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樣泡茶最好?
不為人知的泡茶的秘決
人人都會喝茶,但沖泡未必得法。茶葉種類繁多,水質也各有差異,沖泡技術不同,泡出的茶湯當然就會有不同的效果。要想泡好茶,既要根據實際需要了解各類茶葉、各種水質的特性,掌握好泡茶用水與器具,更要講究有序而優雅的沖泡方法與動作。
泡茶,首先得選茶和鑒茶,只有正確鑒茶,方能決定沖泡的方法。茶的種類很多,可以根據采摘時間的先后分為春茶、夏茶、秋茶,也可以按種植的地理位置不同分為高山茶和平地茶,還可以根據茶色(加工方法不同)將差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
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綠茶具有綠葉清湯的品質特征。嫩度好的新茶,色澤綠潤,芽峰顯露,湯色明亮。其代表品種有“龍井”、“碧螺春”、“珠茶”等。
紅茶為紅葉紅湯,這是經過發酵形成的品質特征。干茶色澤烏潤,滋味醇和甘濃,湯色紅亮鮮明。紅茶有“工夫紅茶”、“紅碎茶”和“小種紅茶”型,品牌以“祁紅”、“寧紅”和“滇紅”最有代表性。
烏龍茶屬于半發酵茶,色澤青褐如鐵,故又名青茶。典型的烏龍茶的葉體中間呈綠色,邊緣呈紅色,素有“綠葉紅鑲邊”的美稱。其湯色清澈金黃,有天然花香,滋味濃醇鮮爽。以“觀音”、“大紅袍”、“凍頂烏龍”等最具代表性。
白茶由芽葉上面白色茸毛較多的茶葉制成。白茶滿身白毫,形態自然,湯色黃亮明凈,滋味鮮醇。代表品種有“毫銀針”、“壽眉”、“白牡丹”等。
黃茶黃葉黃湯,香氣清銳,滋味醇厚。其芽葉茸毛披身,金黃明亮,湯色杏黃明澈。代表品種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大黃茶”等。
黑茶葉色油黑凝重,湯色澄黃,葉底黃褐,香味醇厚。黑茶制成緊壓茶后主要供邊區少數民族飲用。
除以上六大類以外,還有再加工茶,即在以上六大類茶的基礎上經再次加工制成的茶葉品種,如花茶、緊壓茶、速溶茶等。花茶是以綠茶中的烘青茶、紅茶等做主要原料,用茶葉和花拼和窨制,使茶葉吸收花香而得花茶之名,如“茉莉花茶”、“玳玳花茶”、“珠蘭花茶”、“玫瑰紅茶”等。緊壓茶以黑茶、紅茶為原料,并經蒸壓工序做成一定形狀,如“青磚”、“康磚”、“六堡茶”、“沱茶”、“米磚”等。
其次是水質。水之于茶,猶如水之于魚一樣,“魚得水活躍,茶得水更有其香、有其色、有其味”,所以自古以來,茶人對水津津樂道,愛水入迷。明人許次紓《茶疏》中就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論茶也。”
茶人獨重水,因為水是茶的載體,飲茶時愉悅快感的產生,無窮意念的回味,都要通過水來實現。水質欠佳,茶葉中的各種營養成分會受到污染,以致聞不到茶的清香,嘗不到茶的甘醇,看不到茶的晶瑩。
擇水先擇源,水有泉水、溪水、江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之分,但只有符合“源、活、甘、清、輕”五個標準的水才算得上是好水。所謂的“源”是指水出自何處,“活”是指有源頭而常流動的水,“甘”是指水略有甘味,“清”是指水質潔凈透澈,“輕”是指分量輕。所以水源中以泉水為佳,因為泉水大多出自巖石重疊的山巒,污染少,山上植被茂盛,從山巖斷層涓涓細流匯集而成的泉水富含各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經過砂石過濾,清澈晶瑩,茶的色、香、味可以得到最大的發揮。古人陸羽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用水主張,當代科學試驗也證明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餾水第三,經人工凈化的湖水和江河水,即平常使用的自來水最差。但是慎用水者提出,泉水雖有“泉從石出,清宜冽”之說,但泉水在地層里的滲透過程中融入了較多的礦物質,它的含鹽量和硬度等就有較大差異,如滲有硫磺的礦泉水就不能飲用,所以只有含有二氧化碳和氧的泉水才最適宜煮茶啊。清代乾隆皇帝游歷南北名山大川之后,按水的比重定京西玉泉為“天下第一泉”。玉泉山水不僅水質好,還因為當時京師多苦水,宮廷用水每年取自玉泉,加之玉泉山景色幽靜佳麗,泉水從高處噴出,瓊漿倒傾,如老龍噴涉,碧水清澄如玉,故有此殊榮。看來好水除了要品質高外,還與茶人的審美情趣有很大的關系。“天下第一泉”的美名,歷代都有爭執,有揚子江南零水、江西廬山谷簾水、云南安寧碧玉泉、濟南趵突泉、峨嵋山玉液泉多處。泉水所處之處有的江水浩蕩,山寺悠遠,景色靚麗;有的一泓碧水,澗谷噴涌,碧波清澈,奇石沉水;再加之名士墨客的溢美之詞,水質清冷香冽,柔甘凈潔,確也符合此美名。民間所傳的“龍井茶”、“虎跑水”、“蒙頂山上茶”、“揚子江心水”,真可謂名水伴名茶,相得益彰。
科學的泡茶技術還包括三個要素,即茶用量、泡茶水溫、沖泡時間。古人飲茶喜歡自己涉水,自己煮茶,在涉引、制作、煎煮、品飲過程中,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和滿足,整個過程中的每一環節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們共同組成了整個品茶藝術。
就拿煎水來說,水煮到何種程度稱作“湯候”。鑒別“湯候”的標準,一是看水面沸泡的大小,二是聽水沸時聲音的大小。明代張源的《茶錄》對煎水的過程做了繪形繪聲、惟妙惟肖地描寫:“湯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聲辨,三曰氣辨,形為內辨,聲為外辨,氣為捷辨。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涌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如氣浮一縷、二縷、三縷、四縷、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皆為萌湯。至氣直沖貫,方是純熟。”古人對于“湯候”的要求是有科學道理的,水的溫度不同,茶的色、香、味也就不同,泡出的茶葉中的化學成分也就不同。溫度過高,會破壞所含的營養成分,茶所具有的有益物質遭受破壞,茶湯的顏色不鮮明,味道也不醇厚;溫度過低,不能使茶葉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浸出,稱為不完全茶湯,其滋味淡薄,色澤不美。這些煎煮法成為我國品茶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今天的科學沖泡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來古人對泡茶水溫是十分重視的,泡茶燒水要武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剛煮沸起泡為宜,用這樣的水泡茶,茶湯、香味皆佳。沸騰過久,二氧化碳揮發殆盡,泡茶鮮爽味便大為遜色;未沸滾的水,水溫低,茶中有效成分不易泡出,香味輕淡。一般說來,泡茶水溫的高低與茶葉種類及制茶原料密切相關,較粗老原料加工而成的茶葉宜用沸水直接沖泡,用細嫩原料加工而成的茶葉宜用降溫以后的沸水沖泡。具體而論,高檔細嫩名茶,一般不用剛燒沸的開水,而是以溫度降至80度的開水沖泡,這樣可使茶湯清澈明亮,香氣純而不鈍,滋味鮮而不熟,葉底明而不暗,飲之可口,茶中有益于人體的營養成分也不會遭到破壞。而像烏龍茶,則常將茶具燙熱后再泡;磚茶用100度的沸水沖泡還嫌不夠,還得煎煮方能飲用。泡茶水溫與茶葉有效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成正比,水溫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湯也就愈濃;相反,水溫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湯就愈淡。古往今來,人們都知道用未沸的水泡茶固然不行,但若用多次回燒以及加熱時間過久的開水泡茶也都會使茶葉產生“熟湯味”,至使口感變差,那是因為水蒸氣大量蒸發所留剩下的水含有較多的鹽類及其它物質、以致茶湯變得灰暗,茶味變得苦澀。
要泡好茶,還要掌握茶葉用量,關鍵是掌握茶與水的比列,茶多水少則味濃,茶少水多則味淡。用茶量的多少,因人而異,因地而異。飲茶者是茶人或勞動者,可適當加大茶量,泡上一杯濃香的茶湯;如是腦力勞動者或初學飲茶、無嗜茶習慣的人,可適當少放一些茶,泡上一杯清香醇和的茶湯。家庭泡茶通常是憑經驗行事,一般來說,每克茶葉可泡水50至60毫升,沸水為好,但茶類不同,用量不一。倘用烏龍茶,茶葉用量要比一般紅、綠茶增加一倍以上,而水的沖泡量卻要減少一半。茶葉沖泡時間的長短,對茶葉內含的有效成分的利用也有很大的關系。一般紅、綠茶經沖泡三至四分鐘后飲用,獲得的味感最佳,時間少則缺少茶湯應有的刺激味;時間長,喝起來鮮爽味減弱,苦澀味增加;只有當茶葉中的維生素、氨基酸、咖啡堿等有效物質被沸水沖泡浸提出來后,茶湯喝起來才能有鮮爽醇和之感。細嫩茶葉比粗老茶葉沖泡時間要短些,反之則要長些;松散的茶葉、碎末的茶葉比緊壓的茶葉,完整的茶葉沖泡時間要短,反之則長。對于注重香氣的茶葉如烏龍茶、花茶,則沖泡時間不宜長;而白茶加工時未經揉捻,細胞未遭破壞,茶汁較難浸出,因此其沖泡的時間相對延長。通常茶葉沖泡的一次,可溶性物質能浸出55%左右,第二次為30%。第三次為10%,第四次就只有1-3%了。茶葉中的營養成分,如維生素C、氨基酸、茶多酚、咖啡堿等,第一次沖泡80%左右被浸出,第二次95%被浸出,第三次就所剩無幾了。香氣滋味也是頭泡香味鮮醇,二泡茶濃而不鮮,三泡茶香盡味淡,四泡少滋味,五泡六泡則近似于白開水。所以說茶葉還是以沖泡二三次為好,烏龍茶則可五次,白茶只能泡二次。其實,任何品種的茶葉都不宜浸泡過久或沖泡次數過多,最好是即泡即飲,否則有益成分被氧化,不但減低營養價值,還會泡出有害物質。茶也不可太濃,濃茶有損胃氣。
各類茶葉的特點不同,或重香、或重味、或重形、或重點,泡茶就要有不同的側重點,以發揮茶的特性。各種名茶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工藝品,色、香、味、形各有千秋,細細品味卻是一種藝術享受。要真正品出各種茶的味道來,最好遵循茶藝的程序,凈具、置茶、沖泡、敬茶、賞茶、續水這些步驟都是不可少的。置茶應當用茶匙;沖泡水七分滿為好;水壺下傾上提三次為宜,一是表敬意,二是可是茶水上下翻動,濃度均勻。俗稱“鳳凰三點頭”。敬茶時應避免手指接觸杯口。鑒賞名貴茶葉,沖泡后應先觀色,后嘗味、察形,當茶水飲去三分之二,就應續水,不然等到茶水全部飲盡,在續水時茶湯就會淡而無味。品茶程序最典型的還是烏龍茶,一招一式都有著美的意蘊。
泡茶時用開水沖泡茶葉,是茶葉中可溶物質溶解于水成為茶湯的過程。泡茶這一過程需要較高的文化修養,不僅要有廣博的茶文化知識及對茶道內涵的深刻理解,而且要具有高雅的舉止,否則縱有佳茗在手也無緣領略其真味。初學泡茶者在模仿他人動作的基礎上,不斷學習、加深思索,由形似到神似,最終會形成自己的風格。要想成為一名茶人,不應僅拘泥于泡茶的過程是否完整、動作是否準確到位,同時要增加文化修養,提高領悟能力。泡茶者的姿容、風度以及泡茶者的內心世界都會在泡茶過程中表現出來,到達以茶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做到能以茶配境、以茶配具、以茶配水、以茶配藝,融會貫通。茶湯的濃度均勻也體現了泡茶的功力所在,要想茶湯的濃度均勻一致,就必須練就眼力能準確控制茶與水的比列。茶人總結出的“浸潤泡”和人們常說的“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都很好地體現了自然知識和人文知識的結合。中國茶人崇尚一種妙合自然、超凡脫俗的生活方式,飲茶、泡茶也是如此。茶生于山野峰谷之間,泉出露在深壑巖罅之中,兩者皆孕育于青山秀谷,成為一種遠離塵囂、親近自然的象征。茶重潔性,泉貴清純,都是人們所追求的品位。人與大自然有割舍不斷的緣分。茗家煮泉品茶所追求的是在寧靜淡泊、淳樸率直中尋求高遠的意境和“壺中真趣”,在淡中有濃、抱樸含真的泡茶過程中,無論對于茶與水,還是對于人和藝都是一種超凡的精神,是一種高層次的審美探求。對今天的人們來說,喝杯茶如此的講究,大都難以理解。那是因為中國古老的茶道形式和內容多已失傳,許多人甚至不知有中國茶道。賞茶有所謂“雀舌、旗槍”、“明前、雨前”之分,泡茶有惠山泉水、揚子江心水、初次雪水、梅上積雪之別,品茶還要講人品和環境協調,領略清風、名曰、松濤、竹筠、梅開、雪霽等,凡此種種,盡在一具一壺、一品一飲、一舉一動的微妙變化之中。
—— 來自:唐龍國際傳媒
在廈門最負盛名的是安溪茶。安溪茶中最負盛名的是鐵觀音。鐵觀音如青橄欖。除入口略有苦澀。入喉后漸漸變甜。韻味無窮。
在廈門,飲茶叫作泡茶。泡茶的程序十分繁瑣。真正喝的程序只有一小會兒。首先是茶具。紅色的宜興陶壺最常用。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相應的茶杯就更小了。用這樣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還有擱茶杯的茶盤和一個碗狀的放置茶壺的茶洗。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將茶杯置茶洗中。用煮沸的開水沖燙。此即茶洗的功能之一。
第一道程序就是燙壺。燙杯。隨后。倒掉茶洗中的水。將茶壺置茶洗中。放上茶葉。茶葉往往要放滿壺。沖出來才夠味。水一開。立刻就沖入茶壺中。這時會浮起一些泡沫。用壺蓋輕輕撥動。把泡沫撥出。蓋上壺蓋后。再從壺蓋上淋下開水。把壺外的泡沫沖走。同時使茶壺內外溫度差不致太大。
把茶壺提起。將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沖進去。要沖到壺蓋蓋下去后水有少許溢出。蓋上蓋子。再淋一些水。然后馬上斟茶。不能延后。最忌浸茶。一浸就出茶堿。茶就苦了。
斟茶是很講究功夫的。必須用一個手指按住茶壺蓋。將壺翻轉九十度。壺嘴直沖下。迅速繞著已經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開始叫“關公巡城”。每一個杯子都要巡到;最后叫“韓信點兵”。那后邊的幾滴最是甘美。也是每一個杯子都必須點到。這樣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澤濃淡均勻。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沖五六次。講究一點的。沖泡三四次。要將茶葉渣倒出。重新燙壺。燙杯。
茶葉沏泡有什么步驟是要知道的嗎??
泡茶
首先得選茶和鑒茶,只有正確鑒茶,方能決定沖泡的方法。茶的種類很多,可以根據采摘時間的先后分為春茶、夏茶、秋茶,也可以按種植的地理位置不同分為高山茶和平地茶,還可以根據茶色(加工方法不同)將差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
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綠茶具有綠葉清湯的品質特征。嫩度好的新茶,色澤綠潤,芽峰顯露,湯色明亮。其代表品種有“龍井”、“碧螺春”、“珠茶”等。
紅茶為紅葉紅湯,這是經過發酵形成的品質特征。干茶色澤烏潤,滋味醇和甘濃,湯色紅亮鮮明。紅茶有“工夫紅茶”、“紅碎茶”和“小種紅茶”型,品牌以“祁紅”、“寧紅”和“滇紅”最有代表性。
烏龍茶屬于半發酵茶,色澤青褐如鐵,故又名青茶。典型的烏龍茶的葉體中間呈綠色,邊緣呈紅色,素有“綠葉紅鑲邊”的美稱。其湯色清澈金黃,有天然花香,滋味濃醇鮮爽。以“觀音”、“大紅袍”、“凍頂烏龍”等最具代表性。
白茶由芽葉上面白色茸毛較多的茶葉制成。白茶滿身白毫,形態自然,湯色黃亮明凈,滋味鮮醇。代表品種有“毫銀針”、“壽眉”、“白牡丹”等。
黃茶黃葉黃湯,香氣清銳,滋味醇厚。其芽葉茸毛披身,金黃明亮,湯色杏黃明澈。代表品種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大黃茶”等。
黑茶葉色油黑凝重,湯色澄黃,葉底黃褐,香味醇厚。黑茶制成緊壓茶后主要供邊區少數民族飲用。
除以上六大類以外,還有再加工茶,即在以上六大類茶的基礎上經再次加工制成的茶葉品種,如花茶、緊壓茶、速溶茶等。花茶是以綠茶中的烘青茶、紅茶等做主要原料,用茶葉和花拼和窨制,使茶葉吸收花香而得花茶之名,如“茉莉花茶”、“玳玳花茶”、“珠蘭花茶”、“玫瑰紅茶”等。緊壓茶以黑茶、紅茶為原料,并經蒸壓工序做成一定形狀,如“青磚”、“康磚”、“六堡茶”、“沱茶”、“米磚”等。
其次是水質。水之于茶,猶如水之于魚一樣,“魚得水活躍,茶得水更有其香、有其色、有其味”,所以自古以來,茶人對水津津樂道,愛水入迷。明人許次紓《茶疏》中就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論茶也。”
茶人獨重水,因為水是茶的載體,飲茶時愉悅快感的產生,無窮意念的回味,都要通過水來實現。水質欠佳,茶葉中的各種營養成分會受到污染,以致聞不到茶的清香,嘗不到茶的甘醇,看不到茶的晶瑩。
喝茶葉的講究
【不要飯后立即飲茶】人們習慣在吃飯時和飯后飲茶,覺得能夠消脂去膩,不過,飯中和飯后飲茶,茶中的鞣酸會使食物中的蛋白質凝固成顆粒,這種顆粒難以消化吸收,久而久之會影響身體對各類營養的吸收,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及某些營養物質的缺乏。
【喝茶要淡】茶葉中含有鞣酸,鞣酸可以與食物中的鐵元素發生反應,生成難以溶解的新物質。當人體大量飲用濃茶后,鞣酸與鐵質的結合就會更加活躍,給人體對鐵的吸收帶來障礙,同時鞣酸還能與食物中的蛋白質結合生成一種塊狀的、不易消化吸收的鞣酸蛋白,對消化吸收也有一定影響。所以適量飲茶才對
【不要用滾開水泡茶】大家習慣用滾開水泡茶,其實這也是不對的。泡茶的最佳溫度是80度左右的水,這樣不會破壞茶葉中的維生素等有益成分,而且鞣酸析出含量也少,對鐵質吸收和營養消化方面的影響不是很大。另外用滾開水浸泡的茶還會影響口感和香氣,而且茶色容易發黑,不透亮。因此,應把開水灌入暖瓶放1~2小時后再泡茶,隨泡隨飲。
【不要睡前飲茶】茶葉中含有咖啡因、茶堿、可可堿等,具有較強的興奮大腦的作用,如果睡前飲茶過多,勢必難于入睡,并增加排尿次數。很容易影響睡眠質量,嚴重的還會導致失眠。
【不要飲隔夜茶】隔夜茶因擱置時間太久,容易受到病源性生物污染,茶水中的復雜成分也易發生變化,飲隔夜茶可導致胃腸疾病。小時候一直被教導“隔夜茶,拉肚子”看來真是自有道理的。
【不要用茶水服藥】有些人尤其是愛喝喝茶的人,會選擇用茶水來送藥,殊不知茶水中的鞣質可與藥物結合而沉淀,會改變藥性,阻礙吸收,影響藥效,所以,服藥應用白開水。這也就日常所說的“茶解藥”。看來古語自有道理一點不假
【不要用茶解酒】“喝濃茶能解酒”似乎是人盡皆知的解酒良方,其實這是錯誤的。醫學研究表明,酒精對心血管刺激很大,大量液體進入血管,本身就會加重心臟負擔,濃茶同樣具有興奮心臟的作用,又喝酒又飲茶,對心臟來說,無疑是雙重負擔。
【不同茶葉,不同作用】綠茶抗氧化防輻射,黑茶減肥瘦身,紅茶養胃暖身,花茶提神養氣,不同茶葉制作方法不同,營養成分不同,作用也不同,不可以一概而論。需要按需求、按時令飲用。
白銀毫針是綠茶嗎?里面放桔子皮泡水可以嗎
如果你說的是白毫銀針的話屬于白茶,它具有抗癌、去毒等的功效,為中國十大名茶,具有茶中美女、茶王的美稱 最好不要和其他合泡
世界上有多少種茶葉?
1.西湖龍井
是我國的第一名茶,產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獅峰、龍井、五云山、虎跑一帶,歷史上曾分為“獅、龍、云、虎”四個品類,其中多認為以產于獅峰的品質為最佳。龍井素有“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著稱于世。形光扁平直,色翠略黃似糙米色,滋味甘鮮醇和,香氣幽雅清高,湯色碧綠黃瑩;葉底細嫩成朵。
2.洞庭碧螺春
產于江蘇吳縣太湖之濱的洞庭山。碧螺春茶葉用春季從茶樹采摘下的細嫩芽頭炒制而成;高級的碧螺春,每公斤干茶需要茶芽13.6~15萬個。外開形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湯色清澈明亮,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葉底嫩綠顯翠。
3.白毫銀針
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稱,是一種白茶,產于福建東部的福鼎和北部的政和等地。白毫銀針滿坡白毫色白如銀,細長如針,因而得名。沖泡時,“滿盞浮茶乳”,銀針挺立,上下交錯,非常美觀;湯色黃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白茶味溫性涼,為健胃提神,祛濕退熱,常作為藥用。
4.君山銀針
產于岳陽洞庭湖的青螺島,有“洞庭帝子春長恨,二千年來草更長”的描寫。其沖泡后,三起三落,雀舌含珠,刀叢林立。很高的欣賞價值。
5. 黃山毛峰
產于安徽黃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橋閹、慈光閣及半寺周圍。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霧多,自然條件十分優越,茶樹得云霧之滋潤,無寒暑之侵襲,蘊成良好的品質。黃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細。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細扁微曲,狀如雀舌,香如白蘭,味醇回甘。
6. 武夷巖茶
產于福建武夷山。武夷巖茶屬半發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其主要品種有“大紅袍”、“白雞冠”、“水仙”、“烏龍”、“肉桂”等。武夷巖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回味無窮。18世紀傳入歐洲后,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藥”美譽。
7. 安溪鐵觀音
產于福建安溪,鐵觀音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制成的茶葉條索緊結,色澤烏潤砂綠。好的鐵觀音,在制作過程中因咖啡堿隨水分蒸發還會凝成一層白霜;沖泡后,有天然的蘭花香,滋味純濃。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飲,先聞香,后嘗味,頓覺滿口生香,回味無窮。近年來,發現烏龍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鐵觀音更風靡日本和東南亞。
8.信陽毛尖
產于河南信陽車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霧山、震雷山、黑龍潭和白龍潭等群山峰頂上,以車云山天霧塔峰為最。人云:“師河中心水,車云頂上茶。”成品條索細圓緊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湯色清綠明亮,香氣鮮高,滋味鮮醇;葉底芽壯、嫩綠勻整。
9. 廬山云霧
產于江西廬山。號稱“匡廬秀甲天下”的廬山,北臨長江,南傍鄱陽湖,氣候溫和,山水秀美十分適宜茶樹生長。廬山云霧芽肥毫顯,條索秀麗,香濃味甘,湯色清澈,是綠茶中的精品。
10.六安瓜片
產于皖西大別山茶區,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所產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此茶不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還有極強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聞龍在《茶箋》中稱,六安茶入藥最有功效,因而被視為珍品。
在其它的“中國十大名茶”說法中,一般常見到產于安徽祁門縣的“祁紅”、產于云南的“滇紅”、湖北產“恩施玉露”產于云南西雙版納“普洱茶”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