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卡牌的來歷
相傳早在秦末楚漢相爭時期,大將軍韓信為了緩解士兵的思鄉(xiāng)之愁,發(fā)明了一種紙牌游戲,因為牌面只有樹葉大小,所以被稱為“葉子戲”。(“葉子牌”,有兩個手指大小。長8公分,闊2.5公分的“葉子牌”,用絲綢及紙裱成,圖案是用木刻版印成的)。
據(jù)說這就是撲克牌的雛形。
十二世紀時,馬可·波羅把這種紙牌游戲帶到了歐洲,立刻引起了西方人的極大興趣。一開始,它只是貴族們的奢侈品,但是因為它造價低廉、玩法多樣,又容易學,很快就在民間流行開來。
法國人將四種花色理解為矛、方形、丁香葉和紅心;
德國人把四種花色理解為樹葉、鈴鐺、橡樹果和紅心;
意大利人將四種花色理解為寶劍、硬幣、拐杖和酒杯;
瑞士人將四種花色理解為橡樹果、鈴鐺、花朵和盾牌;
英國人則將四種花色理解為鏟子、鉆石、三葉草和紅心。
撲克牌的故事,或者說來歷.誰知道?
現(xiàn)代撲克起源于我國唐代一種名叫“葉子戲”的游戲紙牌.相傳早在秦末楚漢爭斗時期,大將軍韓信為了緩解士兵的思鄉(xiāng)之愁,發(fā)明了一種紙牌游戲,因為牌面只有樹葉大小,所以被稱為“葉子戲”.(“葉子牌”,有兩個手指大小.長8公分,闊25公分的“葉子牌”,用絲綢及紙裱成,圖案是用木刻版印成的).據(jù)說這就是撲克牌的雛形. 12世紀時,馬可·波羅把這種紙牌游戲帶到了歐洲,立刻引起了西方人的極大興趣.一開始,它只是貴族們的奢侈品,但是因為它造價低廉、玩法多樣,又容易學,很快就在民間流行開來.
撲克牌的由來?
在中國,相傳早在秦末楚漢相爭時期,大將軍韓信為了緩解士兵的思鄉(xiāng)之愁,發(fā)明了一種紙牌游戲,因為牌面只有樹葉大小,所以被稱為“葉子戲”。(“葉子牌”,有兩個手指大小。長8公分,闊2.5公分的“葉子牌”,用絲綢及紙裱成,圖案是用木刻版印成的)。 據(jù)說這就是撲克牌的雛形。撲克牌已有幾百年的變遷史。最早的西方紙牌是在13世紀十字軍戰(zhàn)爭時期從亞洲流入歐洲的,而當時在亞洲只有中國的紙牌,因此,西方紙牌的發(fā)展與中國的馬吊牌向外傳播有一定的關系。 16世紀,西方流行一種稱為“勝牌”的紙牌,它在17世紀初演變?yōu)轭愃茦蚺频幕菟固嘏茟?,流行于英國倫敦及荷蘭,1894年,在英國倫敦俱樂部中產(chǎn)生了橋牌,
這種橋牌再經(jīng)演變就是現(xiàn)在的撲克牌。 撲克牌作為西方紙牌的一種,其設計方案也包藏著無盡的學問。它是按歷法設計的,在某種意義上,撲克可以說是歷法的縮影。 后來,這種卜筮用具演變成了玩具,它的求卜作用也漸漸消退,被人們遺忘了。 為什么要以這四種圖案作為撲克牌的花色,歷來說法很多。比較集中的說法有以下兩種: 一說是這四種花色代表當時社會的四種主要行業(yè),其中黑桃代表長矛,象征軍人;梅花代表三葉花,象征農(nóng)業(yè);方塊代表工匠使用的磚瓦;紅桃代表紅心,象征牧師。 另一說是這四種花色來源于歐洲古代占卜所用器物的圖樣,其中黑桃代表橄欖葉,象征和平;梅花為三葉草,意味著幸運;方塊呈鉆石形狀,象征財富;而紅桃為紅心型,象征智慧和愛情。 撲克牌的54張模式解釋起來也非常奇妙: 大王代表太陽、小王代表月亮,其余52張牌代表一年中的52個星期;
紅桃、方塊、梅花、黑桃四種花色分別象征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 每種花色有13張牌,表示每個季節(jié)有13個星期。 如果把J、Q、K當作11、12、13點,大王、小王為半點,一副撲克牌的總點數(shù)恰好是365點。而閏年把大、小王各算為1點,共366點。 專家普遍認為,以上解釋并非巧合,因為撲克牌的設計和發(fā)明與星相、占卜以及天文、歷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黑桃代表死亡,紅桃代表愛,方塊代表金錢,梅花代表幸福。
撲克牌的由來和歷史是什么?
撲克是流行全世界的一種可娛樂可賭博的紙質玩具。因其玩法不同,故俗稱為紙牌、萬六、媽九等,稱謂不一。其標準名稱撲克是poker的音譯。
關于撲克牌的起源還不能完全確定,不過一般認為是由法國塔羅牌演變而成。早期的撲克牌很可能是在14世紀末葉由埃及傳入歐洲的。
15世紀時通常把K當成是最大的牌,A則是最小的牌。將A(ACE)當成最大、2當成最小的方式可能是從十八世紀晚期法國大革命后才開始的。現(xiàn)今國內(nèi)一般則是以鬼牌最大、2次之、A為第三大、后接K的打法?!肮砼啤保↗OKER)是美國的發(fā)明,然后隨著撲克一起傳回歐洲。
擴展資料:
撲克牌分為四種花色:黑桃、方塊、梅花和紅桃。各國人民都以本國民族文化對四種花色給予不同的文化闡述。法國人將四種花色理解為矛、方形、丁香葉和紅心;德國人把四種花色理解為樹葉、鈴鐺、橡樹果和紅心;
意大利人將四種花色理解為寶劍、硬幣、拐杖和酒杯;瑞士人將四種花色理解為橡樹果、鈴鐺、花朵和盾牌;英國人則將四種花色理解為鏟子、鉆石、三葉草和紅心。
這四種圖案作為撲克牌的花色,歷來說法很多。比較集中的說法有以下兩種:一說是這四種花色代表當時社會的四種主要行業(yè),其中黑桃代表長矛,象征軍人;梅花代表三葉花,象征農(nóng)業(yè);方塊代表工匠使用的磚瓦;紅桃代表紅心,象征牧師。
另一說是這四種花色來源于歐洲古代占卜所用器物的圖樣,其中黑桃代表橄欖葉,象征和平;梅花為三葉草,意味著幸運;方塊呈鉆石形狀,象征財富;而紅桃為紅心型,象征智慧和愛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撲克
撲克牌誰發(fā)明的?
“撲克”一詞是英文“poker”的譯音,poker是playing cards一詞的簡單寫法,是游戲紙牌或游戲卡片的意思.據(jù)考證,撲克的故鄉(xiāng)是中國,它起源于中國的葉子戲.發(fā)明葉子戲的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張遂(一行和尚),因為紙牌只有樹葉那么大,故稱葉子戲.在宋代文豪歐陽修《歸田錄》中也有記載:“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后有葉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備檢用者,卷軸維數(shù),幫以葉子寫之.”從當時的文字中不難看出,文人是用葉子做文字游戲,漸漸發(fā)展為葉子戲,后來,馬可波羅將這一古老神奇的文字游戲帶到了歐洲.所以說,撲克是融合了東西方文化,集合了人類的聰明才智,才形成了今天這樣的擁有最多玩家的國際游戲.
撲克是哪國發(fā)明的,我們國家的規(guī)則為什么是3最小?
撲克牌的誕生至今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但迄今沒有一個定論,法國人認為撲克是法國人在1392年發(fā)明;比利時人說比利時早在1379年就出現(xiàn)了撲克牌;意大利人則說撲克是…
撲克是什么時候出的?
17世紀
撲克的由來(發(fā)展歷史)
撲克牌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是誰發(fā)明的?這兩個問題在國外曾引起爭議。意大利人說:世界上第一個發(fā)明撲克牌的,是威尼斯人。古代威尼斯商人出外經(jīng)商,發(fā)明了用撲克牌來計算日期和消遣娛樂。法國人說:撲克牌是在1392年時,一個學者專門為有精神病的法國皇帝卻爾斯六世娛樂而設計的。比利時人說:早在1379年時,撲克牌就在比利時出現(xiàn)了。可英國博物館里至今保存著一個瑞士僧侶的文件,里面記載撲克牌在1377年,就已經(jīng)流傳到瑞士了。
國外還有人認為,撲克牌應是中國人發(fā)明的。因為在我國宋代時,民間就流行一種“葉子戲”的紙牌(叫“葉子牌”,有兩個手指大小。長8公分,闊2.5公分的“葉子牌”,用絲綢及紙裱成,圖案是用木刻版印成的。)他們認為這種紙牌是在明朝或宋、元時期,由商人、傳教士傳到國外去的,西方受此啟發(fā),才改制成現(xiàn)在流行的撲克牌。
撲克牌的設計十分奇妙,它是根據(jù)歷法而設計的。一副撲克牌為什么是52張(大、小王除外)呢?原來這是因為一年中有52個星期。撲克牌為什么有紅桃、方塊、草花、黑桃四種花色之分?它象征著一年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因此,我們也不難想到,每種花色為什么都有13張牌,這表示一個季節(jié)里有13個星期。
如果我們把54張牌的點數(shù)全部加起來,就可以進一步證明撲克牌與歷法的關系。如果把“J”當十一點,“Q”當十二點,“K”當十三點,大、小王各當作半點,把54張牌的點數(shù)加起來,恰巧是全年365的總天數(shù)。
大、小王牌的設計也有其道理,大王(正司令)代表著太陽,小王代表著月亮。一副牌為什么有紅(紅桃、方塊)、黑(草花、黑桃)之分呢?現(xiàn)在也可懂得其中道理了:紅表示白天,黑表示夜晚。
撲克牌的來歷?是不是有個外國人叫撲克?
克(poker)有兩種意思,一是指撲克牌,也叫紙牌(playing cards),另一個是指以用紙牌來玩的游戲,稱為撲克游戲。 關于撲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法國、比利時、意大利還有埃及、印度、朝鮮等國的部分學者認為發(fā)明地應歸屬己國,但終因無確鑿的史料可究,至今尚無定論;莫衷一是,現(xiàn)在較被中外學者所普遍接受的觀點就是現(xiàn)代撲克起源于我國唐代一種名叫“葉子戲”的游戲紙牌。相傳早在秦末楚漢爭斗時期,大將軍韓信為了緩解士兵的思鄉(xiāng)之愁,發(fā)明了一種紙牌游戲,因為牌面只有樹葉大小,所以被稱為“葉子戲”。(“葉子牌”,有兩個手指大小。長8公分,闊2.5公分的“葉子牌”,用絲綢及紙裱成,圖案是用木刻版印成的)。據(jù)說這就是撲克牌的雛形。
十二世紀時,馬可·波羅把這種紙牌游戲帶到了歐洲,立刻引起了西方人的極大興趣。一開始,它只是貴族們的奢侈品,但是因為它造價低廉、玩法多樣,又容易學,很快就在民間流行開來。
中國人將四種花色理解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
法國人將四種花色理解為矛、方形、丁香葉和紅心;
德國人把四種花色理解為樹葉、鈴鐺、橡樹果和紅心;
撲克牌的起源
撲克,每當我們提及它,首先想到的是印滿各種花色與圖案的紙牌卡片,它不僅可以拿來進行游戲,還可以用來占卜和表演魔術。當然,不管是從撲克的經(jīng)典圖案,還是從它各種的運用方式上來看,它都無可避免地貼上了“西洋”的標簽。然而,實際上,考察撲克的歷史,它卻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舶來品”。
最早發(fā)明類似撲克的紙牌游戲的人,是西漢開國功臣韓信。相傳,韓信創(chuàng)造出一種“葉子戲”,供士兵娛樂以緩解鄉(xiāng)愁。因為紙牌的只有樹葉般大小,所以稱作“葉子”。葉子戲在唐代文獻中有記載,《杜陽雜編》載:“韋氏諸家,好為葉子戲?!碧拼~子青著《葉子格》,記載葉子戲的詳細玩法。之后,葉子戲不斷興盛,直到北宋末期才走向低谷。明代,葉子戲再度走到博戲界前沿,成為炙手可熱的時髦游戲方式。
明代的葉子戲的形制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撲克”已經(jīng)有很多相似之處。
12~13世紀,中國紙牌一說由馬可波羅,一說由蒙古人傳進歐洲,經(jīng)由西方人不斷改進,1827年,法國制的四花色、54張牌的撲克為世界認同,成為國際標準撲克模式。有趣的是,到了19世紀末,大量西方事物涌入中國,許多士大夫將撲克視為西方的奇技淫巧,卻沒想到它的“老祖宗”卻要追溯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