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銀飾有什么特征特點?
以重為美
再看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只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為美
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征,也是十分驚人的。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只,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復,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這種炫耀意識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難見到。傣族男子的紋身習俗講究紋身部位愈寬、圖案愈復雜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渾身上下戴著密密的珠飾、貝飾;青海牧區藏族婦女的“加龍”背飾充分體現了追求大和多的審美原則;德昂族的腰箍多達三四十圈,可謂追求飾品數量的典型。足見追求繁縛的以多為美,不止苗族一家。
值得一提的是,從貴州省博物館所藏不同時期的銀飾比較情況看,苗族銀飾追求大、重、多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苗族銀飾的發展速度更為空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苗族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銀飾鍛制是苗族民間獨有的技藝,其中整套銀飾系列之首是什么?
銀鳳冠和銀花帽銀飾鍛制是苗族民間獨有的技藝,所有飾件都通過手工制作而成,工藝水平極高,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銀鳳冠和銀花帽是頭飾中的主要飾品,也是整套銀飾系列之首,素有龍頭鳳尾之美稱.
苗族人為什么那么鐘情于銀飾?
苗族人酷愛銀飾,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飾特別是銀飾都成為當地的亮點和人文景觀。據有關史料記載,自秦漢以來,苗族的銀飾文明得到一脈相承,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苗族金銀神話的詮釋,如貴州流傳的《運金運銀》、湘西流傳的《鵂巴鵂瑪》等。
唐宋時期,苗族銀飾是以多、以大、以重為美,婦女戴大耳環,戴銀項圈。明代方志說,苗族佩戴的有金銀耳環,富人還戴碩大的項圈,雖承唐宋遺風,卻衍生出區別婚否、饋贈定情的功能。
到了清朝雍正年間,苗鄉“改土為流”以后,苗族銀飾趨向纖細、復雜、精致。特別是黔東和湘西地區的苗族服飾更是精彩紛呈,這在青年婦女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她們常常是頭戴銀冠、項掛銀圈、身穿銀衣、手配銀鐲、腳系銀鏈,以多為美,以重顯富。一個盛裝的苗家婦女,其銀飾重達二三十斤。
據苗族專家麻明進等人介紹,苗家人一生中用銀處極多,尤其女性更勝,主要有三項: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銀鐲、耳環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時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銀兩則不能成婚。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銀飾的頭帽、手鐲、腳釧、銀鈴響物、羅漢菩薩等,全是新買銀子做成。為求“長命富貴,驅鬼避邪”,苗人從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腳、耳等處均系上適量的祀保銀釧。二是日常家珍飾銀、存銀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銀子來進行饋贈也是常事。三是給老年人祝壽或送葬都離不開銀子或銀飾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將銀私藏,死后無人知曉。至今,湘黔邊區的苗族同胞用銀數量有增無減。
有人在鳳凰、花垣等邊遠縣份作了調查,一般家庭在改革開放前為新娘送銀在四五十兩左右,而近年來都增至一二百兩,還要制成頭飾、項圈、手鐲、戒子、耳環、扣鏈、銀腰帶、牙簽、披肩等飾品,總之,“以銀為結,以銀為彩,以銀為榮,以銀為貴”成為苗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
貴州民族學院教授苗青認為:銀飾萌芽于苗族社會早期的巫術圖騰活動之中,產生于漢代,成熟于唐代,豐富于明清兩代,發展于現當代。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銀飾成為族群的識別符號。銀飾作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作為婚姻標志,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巫術器物,它又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銀飾已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植根于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
苗銀多少錢可以買到?
苗銀也叫云南銀,非純銀,是苗族特有一種銀金屬.其含量成份有銀.白銅等,含銀量在50%以下,所以一般價格比較低.
苗族女子銀飾的樣子
好像沒什么統稱~~ 只是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還有它來自南方少數民族的"耳檔",起源于北方少數民族的“跳脫”,以及從古代飾物中沿襲而來的 “步搖”、“五兵佩”和中國傳統的龍、鳳、鱗紋樣等等
苗族女人頭上的銀飾叫什么?
就叫苗族銀帽吧 莫非還有什么叫法···
墨戎苗寨銀飾品有哪些種類?
墨戎苗寨的銀飾品種類還是挺多的,比如像耳環、戒指、項鏈、手鏈、手鐲、碗勺、銀壺等等.
誰買過海南苗族手工打造的銀飾品,是真的嗎,含銀量是多少
苗銀本身是指純銀,長久以來苗族地區的重要首飾品和婚嫁用品。但實際上苗銀都并非純銀,其它主要成分是銅,含銀量不高。一般銀含量在20%—60%。其主要特點是苗族地區手工制作,圖案精美,富有寓意。
另外,目前市面上所見到的苗銀飾品幾乎都沒有銀的成分,一般分為三類:
1、以黃銅(銅鋅合金)為主的“苗銀”: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境內,如云南大理市鶴慶縣新華村的銀飾品。鶴慶的銀飾品成分以黃銅為主,部分純銀飾品則是通過其它渠道進入到當地市場。
2、以白銅(銅鎳合金)為主的“苗銀”: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黔東南地區,如貴州省凱里市千戶苗寨附近的銀匠村。銀匠村的苗銀飾品成分以白銅為主,通過電鍍、加蠟、上色的工藝處理,形成頗具特色的貴州苗銀飾品。
3、以紅銅(即純銅)為主的“苗銀”:
又名紫銅,具有很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塑性極好,易于熱壓和冷壓力加工。紅銅的硬度雖較差,但直接經過捶打就能制成各種工具和裝飾品。
苗族為什么會制作那么多的銀飾?
苗族人如此崇拜銀飾,但是他們聚居的貴州地區并非白銀產區。那么如此大量的白銀究竟從哪里獲得呢?
居住在控拜村 的200多戶苗家人,四百年多年前都是從榕江遷徙而來,頻繁的商業貿易讓苗族人有了打銀的原料。
苗族常年遷徙,漂泊不定,所以他們喜歡把所有的財富隨身戴在身上,人走則家隨;以錢為飾保值財產。這也許是苗族人好銀的直接原因。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銀飾的功能性作用。楊文斌告訴我們,苗族人的銀飾可以避邪,還能去毒,防止瘟疫。
村子里有一棵大楓樹。當地人告訴我們這是保寨樹。苗族古歌里面說了,蝴蝶是從楓香樹里出來的,跟水泡談戀愛,生十二個蛋。孵蛋孵了十二年,才孵出了苗族的始祖姜央,牛,蜈蚣等等,所以它是苗族崇拜的神樹。傳說蝴蝶媽媽是苗族人共同的祖先。
一位苗族老人保留著一套西江最早的銀頭飾,上面的蝴蝶玉鉤就是最好的見證。
在今天苗族蠟染上我們同樣看到了蝴蝶的文樣,苗族人相信,“蝴蝶媽媽”是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倘若有文字,苗族人這番深切的傾訴之情,想必會匯成一部史詩。但苗族人像所有沒有文字的民族那樣,他們只能將記憶傾瀉進白色的銀飾中。
苗族銀飾如何保養
最好的銀飾保養方法是天天配戴,因為人體的油脂會使銀發出溫潤自然的光澤(當然也有人例外,有人的汗液中本身含有使銀變黑的成分)。平時不佩戴時要收好,最好用密閉口袋裝好,防止銀飾表面與空氣接觸而氧化變黑。
日常清洗的土辦法:擠一點牙膏在銀飾上面,加點水,適當揉搓至起小白泡泡,再用清水沖干凈即可恢復光亮。
在佩戴銀飾時不要同時佩戴其它貴金屬首飾, 以免碰撞變形或擦傷。
保持銀飾的干燥,別戴著游泳,切勿接近溫泉和海水。
佩戴時每天要用軟布擦拭銀飾表面,以保持光澤。不過最好是專用的擦銀布。擦銀布含有銀保養成份,不可水洗。
若發現銀飾有變黃的跡象,這時應使用珠寶小刷清潔飾品的細縫,然后將拭銀乳滴一滴在面紙上,將銀飾表面黑色氧化物拭去,再用拭銀布恢復飾品原本的銀白與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