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作古典發簪? 我想制作一款自己設計的發簪,只是不知道制作發簪的步驟.
是木質的還是金屬的?如果是木質的,要準備好合適的木條(桃樹枝就可以)和比較鋒利的刀(美工刀和篆刻用的刀具).步驟就是削,根據你自己設計的形狀或者圖案一點點地削.如果是金屬的,必須有專門的器具,需要融化金屬,需要模子,需要把金屬打成薄片,還有各式鑷子等.步驟就是先熔化金屬,然后打造成你設計的形狀或者圖案.
如何自學木頭雕刻
直絲的木材容易缺損,在選料上必須軟硬兼顧,選擇質地細密而又暢通,堅韌牢實的木材為之。核桃木、紫檀木、紫柚木、香檀木、青皮木、椿木是運用較多的木材。由于香樟樹和椿樹具有天然的抗病蟲能力,而且質地細膩柔韌,材源豐富,所以使用較普遍,核桃木青皮木、水冬瓜木、豆花木、楸木、野櫻桃木、杜鵑木等使用也較多,紫檀木由于生產量小,比較昂貴,使用較小,此外,還有許多地方產的雜木、松木。各地工匠習慣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當地出產的或容易獲得的合適木材。
木雕的制作過程一般有以下幾個步驟:
一、除濕
帶有過多水分的木頭是不能進行雕刻的,濕木時間一長便會變形,所以必須對其進行干燥處理,由于受陽光曝曬會導致木頭變形,開裂,因此通常的除濕方法是將木頭放于陰涼干燥處或地下室,讓其自然陰干。
二、描形
將選好的木塊進行必要的砍削刨光后,在其上用筆描繪出所要雕繪的圖案或形狀大樣。不同位置、不同層次的圖案,圖形可用不同色線代表。也有不描形只打一點部位記號或簡單輪廓便進行雕刻的,但多數雕刻特別是精細木雕,描形被視為是一種必經得過程和必具的功夫。
三、雕鏤
雕刻的方法主要由浮雕、鏤空雕、凹雕、三種。浮雕又稱陽刻,即將非圖案的空白部分雕凹,使圖案凸出,令其產生高低起伏的立體感,這是一種常用的雕法,鏤空雕,有稱鏤雕、透雕、即將非圖案部分雕空使其空處透露能見對面。鏤空雕是運用最廣泛的一種雕刻方法,在建筑木雕和家具木雕中較為常見,它能使雕刻作品產生惟妙惟肖的立體感。
故常用于木雕飾物主要部位。建筑中的鏤空木雕。如格扇門,一般為二層或多層重疊交錯而成,底層皆為網狀木地,其余層為圖案,層數越多造型就越豐富。越能顯示出工藝的高超,凹雕又叫陽刻,是反圖形刻成的低于畫表面的技法.使用亦較多.浮雕、鏤空雕常飾于門二分之一以上處,而浮雕飾于門二分之一以下處,凹雕在文字裝飾板和圖形飾板上使用較多。
在雕刻工具的運用上,除常用的雕刀、鑿、才錘、推刨、斧、鋸、錐、銼等外,根據
不同情況還須專門制造一些特殊的工具如勾刀、鉆子、線鋸、各形鑿子,銼子等。木雕藝人同時也是鐵匠(或熟悉打鐵),常依具體需要打制各種工具,以保證各類復雜圖形能夠雕好。
四、打磨
雕好的木頭有許多棱角、刀觸,外形較粗糙,因而要打磨,以前的打磨工具常用木工銼,細質砂石、動物生皮、樹木纖維、毛樹葉、草灰砂等硬的或韌性好的自然物做成,現在多用砂紙進行打磨。
五、光面與上料
過去在打磨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光面或上料(涂漆)。有許多木雕是不上漆的。如大量民宅閣扇窗和日用家具,為了防止其開裂、滲水和腐壞,或刷一層紫土、桐油,或刷數道火酒漆,或擦抹少許生香油,核桃木做的家具則用核桃仁在上面擦抹,讓油質自然的滲入木質。有些木雕用礦物質顏料進行上色,有些還貼金并加鑲嵌。上料的木雕要用生漆,茶幾、春凳、八仙桌等用的比較多。為透出木質和木紋,用清光漆刷的也不少,現在多用工藝油漆兔刷,少量還是諸如油畫顏料,油漆,宣傳色等加以彩繪。有些上油漆的乍看雖比傳統不上料或只上桐油、火酒之類的木雕鮮艷亮麗,但在觀賞品味和樸雅的感覺上卻遠比傳統木雕耐看。
古時候的簪子是怎么做出來的?
古代多用木頭雕制而成的發簪,而金屬類多是是皇家貴族等使用,做工精巧細致,大多是在簪子尾部曲成環狀,再連接吊墜流蘇,有的用高溫燒熔使用磨具定型,再將飾品焊接上去
關于中國古代服飾樣式及其象征意義
古代貴族男子的服飾裙服之中,以帝王袞冕最為華麗。先秦袞冕之制,分上衣與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黃色(黃裳),以象地。也有淺絳色的。玄衣廣袖,上面用朱(赤紅)、白、蒼(青)、黃、玄(黑)五彩絲繪(繡或織)出日、月、星辰、山、龍、花蟲…
裙服之中,以帝王袞冕最為華麗。先秦袞冕之制,分上衣與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黃色(黃裳),以象地。也有淺絳色的。玄衣廣袖,上面用朱(赤紅)、白、蒼(青)、黃、玄(黑)五彩絲繪(繡或織)出日、月、星辰、山、龍、花蟲等圖畫。裳畫也用五彩絲繡出宗彝(禮器)、藻(水草)、火等圖案。這些圖畫和圖案的花樣合稱為12章紋。裳前有皮制的芾,朱色。上面繪龍、火、山三章,系于腰間革帶,蔽之于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后系組綬(寬絲帶做成的花樣垂飾)。腰間還用大帶系束。
發束于頭頂,著冠(帽子),冠卷有紐,紐中貫以玉笄,扣緊冠與發。冠上加冕(一塊寬0.8尺、長1.6、前圓后方的平板,又稱冕延,板為木質,以玄布面上,赭布面里),冕延前后均勻地垂有12旒(用彩絲作繩,貫串五彩玉珠,稱為旒),每旒12玉,前后共24旒,共用玉珠228顆,稱為玉藻。冠冕旁懸玉,名“充耳”。足著赤舄(厚底鞋,以木復于履底做成,舄前頭上,寬翹,寬而且高,足可以把垂地長裙的前裾緣挑起,以便向前邁步)。
后世袞冕都遵照先秦制度,略有變化。其他諸候、公、卿、大夫之冕服,其冕旒數嚴格按等級規定依次減為9旒、7旒、5旒、3旒有差,每旒用玉數也依次減為9玉、7玉、5玉、3玉不等,衣裳上的章紋也嚴格按等級遞減,有9章、7章、5章、3章之別。冕服種類名稱,有袞冕、山冕等數十種。
衣與裳相連的深衣袍服用途最廣:可以作文武官員的次等朝服,也可以作諸侯士大夫燕居的晚禮服,還可以作帝王不視朝時的便服。深衣又是庶人參加祭禮時的惟一可穿的禮服,在婚、喪、賓禮中也可以穿,而且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平民日常著襦褲,襦是短衣。以短衣長褲為常服,不在外面系裙,據說始于趙武靈王。這是從北方少數民族引進的一種服式,最初是將左衽短夾袍套在長褲之上,稱為褲褶(音襲)服,后來適應漢族習慣而有所改變。貧者著褶,即粗布長襖,顏色多為青、黑兩色。喪服白色。
男子頭為束發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粱冠、籠冠、小冠、幞頭、幘、帽等。其細別的各種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遠游冠、進賢冠、大帽、圓帽、鵝帽、唐巾、席帽等,可達數十種。也有戴各式頭巾如四方頭巾、萬字巾、云巾、軟巾、幅巾、葛巾、華陽巾等,還有的地區農民戴笠帽。
【頭部分】
冠是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樣式和用途與后世所謂的帽子不同。據說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寬,有褶子,兩端連在冠圈上,戴起來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帶子,從前到后覆在頭發上。由此可見,上古的冠并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樣把頭全部蓋住。
冕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最初天子諸侯大夫在祭祀時都戴冕,所以后來有“冠冕堂皇”這個成語?!肮诿帷庇挚梢杂米魇嘶碌拇Q,它又被用來比喻“居于首位”。
弁也是一種比較尊貴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據說就是沒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頂,類似后世的瓜皮帽。
帽據說是沒有冠冕以前的頭衣,《荀子·哀公》:“哀公問舜冠于孔子”,孔子對曰:“古之王者有務而居領者矣”,楊倞注“務讀為冒”,意思是說務就是帽。后來帽成為正式的頭衣,杜甫《飲中八仙歌》說,張旭“脫帽露頂王公前”,脫帽沒有禮貌,可見戴帽就有禮貌了。
【身體部分】
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对娊洝ぺL》說:“綠衣黃裳。”但是裳并不是褲而是裙。連在一起的叫做深衣。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絳系結,然后在腰間束帶。
帶有兩種:一種是絲織的大帶,一種是皮做的革帶。大帶是用來束衣的,叫做紳,古人常說“縉紳”意思是把上朝時所執的手版插在帶間,而縉紳就成了仕宦的代稱,“紳士”的意義也就此發展而來。革帶是用來懸佩玉飾等物的。古人非常珍視玉。《禮記·玉藻》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庇终f:“君子無故,玉不去身?!?/p>
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梢姽湃舜?,毛是向外的,否則不容易看見裘毛的色澤。袍是長襖,據說里面鋪的是乳麻。一般來說,窮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梢姶┡鄞糜胸毟坏牟顒e。漢以后有絳紗袍、皂紗袍,袍成了朝服了。
(上古的布并不是棉織品,而是麻織品或葛織品。帛則是絲織的總稱。布與帛也形成了低級衣服與高級衣服的對比,貧賤的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穿麻織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稱。 )
『關于褲子的問題』上古所說的褲,并不等今天所謂的褲?!墩f文》:“绔,脛衣也?!笨梢姰敃r所說的,很像今天的套褲,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褲子外面的。有襠的褲子叫褲,《釋名·釋衣服》說“褲,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種,類似后世的短褲叉,形似犢鼻,叫犢鼻褲,穿起來便于勞動操作?!妒酚洝氛f,司馬相如“身自著犢鼻褲”,和奴婢們一起洗滌食具。
【足部分】
上古的鞋叫履,有麻履、葛履等。據說葛履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履。一般的履是用麻繩編織成的。編時要邊編邊砸,使之結實。
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商周時期人們穿的多是分為上、下兩部分的衣裳。這是當時男人的常服。中古以后,分為上下兩截的衣裳變成了婦女專用品,男人們穿的多是連成一體的長衣了。這種重大改變是在什么時候發生的呢?追本溯源,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聯在一起的新衣裳,它就是促成這種變化的”深衣”。
深衣在當時確實有不少優點。它縫制容易,穿著方便,既利于活動,又能嚴密地包裹住身體,還可以充分利用布料。因此很快流行開來,無論文人、武夫、官員、平民,全都把它作為日常服裝,甚至作為禮服穿用。當時男深衣曲裾較短,只向身后斜掩一層。女深衣曲裾很長,繞著身體纏了好幾層,前襟下面還垂下一枚三角形的衣物,可能是右側衣襟的斜衽。由此看來,深衣這種式樣的最大特點,就是這條曲裾。
戰國時期,南北各國的文化出現了明顯的不同。深衣的具體式樣也是這樣。北方的衣著顯得衣袖窄長,上衣緊貼身體,下面的衣裾寬大。在上衣部分顯露出胡人服式的一些影響,可能吸收了胡服的特點。而在南方可以看到三種以上的不同深衣。一種深衣的式樣很特別,衣袖肥大而下垂,在衣袖口處突然收緊。衣裾長可拂地。人們稱它為”垂胡形衣袖”。這種衣袖可以兼作口袋使用,香袋、手巾、零錢等都可以放在里面。這是當時貴族婦女穿用的常服。另一種服式的肩部、腋下比較寬松,衣袖從肩往下逐漸變窄,形成細長窄小的袖口。衣裾拂及地面,使足部不外露。還有一種深衣式樣顯得很簡陋。它衣袖寬松,像一只圓筒,衣服上下寬窄相近,衣裾較短,露出了雙腳。前襟下面還露出了下垂的右內襟。這種形式簡陋,裁剪方便,適宜勞作的服裝就是漢代社會中下層勞動人民的日常衣著吧。
曲裾和直裾的長袍代替了褲子的遮蓋作用,使褲子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在流行深衣的地區,褲子還大多只有雙腿的形式。
漢代,上身穿短襦,下身穿褲子或在腿上纏繞邪幅的服裝級合更為廣泛地流行開來。當時勞動人民赤裸身體,僅穿一條下裳勞作是很常見的。當時的那種短褲與今日的中式短褲相近,漢代人稱之為”裈”,是下層勞動人民常穿的。”犢鼻裈”是貧賤勞動人們穿的另一種短褲。它十分短小,只是一塊三尺長的布帛圍在腰胯間,很像今天日本相撲運動員們比賽時穿的兜襠。犢鼻裈在當時的貴族富翁眼中是十分低賤的。
眾所周知,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期是漢唐。在同一歷史時期,漢唐都曾執世界之牛耳,“漢唐雄風”的精神內涵在于政治上天下大治、四方來朝,經濟上繁榮發達、百姓安樂,文化上煌煌大觀、彪炳史冊。我國完整的服裝服飾制度是在漢朝確立的,漢代染織工藝、剌繡工藝和金屬工藝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服裝裝飾的千變萬化; 而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令世人矚目。 “寬衣交領,袖寬且長;隱扣系帶,上衣下裳”這十六個字總體概括了漢服的特點。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也使得漢服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而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裙子也納有絲棉,質料用黃絹。
漢朝男子服裝,以袍為貴。袍服一直被當作禮服,它們以袖口有明顯收斂的大袖為主,領、袖都飾有花邊。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多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內衣。袍服下擺,常打一排密裥,有的還裁制成月牙彎曲狀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漢代以冠帽作為區分等級的主要標志,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武冠、法冠、進賢冠等幾種類型。按照規定,天子與公侯、卿大夫參加祭祀大典時,必須戴冕冠,穿冕服。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并在笄的兩側系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 漢朝的女式衣服,主要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袍服的衣襟繞轉層數加多,下擺增大,穿著這種衣服,腰身大多裹得很緊,且用一條綢帶系扎腰間或臀部。裙子大多用四幅素絹拼合而成,上窄下寬,不加邊緣,在裙腰兩端縫上絹條,以便系結。漢代婦女的髻式五花八門,發髻的編梳一般是由頭頂中分為二,然后將它們各自編成束,再從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種式樣。名稱有瑤臺髻、垂云髻、百合髻、同心髻等,她們常在髻后垂一束頭發,名“垂髾”或“分髾”,貴婦們在頭上插步搖作裝飾,這是一種附在替釵之上的首飾,上面飾有金玉花獸,還有五彩珠玉下垂,而奴婢則多數用巾子裹頭。 唐朝女性服飾向來以濃艷、雍容、奢華著稱,時尚潮流是遮蔽趨暴露、清秀趨豐腴,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裙子以下擺不齊整的長方形方片直裙為主,流行高腰或束胸、貼臀,寬擺齊地的樣式,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從盛唐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時常搭配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于手臂間,名曰披帛。唐代婦女常在發簪上插花或珠翠,花鈿、面靨、斜紅構成了俏麗艷妝,用錦繡織物、彩帛、皮革做成精致的花鞋。 唐朝最具代表性的服裝特色是: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裝、胡服和所謂的“時世裝”等,唐代女裝裙色以紅、紫、黃、綠最多,其中以紅色最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寬長的肩巾、下穿高頭云履。婦女服飾展現性感魅力,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屬禮服的中單,是用透明的薄紗制成。在以往只當作內衣穿著,但是在盛唐時期,明衣被當作外衣,并成為盛裝。女扮男裝也是唐代服飾的一大特點,身著窄袖圓領長袍、配腰帶、穿長褲,戴胡帽在盛唐蔚然成風。 唐時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幞頭、百姓著短衫。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其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 漢唐博大豪放的神韻氣魄足以令每一個中國人心馳神往,借助漢風唐韻服飾展,我們得以一窺那種流光溢彩的盛世圖景,雖然其是漢唐全面繁榮的豹之一斑,卻已令我們心旌搖蕩。也促使我們在走向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去開創令后世敬仰的文化繁榮。 春秋戰國貴族服飾
春秋戰國貴族冠帽與服飾 戰國白玉人像,頭戴冠,兩側有組纓下垂系于頜下,腦后辮發上挽,包入冠內;身穿窄袖長袍,腰系帶,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外,還有一種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種上下連在一起的服裝,這種服裝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深衣。 楚國男子服飾
楚國男子的曲裾深衣 左1、2圖為穿曲裾、繞襟、彩繡深衣的男子(彩繪木俑,傳世實物,原件現分別藏于何蘭萊登博物館及美國大都會美術館)。左3、4、5、6圖為穿曲裾、繞襟深衣的戰國男子(湖南長沙出土文木俑)。右圖穿大袖繞襟深衣的仆人(河北平山三汲出土托燈銅人)。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袄m衽”就是將衣襟接長?!般^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制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后片縫合,并將后片衣襟加長,加長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后,再用腰帶系扎。
戰國男子著裝,衣長不過膝,以連續矩紋和條紋作裝飾,此種圖案與當時的漆器器皿邊飾十分吻合。男裝以交叉領、窄袖、腰間束帶為基本形式。戰國時期的帶鉤比西周初時有很大進展,質地為金、銀、銅、鐵、玉,在帶鉤上刻有花紋,有時也鑲上綠松石,顯示貴重富有。還有一種金銀錯的嶄新手工藝,外觀更加精致華貴。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比較興旺,除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懸掛的銅刀外,工藝也屬上乘,二十五公分長的小彎刀上雕刻有花紋,深受人們的喜愛,為它取名”容刀”。這時的掛刀,已不完全為實用,很大成份以裝飾取代了實用?! 妒酚洝分杏涊d,在戰國時期,出現了一樁有影響的事情。即趙武靈王實行的軍服改革,后來人們稱之為”胡服騎射”。其形制為身穿袴褶,短身廣袖,形若袍式,腰帶上以金玉為飾有帶鉤。后人評價這件服飾史上的創舉是實踐出真知。如果沒有戰爭的實踐,如果趙國在當時不是處在弱小地位,就不會有軍服改革。因此,有人說趙國后來由弱變強,這次果斷革服是重要條件之一?! 「鶕墨I記載:”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饐靴。窄袖利于馳,短衣長饐利于涉草。”此文說明革新后的服飾面貌,形象地描述了胡服的形式和它的功用??梢?歷史上對這次大膽的胡服革新漢裝的創舉是肯定和贊許的。戰國七雄之中,秦國由于地處偏遠的西北地帶,所以在服飾上和禮儀上與其他六國相差較多。從記載得知秦的斗士早期以旄頭作首服(即耗牛尾的毛作裝飾),武將用絳帕(紅巾)包頭,秦孝公用幘(古代一種頭巾)。而其他六國較之秦國地理環境有利,而在服裝上多有奢侈,另外服飾上也有差異。據記載,楚國有一種珠履(在鞋上綴寶石);齊國有千金白狐襲,而趙國則有數百婢妾服用綺縠襦裙和方履。此外楚制長冠、法冠、趙制高山冠等,均被后人延續傳用。以上諸項僅從文字記載中得知,而形象記載只能從漢以后的畫像中才能見之一二。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形式,遼代時已初成規模,經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崐一個“口”字形。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面布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師特有的京味風格。
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墻形成四合,開一個門。大門辟于宅院東南角“巽”位。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面積約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采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四合院雖有一定的規制,但規模大小卻有不等,大致可分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種: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間,一明兩暗或者兩明一暗,東西廂房各兩間,南房三間。臥磚到頂,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輩,祖輩居正房,晚輩居廂房,南房用作書房或客廳。院內鋪磚墁甬道,連接各處房門,各屋前均有臺階。大門兩扇,黑漆油飾,門上有黃銅門鈸一對,兩則貼有對聯。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寬敞,一般是北房5間,3正2耳,東、西廂房各3間,房前有廊以避風雨。另以院墻隔為前院(外院)、后院(內院),院墻以月亮門相崐通。前院進深淺顯,以一二間房屋以作門房,后院為居住房,建筑講究,層內方磚崐墁地,青石作階。
大四合院習慣上稱作”大宅門”,房屋設置可為5南5北、7南7北,甚至還有9間或者11間大正房,一般是復式四合院,即由多個四合院向縱深相連而成。院落極多,有前院、后院、東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書房院、圍房院、馬號、一進、二進、三進……等等。院內均有抄手游廊連接各處,占地面積極大。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狹小,或者經濟能力無法承受的話,四合院又可改蓋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則是府邸、官衙用房。
北京四合院屬磚木結構建筑,房架子檁、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崐扇等等均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墻。梁柱門窗及檐口椽頭都要油漆彩畫,雖然沒有宮廷苑囿那樣金碧輝煌,但也是色彩繽紛。墻習慣用磨磚、碎磚壘墻,所謂“北京城有三寶……爛磚頭壘墻墻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裝滴水,或者不鋪瓦,全用青灰抹頂,稱“灰棚”。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占一間房的面積,其零配件相當復雜,僅營造名稱就有門樓、門洞、大門(門扇)、門框、腰枋、塞余板、走馬板、門枕、連檻、門檻、門簪、大邊、抹頭、穿帶、門心板、門鈸、插關、獸面、門釘、門聯等等,四合院的大門崐就由這些零部件組成。大門一般是油黑大門,可加紅油黑字的對聯。進了大門還有垂花門、月亮門等等。垂花門是四合院內最華麗的裝飾門,稱“垂花”是因此門外檐用牌樓作法,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門外是客廳、門房、車房馬號等”外宅”,門內是主要起居的臥室“內宅”。沒有垂花門則可用月亮門分隔內外宅。垂花門油漆得十分漂亮,檐口椽頭椽子油成藍綠色,望木油成紅色,圓椽頭油成藍白黑相套如暈圈之寶珠圖案,方椽頭則是藍底子金萬字絞或菱花圖案。前檐正面中心錦紋、花崐卉、博古等等,兩邊倒垂的垂蓮柱頭根據所雕花紋更是油漆得五彩繽紛。四合院的雕飾圖案以各種吉祥圖案為主,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福壽雙全”,以插月季的崐花瓶寓意“四季平安”,還有“子孫萬代”、“歲寒三友”、“玉棠富貴”、“福祿壽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窗戶和檻墻都嵌在上檻(無下檻)及左右抱柱中間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季糊窗多用高麗紙或者玻璃紙,自內視外則明,自外視內則暗,既防止寒氣內侵,又能保持室內光線充足。夏季糊窗用紗或冷布,這是京南各縣用木同織出的窗紗,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風透氣,解除室內暑熱。冷布外面加幅紙,白天卷起,夜晚放下,因此又稱“卷窗”。有的人家則采用上支下摘的窗戶。
北京冬季和春季風沙較多,居民住宅多用門簾。一般人家,冬季要掛有夾板的棉門簾,春、秋要掛有夾板的夾門簾,夏季要掛有夾板的竹門簾。貧苦人家則可用稻草簾或破氈簾。門簾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裝夾板的目的是為增加重量,以免得被風掀起。后來,門簾被風門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竹簾,涼快透亮而實用。
四合院的頂棚都是用高梁桿作架子,外面糊紙。北京糊頂棚是一門技術,四合院內,由頂棚到墻壁、窗簾、窗戶全部用白紙裱糊,稱之“四白到底”。普通人家幾年裱一次,有錢人家則是“一年四易”。
北京冬季非常寒冷,四合院內的居民均睡火炕,炕前一個陷入地下的煤爐,爐中生火。土炕內空,火進入炕洞,炕床便被烤熱,人睡熱炕上,頓覺暖融融的。燒炕用煤多產自北京西山,有生煤和煤末的區別,煤末與黃土搖與煤球,供燒炕或做飯使用。
室內取暖多用火爐,火爐以質地可分為泥、鐵、銅三種,泥爐以北京出產的鍋盔木制造,透熱力極強,輕而易搬,富貴之家常常備有幾個爐子。一般人家常用炕崐前爐火做飯煮菜,不另燒火灶,所謂“鍋臺連著爐”,生活起居很難分開。爐子可將火封住,因此常常是經年不熄,以備不時之需。如果熄滅,則以干柴、木炭燃之,家庭主婦每天早晨起床就將爐子提至屋外(為防煤氣中毒)生火,成為北京一景。
四合院內生活用水的排泄多采用滲坑的形式,俗稱“滲井”、“滲溝”。四合院內一般不設廁所,廁所多設于胡同之中,稱“官茅房”。
北京四合院講究綠化,院內種樹種花,確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愛種的花有丁香、海棠、榆葉梅、山桃花等等,樹多是棗樹、槐樹?;ú莩苑N外,還可盆栽、水養。盆栽花木最常見的是石榴樹、夾竹桃、金桂、銀桂、杜鵑、梔子等等,種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于階前花圃中的草茉莉、鳳仙花、牽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清代有句俗語形容四合院內的生活:“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小姐、胖丫頭”,可以說是四合院生活比較典型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