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什么樣的好
玻璃茶具是最好的!搪瓷、紫砂等次之!
用什么樣的茶具泡茶最好?
現(xiàn)在通用的茶具有瓷器、陶器(主要是紫砂器)、玻璃、塑料.在沖泡嗨茶網(wǎng)紅茶和嗨茶網(wǎng)烏龍時我會選用陶器,因為從品茶的角度來看,以瓷器和陶器最好,其保溫性好,沏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且造型美觀,具有藝術(shù)欣賞價值.但沖泡嗨茶網(wǎng)綠茶特別是嗨茶網(wǎng)碧螺春和嗨茶網(wǎng)銀針時我一般用玻璃茶具,玻璃茶具可見杯中輕霧漂渺、澄清碧綠及朵朵茶芽之美態(tài).至于搪瓷、塑料茶具,雖有輕便、耐用之優(yōu)點,但一般為了解渴而臨時使用.
什么樣的茶具好?
主要還是看個人喜好吧,品十茶城茶具款式及種類都挺多的
茶具,什么的好?
看你喝什么茶了,鐵觀音一定要用真的的紫砂壺泡,才有品味,也不影響茶的味道,泡清茶或龍井茶,則要用透明的玻璃杯.花茶用一般的瓷杯即可.如果品功夫茶,則要用專門的工夫茶具.再一個,還要看個人的喜好了.本人很喜歡紫砂壺,隔三差五用它泡一壺鐵觀音品嘗,不失為一種享受 .希望樓主找到自己喜歡的茶具.
什么樣的茶具泡茶會更香?哪位教教我吧…
一下幾個要點去選茶具,我想泡出來的茶都會香了:
1.質(zhì)地:茶壺的質(zhì)地,主要是看茶壺的胎骨,以及與茶的湯色相協(xié)調(diào)的茶壺色澤。胎骨堅、色澤潤視為上品。胎骨是否堅,通常我們都是以輕撥壺蓋,聽壺聲,有鏗鏘輕揚聲者為佳;至于色澤,需與所泡之茶結(jié)合起來看。 2.精度:主要是說壺蓋與壺身的緊密程度。一般說來,精密程度當然是越高越好,起檢驗方法是很簡單的,將茶壺注滿水,正面用手指壓住壺蓋鈕上的氣孔,輕輕倒轉(zhuǎn)茶壺,壺嘴不出水;或者將盛滿水的茶壺,用手掀住壺嘴,再倒轉(zhuǎn)茶壺,使壺身呈水平狀,手慢慢脫離壺蓋,若壺蓋不落者,則表示該壺的精密度高。這就是出水流暢,收水時流口不滴水,不流涎的特點。 3.出水:茶壺的出水效果好壞,與壺嘴的設(shè)計有關(guān)。通常要求傾壺倒水,壺里滴水不留為上。至于壺嘴出水是曲是直,是剛是柔,這固然與品茶者的愛好有關(guān),還要與茶的沖泡要求相結(jié)合。
第二點,很重要。更多資料 http://www.360fei.com
請簡述中國茶具的不同類型,并舉例說明
我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yōu)美,既有實用價值,又富藝術(shù)之美。所以,馳名中外,為歷代飲茶愛好者所青睞。下面就為大家簡單介紹幾種茶具。
瓷器茶具(1)白瓷茶具:白瓷以景德鎮(zhèn)的瓷器最為著名,其他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的茶具也各具特色。元代,景德鎮(zhèn)的青花瓷聞名于世,并遠銷國外。
(2)青瓷茶具:青瓷茶具晉代開始發(fā)展,宋朝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達到了鼎盛時期,生產(chǎn)各類青瓷器,包括茶壺、茶碗、茶盞、茶杯、茶盤等。
(3)黑瓷茶具:宋代福建斗茶之風(fēng)盛行,斗茶者根據(jù)經(jīng)驗認為建安所產(chǎn)的黑瓷茶盞用來斗茶最為適宜,因而馳名。宋蔡襄《茶錄》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熱難冷,最為要用。”漆器茶具漆器茶具多為黑色,也有黃棕、棕紅、深綠等色。飽含文化意蘊,且輕巧美觀,色澤光亮,明鏡照人;又不怕水浸,能耐溫、耐酸堿腐蝕。不僅有實用價值,還有很高的藝術(shù)欣賞價值,常為鑒賞家所收藏。
金屬茶具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錫作為貯茶器具材料有較大的優(yōu)越性。錫罐多制成小口長頸,蓋為筒狀,比較密封,因此對防潮、防氧化、防光、防異味都有較好的效果。唐代時皇宮飲用顧渚茶,金沙泉,便以銀瓶盛水,直送長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單造價較昂貴,一般老百姓無法使用。
陶器茶具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紫砂壺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當?shù)氐淖夏唷⒓t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由于成陶火溫高,燒結(jié)密致,胎質(zhì)細膩,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經(jīng)久使用,還能汲附茶汁,蘊蓄茶味;且傳熱不快,不致燙手;若熱天盛茶,不易酸餿;即使冷熱劇變,也不會破裂;如有必要,甚至還可直接放在爐灶上煨燉。紫砂茶具還具有造型簡練大方,色調(diào)淳樸古雅的特點,外形有似竹結(jié)、蓮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銅器等形狀。
玻璃茶具在現(xiàn)代,玻璃器皿有較大的發(fā)展。玻璃質(zhì)地透明,光澤奪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態(tài)各異,用途廣泛。玻璃杯泡茶,茶湯的鮮艷色澤,茶葉的細嫩柔軟,茶葉在整個沖泡過程中的上下穿動,葉片的逐漸舒展等,可以一覽無余,可說是一種動態(tài)的藝術(shù)欣賞。特別是沖泡各類名茶,茶具晶瑩剔透,杯中輕霧縹緲,澄清碧綠,芽葉朵朵,亭亭玉立,觀之賞心悅目,別有風(fēng)趣。玻璃器具的缺點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燙手。
竹木茶具在歷史上,廣大農(nóng)村,包括產(chǎn)茶區(qū),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價廉物美,經(jīng)濟實惠,但現(xiàn)代已很少采用。至于用木罐、竹罐裝茶,則仍然隨處可見,特別是作為藝術(shù)品的黃陽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種饋贈親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工夫茶具包括那些器具
工夫茶具包括“四件寶”:孟臣沖罐、若琛甌、玉書?、紅泥烘爐。正宗的孟臣沖罐乃用宜興紫砂陶制成的小茶壺。臺灣著名史志學(xué)家連橫撰寫的《茗談》中說:“臺人品茶,壺必孟臣。”孟臣是明代江蘇宜興紫砂壺名匠,姓惠,以制作小壺為專長。這種小壺用于泡茶時,色香味皆蘊,壺經(jīng)久耐用,即使以沸水注入空壺也有茶味,盛夏隔夜茶不易餿。茶壺耐熱性強,寒冬沸水注入,無爆裂之虞。另外,傳熱性慢,用時不燙手,使用越久越有光澤,顯得古色古香。
在閩南、粵東和臺灣,人們常言:“金玉有價,孟臣無價。”一把古老的孟臣沖罐丟失或損壞,都會令茶癮君子十分痛心。相傳從前有位老茶人,每晚都要用“孟臣”泡飲工夫茶喝方能入睡。有一夜,他飲完茶吹燈就寢,不慎碰了一下茶幾上的壺蓋,黑暗中只聽“啪”的一聲,他料想壺蓋摔破無疑,好不懊惱,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眠。他想,既然壺蓋破碎,留下那無頭壺更勾人傷心,于是索性起來,摸到壺身朝窗外扔去。翌日,老茶人無精打采穿鞋時,意外發(fā)現(xiàn)壺蓋躺在鞋里完好無損,他后悔莫及,喃喃自語:“壺身都扔了,留蓋作何用?”遂將壺蓋摔碎。從此,他憂思成疾,不久謝世西歸。這雖是傳說,卻可見茶人對孟臣沖罐的珍惜。孟臣沖罐滯積的“茶銹”,常常是茶癮君子炫耀“茶齡”長的實物見證。舊時大戶人家嫁女,有的還將上品“孟臣”作為高檔的陪嫁品。時下,仿古而制的“孟臣”充斥市場,但茶人慕其名,依然對它情有獨鐘。
與“孟臣”合稱茶具雙璧的是若琛甌。這是一種薄瓷小杯,薄如紙,白似雪,小巧玲瓏,酷似半個乒乓球和微型飯碗,3只小杯疊起來可含于口內(nèi)而不露。古代正宗的若琛茶甌產(chǎn)于江西景德鎮(zhèn),杯底有“若琛珍藏”字樣,時下因罕見,取而代之是個別名瓷廠制的。這種茶甌外圍習(xí)慣彩繪山水花卉,有的還書寫“清心明月”、“可以清心也”的回文,每杯僅能容七八毫升茶湯,因為工夫茶多為閑情逸致時品飲,而非純?yōu)榻饪省F綍r,茶盤上只擺3個小杯,呈“品”字形,當?shù)刂V語“茶三酒四”大概就是由此得來的吧。
泡飲工夫茶對水乃至水壺的選擇相當嚴格,因金屬壺?zé)乃蠖嘤须s味,而粵東燒制的薄瓷水壺“玉書?”,不但無此弊且保溫性好,冬日里離爐許久水溫仍不低,久用也不易結(jié)水垢。水壺的容量只可泡完一壺茶,即從燙杯至泡好一次的茶,水就差不多了。水將開時,小蓋被蒸氣掀動“撲撲”直響,似乎在說:“可以泡茶了!”原來,泡工夫茶水不宜過熱,以起“蟹眼”(初沸)為適,而玉書?正便于掌握水溫。因何稱之“玉書”?相傳,古時有位藝匠設(shè)計出此壺后,一時想不出叫什么名稱好,便邀來三五茶友文朋命名。茶友見燒出的水清潔如玉,宛若玉液輸出,就取名“玉輸”。后人認為“輸”字不祥,便用“書”字代“輸”。
工夫茶具“四件寶”的最后一件紅泥烘爐,乃選取粵東優(yōu)質(zhì)高嶺土燒制,高尺余,置炭的爐心深且小,能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門有蓋,茶人喜用橄欖核為燃料,火熱無雜味。這種爐子通風(fēng)性能好,水溢入爐火猶燃,爐不裂。有的爐門配有茶聯(lián),如“煮沸三江水;同飲五岳茶”、“茶爐湯沸邀清客;茗碗香生遣睡魔”……顯得古樸雅致。工夫茶人愛茶更愛茶具,有的游山玩水或出外公干,竟要攜帶“四件寶”,可謂形影不離,其癡情程度由此可見一斑。海峽兩岸品工夫茶的風(fēng)尚經(jīng)久不衰,從客觀上促進了我國陶瓷業(yè)的發(fā)展。那些古樸雅致、精湛絕倫的工夫茶具“四件寶”,也成了陶瓷發(fā)展史最好最完美的實物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