面形狀的圖像(如圖二) 4.把扇面形狀的圖像放在扇骨上,設(shè)置其"不透明度"為90%左右,主要作用顯示出扇骨的輪廓(圖三) 5.對扇面圖像繪畫出邊緣線就基本上了.(略去扇面圖像添加陰影和折痕操作部分,)
求教:折扇的學(xué)問?
書城有賣《折扇的鑒賞與收藏》一書,可以參考
介紹一些折扇與團扇的關(guān)系以及二者的歷史淵源。
團扇的形狀不一定都如圓月,也有腰圓、橢圓、六角形等,一般也統(tǒng)稱為團扇。說到團扇,許多人會認為是古代婦女的專用品,實際上在折扇出現(xiàn)以前,男人也是使用團扇的。唐代以前團扇的實物已經(jīng)很難見到,我們在一些繪畫和墓室壁畫中僅能看到團扇的大體形式。新疆吐魯番曾出土過唐代絹扇,其扇柄很長,由此可以推斷這種長柄團扇有可能是侍者執(zhí)來替主人扌扇拂的,因此團扇也稱為宮扇。這種長柄宮扇在唐代周日方的《簪花仕女圖》中表現(xiàn)得最為清晰,扇面還繪有牡丹花。宋代的團扇實物今天尚能見到,尤其是宋代的繪畫作品,保存至今有相當(dāng)一部分是畫在團扇上的,且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由于年代久遠,這種團扇畫多為絹本扇頁的形式出現(xiàn)。直至明代以后,男人所用的扇子漸漸地被折扇取代,而團扇才在更大程度上為女性專用,裝飾也就更為繁復(fù),如用彩帶沿邊,飾以扇墜,紈素的扇面上不僅可以繪畫,還能刺繡、緙絲、抽紗,而扇柄的材質(zhì)除了竹、木之外,還有牙角之類,從整體來看,明代以后的團扇更趨向女性化了。
關(guān)于折扇何時在中國出現(xiàn),歷來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一般認為是起源于宋代,或說是日本傳入,或說是高麗傳入。折扇在宋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基本上是沒有疑義的,最具代表性的材料當(dāng)屬宋人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對折扇做過較為詳盡的描述:“以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素青,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為金砂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之類,點綴精巧。又以銀泥為云氣、月色之狀,極可愛,謂之倭扇,本出于倭國也。”從這段文字來看,扇上繪畫的風(fēng)格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唐五代之際的青綠金碧山水和人物也大抵如此,所不同的只是作畫于折扇之上。至于從高麗傳入說,多因記載高麗使臣進貢折扇的材料而推斷。這種由使臣進貢折扇的儀節(jié),從宋代至明代皆有之,元代時有使者持聚頭扇,還為當(dāng)世譏笑,這也說明在宋元時期折扇并沒有被普遍使用和仿制。直到明代永樂中,“朝鮮進折疊扇,上喜其舒卷之便,命工如式為之,亦謂之撒扇。”因此可以說折扇的普及當(dāng)在明代初年才開始。而明以前的文獻中所提到的扇,基本上說的都是竹扇、蕉扇、羽扇和團扇之屬。
折扇該怎么保養(yǎng)?
遇水要及時擦干,遠離長時間接觸暖氣,空調(diào)和太陽直射,到了春冬季節(jié),將折扇箍好,放在扇盒里置于書架上即可.
關(guān)于扇子的說明文或資料
我國扇子之所以受人喜愛,除了可以扇風(fēng)納涼之外,還和扇子雅致精巧和扇面的書畫藝術(shù)分不開。扇子在我國源遠流長,據(jù)史書稱:“黃帝作五明扇”,可謂早矣。西周羽制成“羽扇”已具有美學(xué)裝飾功能。漢代開始使用輕巧簡便的竹扇,漢代以后又出現(xiàn)以竹為圖框、以綾絹為扇面的紈扇。紈扇又名團扇,宜于書畫,多以骨、玉、象牙等為柄,墜以流蘇,顯得珍貴爾雅,這種扇在我國流行千余年,特別為閨閣仕女所鐘愛。唐人張彥元《歷代名畫記》載,名士楊修為曹操畫扇,不小心掉了一個墨點,就順勢畫成一只蒼蠅,可見,至少在魏晉就流行扇上作畫了。
折扇其實源自日本,制造靈感得自蝙蝠翅膀的開合。北宋年間,折扇作貢品傳入我國,但尚未廣泛使用,至明清就相當(dāng)興盛,它易于攜帶,又有舒合之妙,成為文人雅士掌中物。扇骨有用象牙、玳瑁、檀香等名貴材料制成,扇面則分灑金、混金、捶金、涂香數(shù)種,有的還請能工巧匠在扇骨的面上精雕細刻,成為一件珍貴藝術(shù)品,一扇之價,值以百金。折扇扇面呈半圓弧形上寬下窄向四處呈輻射狀,因而在構(gòu)圖章法筆墨形象上都別具風(fēng)韻,北宋始在折扇上題詩作畫。明清以來文化人都喜歡在扇上舞文弄墨,使扇面書畫藝術(shù)在中國大放異彩,題材廣泛,風(fēng)格多樣,書面扇面雖幅不盈尺,花鳥蟲魚、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態(tài),成為中國繪畫中的一個專門藝術(shù)品種。
扇子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裝飾品。它以其價美物廉、方便實用、雅俗共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扇子分有折扇、竹扇、絹扇、羽扇、葵扇和麥稈扇六大類。除了實用性外,作為一種藝術(shù)品,它匯集編織、雕刻、書畫、刺繡等工藝技巧,也可作為戲曲、舞蹈、曲藝等表演藝術(shù)的道具。它有時候甚至可以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征。中國民間流傳的活佛濟公的形象,惹人喜愛,它頭戴破僧帽,衣衫襤褸,手持破蒲扇,瘋瘋癲癲,卻愛濟困解難,助人為樂,可謂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三國時蜀相諸葛亮,足智多謀,風(fēng)流倜儻,輔助劉備建立霸業(yè),每每羽扇綸巾裝束,羽扇常不離手,成了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征。自扇子傳世以來,相關(guān)的傳說趣聞多不勝數(shù)。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曾遇一賣扇子的老婆婆,她因扇子滯銷而發(fā)愁,王羲之即興為之題字,使得老婆婆的扇子大為暢銷,一時傳為佳話。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并逐漸傳入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扇子的歷史源遠流長,它可上溯到遠古的虞舜時代,晉人的《古今注》中記載:“舜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作五明?!泵魅艘灿小八词荚焐取钡挠涊d,說明舜帝時就已經(jīng)有扇子了。在商周時代,人們用雄雉雞絢麗斑斕的長尾制成了“翟扇”,并出現(xiàn)了長柄的“雉扇”。扇此時成了帝王威儀的象征。雉毛扇到唐朝改成了孔雀毛。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四川成都出土的戰(zhàn)國銅壺刻有一個仆人手執(zhí)長柄扇替主人扇風(fēng)的圖案,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較早的扇子形象。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出現(xiàn)了用動物尾毛做成的拂塵,謂之“毛扇”。而另一種以禽類羽毛制成的羽毛扇,質(zhì)地潔白,毛絨柔軟,輕飄舒適。江南地區(qū)以白鵝羽毛制成的羽扇最為著名,多作為貢品進貢朝廷。到了漢代,絲織業(yè)開始發(fā)展,出現(xiàn)了“紈扇”,因用潔白細絹制成,故又稱之“絹扇”。制作除了用絹外,材料也可用綾、羅、紗等絲織品,又因其“團團如明月”,也稱為“團扇”。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國古代婦女青睞,作為一種主流而大為發(fā)展,它在結(jié)構(gòu)和裝飾上力求精致、華麗、情趣和小巧,外形上有橢圓、海棠、長方、曲線等形狀。此扇有的以檀香木制成,一扇在手,芬芳四溢,神思清爽,極具情調(diào)。大約在宋朝時出現(xiàn)了今日常見的折扇,因其可折疊,故又稱折疊扇。折扇方便實用,在民間中廣為流傳。戲曲中的書生,常常人手一把折扇,成了一種象征。折扇繪畫題詩始于明代永樂間,扇面畫使得扇子升華為另一種藝術(shù)形式,為歷代收藏家所珍愛。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騷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題詩、書法和繪畫,備受人們的珍愛和收藏,由此而繁衍出來的另一種傳統(tǒng)的藝術(shù)形式———扇面書畫。扇面書畫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中的一朵奇葩,它為后人留下豐富多彩的墨寶和藝術(shù)珍品?,F(xiàn)存于上海博物館的明代謝縉所繪的《汀樹鉤船圖》,是傳世的明代最早一幅扇面畫。扇面畫常用的題材有仕女、山水、花鳥魚蟲以及詩詞書法藝術(shù)等。有時一把普遍的扇子,一經(jīng)名家題詩作畫而身價百倍。扇子精湛的工藝和傳統(tǒng)書法詩詞繪畫的完美結(jié)合,兩者相得益彰,渾然一體,真是妙趣橫生,令人愛不釋手。明代唐伯虎、文征明、沈周等人都喜在扇面上作畫題詩。清代的扇面畫最為豐富,名家輩出,如石濤、八大山人、任伯年、吳昌碩等,都是畫扇高手,因而此時的扇面畫,風(fēng)格流派異彩紛呈,蔚然大觀。折扇發(fā)展到明代嘉靖年間,分為杭扇、蘇扇、寧扇等流派,它們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制作手法各有特色。杭扇與杭州的龍井茶、絲綢并稱“杭城三絕”,有多種形式的制作,其中又以黑紙扇最為著名,它以柿汁涂扇面,色澤烏黑,經(jīng)久耐用,既可消暑又可遮陽。蘇州的折扇以白紙扇為主,制作考究,工藝精良,杭扇、蘇扇多以竹子為扇骨,以紙絹為扇面,雅致細膩,素有“蘇杭雅扇”之稱。
現(xiàn)在,扇子主要生產(chǎn)于我國的浙江、江蘇、四川、廣東等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扇子作為實用品的功能正在逐漸消退,更多的人看重的是它的藝術(shù)性,并用之于收藏、把玩。這一傳統(tǒng)的工藝品正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煥發(fā)著新的活力 字數(shù)太多,自行刪改
誰知道有關(guān)扇子歷史的知識?
扇子,最早稱“翣”,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據(jù)說 我國那時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人們開初不是用它取涼,而是一種裝飾品。在周代,王和后的車子都有“扇扇”,用來遮蔽風(fēng)塵,叫 “障扇”;后來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儀仗中,都有大障扇,以顯示其威風(fēng)。據(jù)晉崔豹的《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制作的長柄扇,但并不是用來拂涼的,而是一種儀仗飾物。由持者高擎著為帝王障塵蔽日。到了漢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東的絹扇普遍用來取涼,形式也逐漸增多,并從日用品成為藝術(shù)品。《西京雜記》一書中對此就有較詳細記載。據(jù)載當(dāng)時的紈扇,大都用絹等絲織品制成。相傳那時長安有個技術(shù)很高的工匠名叫丁緩,曾經(jīng)制出過一種很大的“七輪扇”,只需由一個人操縱運轉(zhuǎn),就能使?jié)M廳堂的人感到?jīng)鏊?磥?,這種扇子可能就是現(xiàn)在生活中的吊扇、臺扇的鼻祖。
傳說三國時楊修曾與曹操畫扇。所以,扇子主要是驅(qū)暑,還 可以作為一種工藝品。人們可以在扇子上繪畫、雕刻多種花鳥山水人物,或題詩寫字,頗為高雅。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見一位賣 六角竹扇的老婦,就在每個竹扇上各寫五個字,老婦很不高興。 王羲之說:“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可也?!崩蠇D拿出去叫賣,果然人們爭相購買。我國歷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畫扇佳作,如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鴉扇、沈周的秋林獨步扇,清代惲壽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F(xiàn)在,我國的扇子作為一種工藝品馳譽世界。郭沫若曾為扇廠工人欣然題詩一首:清涼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奪天工。飛遍寰宇,壓倒西風(fēng)。
扇子還可以表現(xiàn)人的某種心理狀態(tài)。蘇東坡用“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之句,描寫周瑜的風(fēng)度。杜牧以“輕羅小扇撲流螢”的 詩句,描寫少女們的活潑姿態(tài)和歡樂情緒。唐人王建的《調(diào)笑令》云:“四扇,四扇,美人并來遮面?!泵鑼懨廊艘陨日诿娴谋行睦怼!跋娜昭籽姿苹馃疤锖痰景肟萁?。農(nóng)夫心內(nèi)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币话焉茸?,把不勞而獲的剝削者的可增面目,人木三分的刻畫出來。有的文藝作品還以扇喻人,被作為定情之物,《桃花扇》中就寫侯方域給了李香君“宮扇一柄”,“永為定情 之物”。后來李香君抗拒權(quán)奸,血染扇面,由楊龍友點染,畫成一柄桃花扇。
扇子的來歷
扇子是人們消暑納涼的工具。在炎熱的夏季,它能給人帶來陣陣清涼。但是自古以來,中國的扇子就帶著藝術(shù)品的風(fēng)韻,具有獨特的民族風(fēng)格。
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中國就有扇子了。中國扇子的種類非常多,有紙扇、絹扇、葵扇、羽毛扇、竹編扇、麥秸扇等。扇子的形狀也有方有圓,還有梅花、海棠、葵花形的。
我國的扇子名目繁多,千姿百態(tài)。有竹扇、麥扇、檳榔扇、蒲葵扇、絲綢扇、羽扇、木雕扇、玉雕扇、牙雕扇、檀香木扇、折扇、團扇、紈扇、絹扇、蒲葵扇、、繭扇、火畫扇、竹絲扇、印花紙扇、塑料扇等。都以造型優(yōu)美、工藝精湛,馳名中外,成為不可多得的工藝美術(shù)品。
成扇可以分別鑒賞扇面書畫、扇股及其雕工,也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來鑒賞。扇面書畫以精到工整為上,扇股雕工有雅俗之分,書畫扇面扇股相輔相成,扇面要“生辣”。收藏主要是折扇成扇及折扇和團扇的裱片,對收藏品要考慮的是“真、精、新”。
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是中國扇子的一大特色。從古到今,中國許多著名的書法家、畫家都喜歡“題扇”、“畫扇”,留下了不少精美的佳作。
在中國最常見的是折扇,拿在手里既方便又瀟灑。中國生產(chǎn)折扇最有名的地方是杭州。杭州折扇往往采用名貴的材料做扇骨。著名的黑紙扇、檀香扇、象牙扇,不但是中國扇子中的佳品,而且在世界上也很有名。
扇子多少年來一直是人們喜聞樂見,抒情寓意的最好表達方式,也是傳承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藝術(shù)產(chǎn)物的見證。如唐伯虎、郎世寧的扇面都是浩瀚藝術(shù)海洋里泛起的經(jīng)典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