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小數民族的傳統服裝是什么樣子的?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引民族的著裝,由于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彝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彝族人民創造了無愧于人類的燦爛文化。彝族傳統服飾既是物質財富又是精神財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瑯滿目,各具特色,不僅有地區、性別、年齡之分,還有盛裝、常裝之別,而且有婚服、喪服、戰服以及畢摩服等專用服飾。各種服飾款式、裝飾紋樣和裝飾品是同他們民族的歷史、生產、生活、宗教信仰、婚姻戀愛等聯系在一起的,它包含著特定的社會內容和豐富的民族感情,形成了彝族的特殊標志,記載了彝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的演變和發展。
彝族的服飾和圖案,都有它的傳說和歷史淵源,代表著彝族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文化層次。每一種服飾款式、圖案均表示一定的含義。如:羊皮褂大部分是住在三臺、趙家店、曇華、桂花等地的彝族的生活服飾,男女老少都喜歡穿。有的彝族青年男女結婚時喜歡在衣服、圍腰、鞋面上繡上石榴,意思是多子多福;繡上桃子,祝福夫妻白頭到老;繡上牡丹,象征聰明美麗;繡上燈籠花,表示喜慶歡樂。有的彝族婦女把“踏歌”的歌舞形式,巧妙地繡在褲腳、腰帶上,走起路來,“踏歌”圖案就上下左右擺動,像踏歌動作一樣,再現了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性格特點。許多彝族服飾都把各種花卉、植物及農作物的根、葉、花、果和各種動物,如虎、狗、羊、鹿、兔以及鏈子、砍刀、斧頭等作為刺繡圖案的素材,有的將虎、貓、花、鳥同時繡在圍腰上,形成一幅花鳥圖。有的在衣服的托肩、袖口、褲腳等部位繡上帶刺的藤條紋,表示“以物降物”,保護人身安全。
據有關方面統計,僅云南彝族的不同服飾可區別至近百種。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以外,云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致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多采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彩奪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繡而成。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
云南彝族婦女大多擅長挑花刺繡,在彝族地居住地區,彝族婦女都穿著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婦女的服裝多為寬邊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紅色、金色、紫色、綠色等顏色的絲線挑繡各種花紋圖案,在衣領上還鑲嵌有銀泡。此外,彝族婦女還喜歡在頭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擺、圍腰、腰帶、褲腳、裙邊等處繡上各式色彩鮮艷、寓意深刻的花紋圖案作為別出心裁的裝飾。
彝族服飾的獨特風格早已形成,千百年來,彝族服裝至今仍保其民族特色,其服飾藝術是彝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彝族服飾伴隨著彝族社會的發展不斷改革提高,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藝術水平。
阿昌族折疊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褲腳 短而寬。小伙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后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
總要留出約40厘米長的穗頭垂于腦后。男子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
包)和一把阿昌刀,更顯得英俊而瀟灑。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
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少女也喜歡穿筒裙。已婚婦女一般穿
藍黑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喜用黑布纏出類似尖頂帽狀的高包頭,包頭頂端還垂掛四五個
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趕集、做客或喜慶節日,婦女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
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花手鐲,掛上銀項圈,在胸前的紐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
此時的阿昌族婦女,全身銀光閃閃,風采萬千。 當你走進阿昌族山寨,你還會發現阿昌族青年男女都
喜歡在包頭上插飾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直、心靈純潔的標
志
白族折疊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繡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繡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繡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白族服裝
保安族折疊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于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十分惹人喜愛
布朗族折疊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白族為什么喜歡白色?瑤族身上服飾有什么意義?彝族飾品意義?為什么衣服繡花邊?
瑤族婦女喜歡在領口、胸襟、袖口、護肩、圍裙、腰帶甚至是傘套上繡花,這樣既可使衣物更加結實耐用,又能增加美感,是實用與審美的完美結合。瑤族婦女繡花時既不用畫圖,也不用其它工具,只需一針一線和一雙靈巧的手,便可繡出各種不同的花紋圖案。苗族婦女服飾要挑繡和縫綴各種各樣色彩鮮艷的花紋圖案,這些圖案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規整性和對稱性,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圓心,坐標軸不論沿橫向或是縱向折疊,都是對稱的。許多圖案不僅整個大的組合圖案對稱,而且組成大圖案的每個小圖案也是對稱的。在彝族中,引人注目的是彝族女子兜胸腰上繡的十朵彩色大花,叫十姐妹花,那是彝鄉風調雨順山花爛漫人間充滿親情的標志;衣上繡的圖案,
包含著云、霞、日、月、星、山、水、石、路、樹、草、花、鳥、雞、猴、魚、蛙等物的原型和變形紋樣,是彝鄉秀麗自然風光和多彩生活的集成。白族圍腰下擺兩角,恰到好處地綴繡著蝴蝶和山茶,或者蝴蝶梅花,栓在身后的飄帶桃繡的也是蝴蝶和花。讓蝴蝶隨時繞著人飛舞,不是沒有用意的。白族崇拜蝴蝶,把它視為母親的化身,按習慣說法,蝴蝶多的年份年景好,瓜甜果香,谷米滿倉,因此它又是連年豐收的象征。白族由此把蝴蝶美麗的姿容和多產子的優點,用蝴蝶花紋繡于身而宛隨之附寄到女性身上,便是兒孫滿堂家庭和順等美好心愿的象征。因此,別看那蝴蝶在白族女裝上只是一種小點綴,并不占多大比重,它包涵的意義卻是非同尋常的。
這可能是民族的特色,改變不了,請采納O(∩_∩)O謝謝
彝族文獻的傳統分類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并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發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類型,各種類型又可分為若干式樣。這里介紹其中幾種。 廣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還保留著貫斗方袍的古老款式,這款服裝僅在節日或舉行儀式時婦女穿用。本型衣裝多以白、藍、黑為底色,多飾動植物花紋和幾何圖案。工藝有刺繡、鑲補、蠟染等多種技法。分路南、彌勒、文西三式。 總體而言,彝族服飾具有以下4個特點:(1)反映了黑之尊、黃之美的審美觀;(2)反映了彝族“顧頭”的生活習慣和榮譽意識;(3)男子服飾多體現其英勇善戰的氣概;(4)服飾圖案紋樣體現了彝族對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區是玉米,次為蕎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等。肉食主要有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喜歡切成大塊大塊(拳頭大小)煮食,漢族稱之為“砣砣肉”。大、小涼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馬肉及蛙蛇之類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禮節。酒為解決各類糾紛,結交朋友、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鐘、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頗具特色,分集體舞和獨舞兩類,其中多為集體舞,如“跳歌”、“跳樂”、“跳月”、“打歌舞”和“鍋莊舞”等。動作歡快,節奏感強,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與瑪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陽歷:歷法是人類文明的標志。聞名世界的瑪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歷法。以前,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通行農歷。但在我國的彝族,至今還保留著一種鮮為人知的古老的歷法–彝族十月太陽歷。據推測,此種歷法源淵于遠古伏羲,大約有上萬年的歷史。它把中國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倫三個文明古國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