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特產小吃
保定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豐富,歷史悠久,是中國第九大菜系“冀菜”的發源地,從保定歷代文物中的谷物工具、熟食陶器,還有商代的爵,中山國當時的羊羹等,都印證了保定飲食的歷史。保定地處廣袤的冀中平原,物產豐富,特產居多。自古以來,保定一直是京畿重地,深受宮廷菜的影響,再加上地方官府的來來往往,使得各地的菜肴都多多少少與保定飲食相結合,從而促進了保定餐飲歷史的弘揚。保定傳統食品有驢肉火燒、大慈閣香油、大慈閣醬菜、大慈閣糕點、白運章包子、白肉罩火燒等久負盛名的特色美食。
1、驢肉火燒
驢肉火燒起源于明朝初期。朱棣起兵到保定府徐水縣漕河,眼看著兵馬勞頓。士兵出了個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殺馬吃。有俗語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馬肉纖維比較粗,不是特別好吃。但是饑不擇食,就把馬肉煮熟了夾著當地做的火燒吃了。哪知味道還很不錯。于是后來當地老百姓也開始殺馬做“馬肉火燒”,而且馬肉火燒因為曾經被皇上吃過而聲名大振。
但戰爭需要馬,馬成了戰略物資,不適合再做“馬肉火燒”,于是就出現了比馬肉細膩,而且純瘦不肥的替代品——驢肉火燒。
2、大慈閣香油
大慈閣香油始于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原產自大慈閣禪院內的香油坊。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乾隆皇帝途經保定時,因機緣際會,大慈閣香油被乾隆皇帝欽點為御用膳食。秉承古寺悠久歷史,大慈閣香油選料上乘、做工嚴謹,以精選芝麻為原料,經小石磨采用特殊工藝加工制成,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樸風味,其顏色呈棕紅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大慈閣香油歷代薪火相傳,雖歲月變遷,但其風味依舊,成為古城保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瑰寶![32]
3、大慈閣醬菜
大慈閣醬菜始于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為傳統工藝醬制,做工精細、用料考究。大慈閣醬菜購進原料,務求精良,不惜重價。如收購小紅蘿卜,論個給價,但必須保持嫩脆。收購韭菜花,則要鮮嫩的純花,不帶花籽、花鈴。但收購價格往往要高于普通韭菜花的一倍。這樣的原料制成的成品,質優則無柴,食之無渣滓。
大慈閣醬菜營養豐富、脆爽可口。品種有大慈閣醬包瓜、大慈閣醬八寶菜、大慈閣醬黃瓜、大慈閣醬子蘿、大慈閣醬地露、大慈閣醬五香疙瘩頭、大慈閣醬花生仁等三十個品種。
4、大慈閣糕點
大慈閣糕點始于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大慈閣糕點雖歷史久遠、世代相傳、味美色佳、獨具風味,但在歷史上最初只有皇帝、大臣、大慈閣僧眾等少數人才能享用。 大慈閣糕點
大慈閣糕點有外用糕點、內用糕點兩大類,講究現吃現烤,味美色佳、獨具風味。
外用糕點主要用于進貢、饋贈、恩賞等。
內用糕點分為應時糕點、常年糕點、到門糕點、宴席糕點、節用糕點五類,各類皆獨具特色。
大慈閣糕點是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古城保定飲食文化中的奇葩!
5、白運章包子
白運章包子是在1919年白運章,以自己的名子命名的。白運章包子曾與天津狗不理包子并列被譽為名優產品,受到省市領導的題詞表彰,并獲得百年老字號。其特點是餡大皮薄,口感好,用料講究,風味獨特,是老保定包子的代表。[33]
6、老雞鋪鹵煮雞
保定馬家老雞鋪制作的鹵雞,從清朝嘉慶初年已傳五世,近二百年。相傳,清代河間縣果子洼村有家回族馬氏兄弟,忙時種田,閑時煮雞出售。后來輾轉來到保定,開了馬家老雞鋪。店主人在制作技術上頗下功夫。加之又懂點醫道,每次煮雞,除放應有的輔料外,常配以各種益身提味的中草藥材。因此,所制鹵雞色鮮、形美、味香,名冠燕趙。保定古蓮花池東側。
7、白肉罩燒餅
據傳,義春樓的前身是座肉鋪,開始經營廉價的豬頭肉鍋罩火燒,很受窮苦勞動人民的歡迎。
資料來源: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800/11182424.htm?fr=aladdin#10
福州的特色小吃是什么
源飯店附近有一家“澳門街”的店不錯,福州最有名的鍋邊糊、牡蠣煎餅、魚丸、扁肉、荔枝肉、蟹炒白果那里都有,環境也不錯,價格實惠。如果要吃魚丸,不怕辛苦可以到花巷口有家魚丸店,巴掌大的門面,人多得站到外面。還有一個地方在臺江區的閩都故街,有一次春節去,端了碗魚丸湯就在街頭吃了起來,那種滋味好像回到了大學時代。那里還有不少元宵店,扁肉、拌面、蒸餃、興化米粉,學生都能夠承受的價格。來一碗撈化或者烏雞湯線面,邊吃邊品味古香古色的街景,頗有味道。說得我自己口水都快流出來了。要是吃不夠,還想帶點福州的特產,強烈推薦百年老店同利肉燕店,好像就在澳門路林則徐紀念館對面,我每次回家都帶很多。如果喜歡吃肉松,推薦同利店旁邊一家花巷肉松,或者到花巷去買也可以,這兩家其實是兄弟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