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 石碑上都刻什么內容
出生和死亡的年份,就是享年多少多少.在世時做過什么大事的話可以刻上,以供后人瞻仰.
古石碑上的字
這其實是風水學上的說法,原文是:相地如相花,相美地如相美人,在此立碑其意為清艷而有若遠若近之風景秀麗,風水絕佳之處.
碑上寫的什么字
照片中的文字右起豎讀為: 為國為民 轉戰南北 殺敵致果 日月增輝 壯志未成 后繼直追 永表忠烈 萬代豐碑 其中“果”字不確認. 希望能幫到你.
神壇石碑上該刻一段什么文字?
茲有吳氏子孫,感懷天育地恩,X年X月X日,恭迎諸圣降臨!立功德兮勉勵后世,伏緣法兮誠請上尊.玄壇銘久,永樂安寧. (后書人名,以捐款者募捐數目排序,同數者以長為尊.) PS:拜托即便您想要得分但也可不可以先珍惜下別人的勞動成果?這個前言是我的原創好么樓下那個蔣詩晨同學!
古代刻在死人石碑上的文字叫什么
墓志銘
武則天的碑文是什么文字
在陜西省乾縣縣城以北梁山上的乾陵,武則天的“無字碑”可謂遐邇聞名,但當初立碑時為何“一字不銘”,成為1300多年來人們猜測、探究卻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謎”。近日,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田亞岐、乾陵博物館干部高發經合作研究,對此又提出一種新見解–武則天“無字碑”本有碑文。歷代石碑中的巨制,因“一字不銘”引發后人無數猜測。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公元628-683年)與女皇武則天(公元624-705年)的合葬陵墓,它是我國歷代帝王陵園中惟一的夫婦兩帝合葬墓,代表著唐和周兩個王朝,從公元683年高宗駕崩到705年武則天死,乾陵在武則天親自規劃和指揮下修建,耗時長達22年。高大雄渾的“無字碑”矗立于陵園內城南面朱雀門外司馬道的東側,與其西側頌揚高宗文治武功的“功德碑”–“述圣記碑”比肩而立。“無字碑”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達98.84噸。碑頭刻有8條互相纏繞的螭龍,碑東、西兩側各刻有冉冉騰飛的“升龍圖”一幅,升龍高4.12米、寬1.19米,其身軀矯健扭動,神態飄逸若仙,線條流暢,刀法嫻熟。碑座長3.35米、寬2.65米、高1.10米,陽面是一幅2.14?0.66米的獅馬圖線刻畫,其獅昂首怒目,威嚴挺立;而馬則屈蹄俯首,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渾,雕刻精細,不失為歷代石碑中的巨制。
令人奇怪的是,當初立這塊碑時碑上竟未刻一字。據《乾縣新志》載:“向無字。金元后,往來登眺,有題詠詩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記》也載:“碑側鐫龍鳳形,其面及陰俱無字。”只是從宋代起碑上才有了筆力險峻、字體俱備的題刻。“無字碑”上當初為何“一字不銘”?后人對此猜測甚多,概括起來有三種說法:一是說武則天留有遺言:“己之功過,留待后人評說”,因而一字不銘;二是說武則天“德高望重,無法可書,留后人評”,因而一字不銘;三是說武則天死后,唐中宗李顯難定其稱謂(如褒揚武則天,刻上“大周天冊金輪圣神皇帝”,作為李唐子孫感情上不情愿;如貶斥其刻上“則天大圣皇后”,而武則天又明明做過16年的“大周”皇帝),左右為難,干脆“一字不銘”。立碑時已擬好碑文且細致刻出“字格”。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田亞岐與乾陵博物館干部高發分析研究史料后認為,根據乾陵建筑對稱布局的特點,“無字碑”與“述圣記碑”顯然是在高宗去世時由武則天同時主持豎立的,而且武則天還為“述圣記碑”撰寫了長達8000余字的碑文,為高宗歌功頌德(碑文為中宗李顯書楷書),那么,這另一塊碑自然是武則天預先為自己準備的“功德碑”。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且惟一的女皇帝、封建社會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則天即位后,曾大興土木,借機炫耀自己:公元695年,下令鑄九州銅鼎和十二生肖,置于通天宮;公元694年(距其死11年),又耗資百億鑄造“天樞”,上刻其功德和頌周貶唐之詞及由她親筆書寫的“大周萬國頌德天樞”。那么,晚年的武則天怎么會不想借這塊碑為自己歌功頌德呢?況且,武則天比高宗晚死22年,她有足夠時間為自己這塊碑籌劃碑文一事。
他們反復觀察研究發現,在“無字碑”的陽面布滿了4.5厘米見方的細線刻格子。這些格子一氣刻成,整面貫通,從上到下84格,從左到右44格,有些線刻格子雖經1300多年風雨剝蝕至今仍比較清晰。這些格子絕對不是后來刻上去的,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擬好碑文后才在碑上刻格子。根據碑陽面格子的總數算,該碑文約有3000余字。
另外,從文物考古學的疊壓關系上看:“無字碑”上現有的題刻共有42段文字(碑陽31段、碑陰11段),起于宋朝,終于明朝。最早的一段文字刊刻在碑的陰面,是北宋末年徽宗趙佶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所刻;最晚的一段為明代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所刻。它們大都是當時身居要職的朝廷命官親自題刻的。這些碑刻前后歷時530年,大都是寫實之作,分記事、抒懷和記游三大類。田亞岐等研究發現,這些題刻對細線格子都存在疊壓關系,即:格子在前,題刻在后。從部分題詞的拓片可以看出,有些是一個格子刻幾個字,有的是幾個格子刻一個字。這些又說明碑上的格子原來就有。
“無字碑”的陽面正中偏上,有一段題刻最具特色,最為珍貴。它是金天會十二年(公元1134年),大金朝第二代皇帝完顏晟的親弟弟完顏宗輔(金文叫“阿盧補”)用契丹文字題刻的,旁邊還有漢文翻譯的“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題刻周圍由6.2厘米寬的線刻纏枝蔓草蓮花紋和有飛獅穿行其間的圖案構成邊框,通高142厘米、寬96厘米。只有這段文字是將原來碑上刻的格子磨掉后刻的。
現在有石碑字
碑高三丈字如斗,負以靈鰲蟠以螭. (石碑高有三丈字體大小如同酒盅; 碑用巨鰲背負頂端還盤繞著螭龍.) 龍
請問一下這是什么文字(碑文)
是焚文,是佛家的金典文字. 肯定不是東巴文,象形文字,更不是楔形文字. 這類碑文發現較少,如能找懂焚文的高僧翻譯出碑文的現代含義就好了.如果是佛家經文,價值不是太高.如果是記錄的是佛家的重大事件,對考古和研究古代佛教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總之,考古價值很高.
如何判斷古老石碑的風化文字
剛剛用P.S.或3DMAX制作出來的,一點也沒有風化的痕跡.老弟用的材質背景還是可以的.如果再在蒙版或濾鏡里處理一下就會逼真些. 恕我直言,文字的功力太差:1,嘉靖2年,哪有這種簡化字;2,這種電腦行楷書法,一看就露出馬腳了;3,“生活幸福”、“百姓長壽”……都是現代語言.海瑞那時,不這樣題字的.應該用當時的說法,才像嘛!4,那時,臘月隆冬,叫做——嘉平之月.還有很多……,請老弟哂納.
攜手石碑古文怎么寫?
古文對照 : 一二三四五六七 八九十天地人和 羅生門東南西北 剎瓜如惡日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