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床比賽有哪些規則?
奧運會蹦床設網上男、女個人兩枚金牌。
個人比賽中運動員要完成3套動作,每套由10個動作組成。
一套蹦床動作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動作的高飄,動作之間富有節奏的連接和變換,包含雙腳起跳、背彈、腹彈、坐彈動作,全套動作中間沒有停頓和中間跳。
一套蹦床動作應由各種向前、向后的空翻轉體或非轉體的空翻動作組成。
運動員全套動作應表現出優美的身體姿勢、正確的動作技術、理想的高度和良好的身體控制能力。
比賽時,不允許運動員佩戴珠寶首飾及手表。女子運動員在比賽中必須穿白襪子。違反者將被取消該輪比賽資格。
每位參賽者可以有1名教練員上場保護;任何情況下,在網的四周不得超過4名保護者。
裁判長發出信號后,運動員必須在1分鐘內開始做第一個動作,否則要扣分。運動員做動作時,除分腿跳動作外,其它動作都要求兩腳和雙腿并攏,腳尖繃直。根據動作要求,身體姿態可采用團身、屈體或直體。
玩兒童蹦蹦床對小朋友好嗎?正確的玩法是什么?
好啊
蹦床是運動員在一張繃緊的彈性網上蹦跳、翻滾并做各種空中動作的運動項目.一個運動員從高處自由落下,以
規定向下為正方向.v1方向與正方向相同,v2方向與正方向相反, 根據加速度定義式a= △v △t 得 a= ?8?6 1 m/s2=-14/s2. 負號代表與正方向相反,即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上,故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怎么能得到更好的彈跳?
一、彈跳力是全身力量、跑動速度、反應速度、身體協調性、柔韌性、靈活性的綜合體現。
所以我們不可以認為提高彈跳就成天的跳跳的就行了。你必須堅持每天拉伸自己全身各部位的肌腱、韌帶、肌肉,擴大關節的活動范圍,同時,做各種復雜的有利于提高身體協調性的體操。動作要準確、優美、既有力又放松。
二、力量訓練最好由身體訓練教練安排和輔導。
如自己進行訓練,最好每周進行2到4次的大力量訓練,訓練時必須注意安全,以免發生意外傷害。所謂大力量訓練就是利用杠鈴進行大負荷的練習。最典型常用的有三種:
< p>
負重蹲起,提鈴,抓舉。總之,這幾項練習的成績越高,你的彈跳力就越好。
至于每次練習的重量、組數、次數、動作規格等問題,原則是:
1、大力量訓練每周至少二次,不多于四次,要給身體超量恢復的時間,但要長年進行,不可間斷。
2、每次課最好安排以上所述三項練習方法。
3、要講究大力量訓練的技術動作規格,切不可亂來。
4、小力量訓練是指使用各種綜合訓練器械和啞鈴等進行訓練。重量較輕,組數和次數較多。目的是提高肌肉耐力,增粗肌纖維,減少脂肪,小力量訓練可以變化著花園天天練,但最好不要和大力量訓練同時進行。無論大力量還是小力量訓練,一次課的時間不要拖的太長,1.5小時至2小時為宜。有強度還要有密度
三、速度訓練也是提高彈跳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反復沖刺訓練還是有必要的。30次,50次,也許80次,那就要看你的吃苦精神了。所謂沖刺,要求你自己在準備活動后全速往前沖,而不是中速。專項速度訓練同大力量訓練相同,不必天天練,每周三小時即可。還要特別注意運用小;力量訓練手段增強大腿后側肌肉群的力量。
四、各種專門的彈跳練習手段非常多,諸如跳繩、跳欄、摸籃圈、摸小黑框上沿,甚至摸籃板上沿。
最后,我要提一提神經系統和彈跳力的關系。我們已經知道速度、力量、協調性、柔韌性、靈活性這些素質在瞬間綜合向下作用于地面時就產生彈跳力,那么什么東西是這些素質在瞬間同時爆發呢?就是動機和運動神經系統。也就是說,如果你真的想高居一切人之上,你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使自己的運動神經系統想自己全身的肌肉發出最強的沖動信號。這種強刺激迫使肌肉群激烈收縮產生巨大能量,肌肉群劇烈收縮有反過來促使運動神經系統更靈敏,能發出更強烈的沖動。兩者相互促進,你就越跳越高。然而,這也是難點中的難點,沒有超強的動機,運動神經系統就沒有超強的沖動,一切所謂的科學化、現代化、管理、訓練方法和手段全是廢話。
我只說理論—方法貴在堅持!
怎樣提高彈跳能力呢? 簡單快捷的!
首先要提高腿部的爆發力,這樣就要通過跑步《最好綁沙袋》,做蛙跳,跑樓梯,蹲杠鈴來訓練.然后要保持體重,因為沒有贅肉才能讓你感到更加輕盈,最后要堅持鍛煉,持之以恒充滿自信
問幾個問題 高手進 急 高分
1、D(加速度先向下,后向上),2、C(后輪為主動輪,相對運動的方向向后,所受的摩擦力向前.前輪為從動輪,由于整個物體的運到是向前的,所有前輪所受的摩擦力向后) 3、B(通過畫V-T圖像易求) 4、(沒有圖,無法作答) 5、無解( h地=H地-h人 h星=H星-h人 v^2=2gh=>g星=h地*g/h星=1/4g)6、D(觀察答案發現t>5s說明汽車在相遇前已經停下,易求得答案D) 7、(沒有圖,無法作答) 8、D( mg=μN mgh+1/2mv^2=μN’h mv=μN’t-mgt=>N’=19/15N )9、A(根據生活常識可知-_-少于10min) 10、A( GMm/R^2=m(2π/T)^2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