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春節爺爺奶奶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玩具,娛樂項目是什么?
那時穿的粗布衣破了不舍得扔掉打上補丁繼續穿,特別是農村補丁衣服多與城市,所謂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過春節前的幾天衣服臟了也不換,初一早晨起床換一身趕凈的衣服就行了。吃的是混合面饃也就是粗糧摻少量的小麥面,農村恐怕這個待遇也沒有。玩的是沙包就是用舊布縫個包包里面裝入沙子,但有多種玩法,找幾顆比較光滑的石頭子握在手里、然后把所有的丟在地上手里留一顆,再把這一顆向上拋出待其落下把地上的與落下的同時抓在手里,這叫抓子。娛樂項目就是熬皮襖也就是守歲,講故事,大人給小孩講、小孩給小孩講,講鬼、講神、講真、講假,講的小孩坐在床上不敢把腳放下來、那時的床高有床腿,不聽又想聽、聽了又害怕,熬到半夜熬不住了就睡著了,大人熬到什么時候就不知道了,那時還沒有電視機,有收音機的家庭都不多,十二寸或十四寸黑白電視機在七十年代很少家庭才有,哪個鄰居家有電視機他家的人氣就好,每到晚上滿滿的一屋子人看到半夜還不想走。回想起來有很多很多這只是其中之一,說來現在的小孩們都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