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浪鼓的由來是什莫呀!
撥浪鼓是我國最傳統、最古老的玩具之一。直到現在,我們每年在逛廟會的時候依舊可以看到許多賣撥浪鼓的攤子,雖說挑擔子的貨郎是難以見到了,但是“嘭-嘭-嘭嘭嘭” ……那熟悉的鼓聲卻時常能在我們耳邊響起。
說起撥浪鼓的產生,它的歷史可悠久了。撥浪鼓的產生肯定在鼓之后,早在新石器時期的彩陶中,就曾經發現過疑為鼓的器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青銅座建鼓,底座上插有一根立柱,柱的中央是鼓,鼓身長形,木制,類似今天的腰鼓。這件建鼓的形態絕似一只巨大的撥浪鼓,只是未裝雙耳。戰國時期,還有一種“架鼓”,鼓身極扁,兩面蒙鼓皮,鼓皮用兩排互相交錯排列的鼓釘固定,類似現代“大鼓書”說唱藝人所用的鼓。鼓身由三只金屬環拴掛在鼓架上。鼓架以髹漆木雕工藝完成,雙鳳背向共挑鼓身,底座是背向的雙虎。這些鼓的出現,為撥浪鼓的產生提供了基礎。
最早的撥浪鼓被稱作“鼗”。戰國時期產生的鼗作為打擊樂,依靠搖動時雙耳自擊發聲,發聲的節奏輕重、音律高低、聲音大小都不容易控制,不能圓滿準確的完成復雜的鼓點。
發展至宋代的撥浪鼓已經在三個領域出現,一是禮樂之用;二是商業之用;三是兒童玩具。歷代禮樂中都有鼗,宋代當然也不例外。商業之用則是指“貨郎鼓”,民間貨郎一般是持撥浪鼓招徠顧客的。與此同時,撥浪鼓也成為深受兒童喜愛的玩具。在南宋李嵩的《貨郎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畫中的撥浪鼓,造型頗為考究,鼓柄做成葫蘆把,鼓形如罐,雙耳較特殊,類似皮條,持柄搖之,皮條抽打鼓面發聲。還有“四層撥浪鼓”由四個由小漸大的小鼓,逐個疊摞在一起,相間轉向90度。每個鼓各有彈丸做的雙耳,鼓下設光滑精致的手柄。一般而言,鼓面越大,發音越低沉,反之發音越高亢。 這里的四面小鼓大小不同,搖動時一起發聲。根據此圖,現在的人們復制了這種貨郎鼓,搖之發聲,高低錯落,叮咚悅耳。
舊題南宋蘇漢臣所作《五瑞圖》更有精彩的撥浪鼓可觀。五童子或戴面具、或涂面,聚集行大儺舞,其中一人雙手各持一件撥浪鼓。右手持鼓舉至額頭左指;左手持鼓自胸前右指。兩只撥浪鼓相同,都是兩層鼓。上面的小鼓扁而圓,下面的鼓長而類似腰鼓。鼓面彩繪花紋;長鼓的鼓身銅鑲小花,精致美觀的程度為前所未有。
撥浪鼓這種玩具之所以得以廣泛流傳,主要它的音響效果與娛樂效果共同發揮了作用。如同叫賣者的吆喝聲要有腔有調一樣,撥浪鼓可奏出富于變化的響動,能吸引注意力;造型特點又增強了觀賞性,即使是貨郎手上實用性的撥浪鼓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娛樂色彩,在招徠顧客時總能體現著歡快、輕松與優美的氣質。
從形式上劃分,撥浪鼓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鼓面加彩繪裝飾,如河南淮陽、江蘇鹽城、北京等地的撥浪鼓,都在鼓皮上描繪各色花紋;第二種是在鼓身加彩繪,沿著鼓身畫一周花紋。這些裝飾,增加了撥浪鼓的審美特色,從視覺效果上強化了這種玩具的娛樂特征。鼓面材料以牛皮、羊皮為最常見,其次又有蛇皮、皮紙、油紙多種。鼓身多為木質,不過,近年已見塑料鼓。鼓耳則以玻璃珠最為常見,其次又有用苡米、酸棗核、木珠、瓷珠等材料制作雙耳者。
關于撥浪鼓的名稱,歷代不同,各地也不盡相同,總體說來有鼗、鼗鼓、撥浪鼓、波浪鼓、播郎鼓、博浪鼓、搖咕咚、小鼓等等。其實,以上諸多名稱,皆因寫法不同而來,發音近似,取字不一。不過現在看來,還是“撥浪鼓”這個名稱最得人心。
縱觀撥浪鼓的古今,自先秦時期鼗鼓誕生直到今天,撥浪鼓這種樂器與玩具的形態居然沒有什么變化。歷代繪畫、圖案中的撥浪鼓,與今天的撥浪鼓大都大同小異。一種玩具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流傳,不改初創之型,真是難以置信。
撥浪鼓是否樂器?
是樂器 撥浪鼓是一種古老又傳統的漢族樂器和玩具,出現于戰國時期.撥浪鼓的主體是一面小鼓,兩側綴有兩枚彈丸,鼓下有柄,轉動鼓柄彈丸甩動擊鼓發聲.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還有泥的、硬紙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紙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撥浪鼓最為典型. 早期的撥浪鼓是樂器而非玩具.撥浪鼓并不是某一個地方所特有的,我國各地、各少數民族地區都出現過撥浪鼓.撥浪鼓流行于甘肅省卓尼,云南省中甸、維西、麗江,四川省鹽源和中國北方廣大地區.撥浪鼓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廣,五大洲都有.
義烏撥浪鼓精神歷史由來
撥浪鼓古代稱之為“鼗”。鼗本是一種古樂器,多用于歷代宮廷雅樂,在演禮儀式中屬常用樂器。鼗流入民間后,失去了禮樂的功用,演化為民間音響器具。古代的貨郎也常常搖動著撥浪鼓招徠顧客。南宋李嵩《貨郎圖》中貨郎的手里就拿著一具頗為考究的撥浪鼓。在他的擔子上掛滿了各種兒童玩具和小百貨,后面的貨架上還斜掛著一個特殊的撥浪鼓,由四個逐漸增大的小鼓疊在一起,相間轉向9 0度,四個小鼓上各有雙耳彈丸,鼓下設光滑適握的手柄。這件精致的撥浪鼓掛在貨架上,與其它玩具在一起,想必是待出售的貨物。一般地說撥浪鼓的鼓面越大所發出的聲音越低沉,鼓面越小聲音越高,這里的四面小鼓由小漸大,大小不同,搖動時一定會發出高低錯落的音響,設計得非常巧妙。通過這只撥浪鼓可以看出南宋時撥浪鼓做為民間玩具已十分流行,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小商品之都浙江義烏,便是由貨郎拿著撥浪鼓走街串巷發展成為今天的“世界超市”,義烏人將之稱為“撥浪鼓文化”。據《義烏縣志》記載,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當地農民從事“雞毛換糖”的行業。貨郎的糖擔由兩個籮筐、兩個山貨盒、一個撥浪鼓、一根扁擔構成,籮筐用來裝雞鴨毛等物品,盒子里裝著紅糖制成的糖餅和生姜糖粒,是貨郎進行交換的資本 撥浪鼓
。后來,糖擔里的貨色慢慢增多,有了各種生活必備的小商品,貨郎肩挑糖擔,手搖撥浪鼓,走街串巷,以清脆而富有節奏的鼓聲招徠顧客。義烏人認為,是“雞毛換糖”的撥浪鼓催生了聞名世界的義烏小商品市場。
如何使用撥浪鼓與孩子學習!?
小時候玩過撥浪鼓,兩個作用吧,一個是聽聲一個是外形,如果要說撥浪鼓與孩子學習之間什么關系,我想能培養孩子專注力,不過要離開遠點,別恍到孩子眼睛.看看睿智寶貝吧,探索閱讀識字,組詞造句到閱讀講故事,都在游戲中慢慢的帶著孩子領略.
兒童歌曲《撥浪鼓》視頻和歌詞
直到現在我才知道什么是爸爸說的甜蜜的負擔
天晴朗,那花兒朵朵綻放
聞花香,我想起年幼時光
我的家,那甜蜜好似蜂糖
幸福呀,小妹妹一起唱
我今天,陪爸爸,帶著全家去玩耍
池塘邊,荷葉下,躲著一只小青蛙
我快要,長大了,別再叫我小朋友
車窗外,雨好大,青蛙一個人在家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山青青,水藍藍,看日出看云海
撥浪鼓,咚咚咚,妹妹笑得臉通紅
彩虹橋,路彎彎,牽著手兒不怕摔
爸爸說,你們是甜蜜的負擔
天晴朗,那花兒朵朵綻放
聞花香,我想起年幼時光
我的家,那甜蜜好似蜂糖
幸福呀,小妹妹一起唱
我今天,陪爸爸,帶著全家去玩耍
池塘邊,荷葉下,躲著一只小青蛙
我快要,長大了,別再叫我小朋友
車窗外,雨好大,青蛙一個人在家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山青青,水藍藍,看日出看云海
撥浪鼓,咚咚咚,妹妹笑得臉通紅
彩虹橋,路彎彎,牽著手兒不怕摔
爸爸說,你們是甜蜜的負擔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山青青,水藍藍,看日出看云海
撥浪鼓,咚咚咚,妹妹笑得臉通紅
彩虹橋,路彎彎,牽著手兒不怕摔
爸爸說,你們是甜蜜的負擔
小時候玩的撥浪鼓,有制作教程嗎?有的話能教教嗎?
撥浪鼓的制作 制作一個撥浪鼓需要如下材料:扁圓形金屬盒一只,木質圓珠兩個,粗尼龍繩一段,竹筷一根. 制作方法: 1. 將尼龍繩剪成與圓盒直么長度相等的兩根,分別穿上木珠,并在繩的一頭打一個結.(圖1和圖2) 2.在圓盒側面分別錐出上、下、左、右四個孔(圖3),左右孔徑以能穿過尼龍繩為宜.上下孔徑比竹筷外徑略小.將帶木珠的尼龍繩從左右兩孔穿進,調整盒外面繩的長度,以能使木珠從水平方向碰到圓盒中部為宜,然后將盒內的繩頭打上結,蓋上盒蓋(圖4). 3.將竹筷從下方孔中用力插入圓盒,使筷子上端正好卡在盒子上方孔處.側面可用膠帶紙裹上一兩圓,以防盒蓋松脫.
撥浪鼓怎樣做?
用牛皮.園鼓模子.擊鼓錘和手柄~
撥浪鼓是做什么的,知道的人可以告訴我嗎?謝謝了
賣貨用的,用量吆喝的,是木頭和皮,和普通的鼓一樣,就是小一些!
撥浪鼓兒是甚么做的?
通體是木制 鼓膜是皮革
撥浪鼓的歌詞是什么
撥浪鼓 歌手:趙薇 舞曲:DJ小站 直到現在我才知道 什么是爸爸說的甜蜜的負擔 天晴朗 那花兒朵朵綻放 聞花香 我想起年幼時光 我的家 那甜蜜好似楓糖 幸福呀 小妹妹一起唱 我今天 陪爸爸 帶著全家去玩耍 池塘邊 荷葉下 躲著一只小青蛙 我快要 長大了 別再叫我小朋友 車窗外 雨好大 青蛙一個人在家 山青青 水藍藍 看日出 看云海 搏浪鼓 咚咚咚 妹妹笑得臉通紅 彩虹橋 路彎彎 牽著手兒不怕摔 爸爸說 你們是甜蜜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