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歙硯的特點(歙硯的特點和鑒賞方法)

歙硯的工藝特點與制作技藝?

歙硯的工藝特點與制作技藝?

一、 簡介 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硯史上與端硯齊名的珍品。以硯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歙硯雕刻經過歷代硯雕名家的辛勤耕耘也取得了很大發(fā)展。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涌現(xiàn)出許多名家高手,并形成了多種流派。雕刻技法和設計繼承傳統(tǒng)之精華,又棄其俗氣、匠氣,使這項傳統(tǒng)工藝更具收藏價值。在國事交往中,歙硯多次被選作國禮,贈送給國外友人。目前,歙硯硯石原料奇缺,傳統(tǒng)工藝后繼乏人,急需加大保護力度。 二、歷史淵源 歙硯始于唐代。據(jù)北宋唐積《歙州硯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里,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自此以后,歙硯名聞天下。 據(jù)史料記載,盛唐時歙硯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開成五年箕形歙硯,石質細潤,色澤清純,是早期歙硯的珍貴遺存。在南唐時期,歙硯大受寵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寶重歙石,專門在歙州設置了硯務,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后主李煜對歙硯極為推崇,把歙硯、澄心堂紙、李廷硅墨三者稱為天下冠。 宋代,歙硯獲得很大發(fā)展,歙石開采規(guī)模擴大,歙硯精品不斷涌現(xiàn),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鏤之工,為諸硯之冠。 1953年歙縣宋代窯藏出土17塊歙硯,石質與造型各異,制作巧妙,展現(xiàn)了歙石精美絕倫的面貌。據(jù)硯譜記載,宋時歙石名目有眉子紋七種,外山羅紋13種,水玄金文厥狀10種,各種紋色燦然爛漫,誠如宋代書法家蔡君漠所贊:”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詩中將歙硯與卞和玉相媲美,認為歙石價值連城。元代以后,歙石開采時斷時續(xù),但成硯依然大量涌現(xiàn),成為明清宮廷和士紳之家賞鑒流連的珍品。 從元末至清初未見有官方開采歙石的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歙硯生產一度得到發(fā)展,金星歙硯重新問世。改革開放后,歙縣和婺源縣先后成立了歙硯廠、工藝廠、文房四寶公司等,從硯石開采、產品制作到裝潢工種齊全,還挖掘了”豆斑”、”綠刷絲”、”歙紅”、”紫云”等新品種。上世紀80年代中期后,歙硯進入全國制硯行業(yè)前列,并以優(yōu)良品質榮獲”國之寶”證書。 三、工藝特點 歙石石質優(yōu)良,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嫩而堅,硯材紋理細密,兼具堅、潤之質,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于發(fā)墨,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如新。被譽為”石冠群山”、”硯國名珠”。 歙硯的制作以雕刻藝術為中心,由選石、構思、定型、圖案設計、雕刻、打磨、配制硯盒等多道工序構成,按石材紋理分為羅紋、眉紋、金星、金暈、魚子五大類一百多個品種。硯雕分徽、粵、蘇三大流派,而歙硯所屬的徽派素以精細見長,所雕瓜果、魚龍、殿閣、人物,無不神態(tài)入微。歙硯的雕琢,有濃厚的地方風格。一般以浮雕淺刻為主,不采用立體的鏤空雕,但由于受到磚雕的影響,之間也會出現(xiàn)深刀雕刻。歙硯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閣、人物等,手法比較細膩,層次分明,而硯池的開挖也能做到相互呼應,因而顯得十分協(xié)調。 歙硯制作技藝 宋代米芾之硯史里說:”歙石以羅紋無星者為上”。而清代唐秉鈞之古硯考卻說”以金星為貴”,傳聞以北金星硯磨墨作書畫,不易被蟲蛀、發(fā)霉,可能因金星之色彩含硫磺的關系。其實,上等的硯石應有下列的特質: 觀硯:溫潤細膩,紋理清晰,完美無損,星暈明顯。 摸硯:如孩兒面,似美人膚,吹氣盈珠。 扣硯:玉德金聲,鏗鏘玲瓏。 用硯:石滑不澀,發(fā)墨益毫,儲墨不涸,久磨不損。 除了石材本身之特質外,創(chuàng)意、工藝是制造一方好硯最重要的。石塊的大小、色彩、紋飾都是天然的。創(chuàng)意者看到石塊后便用他的感覺,因材施藝,才能善用天然的紋理色彩來表達心中的感情、意境,達成天人合一的效果。創(chuàng)意者和雕刻者的關系,便如電影中的導演和演員,互相溝通、研究,更重要的是選擇合適的雕刻家,因現(xiàn)今著名的硯雕家,各擅所長,各領風騷。 四、歙硯的使用與保養(yǎng) 雖然毛筆已漸被鋼筆、原珠筆等所取代,但講究生活品位的文人雅士,仍然是喜歡研墨揮毫的。歙硯大多發(fā)墨養(yǎng)毫,但所用的墨必要是上等徽墨,以免磨傷厭面。研墨時要用清水,墨身垂直,重按輕轉,先慢后快,自然研出稠密的墨汁,用完后應用清水洗凈,以柔軟的海棉、軟布拭干。不用時可用核桃油或潤發(fā)油(國外一般用嬰兒油)擦上,以保持光澤,然后放于木盒之中。 五、當今歙硯雕刻家四大派 (一)傳統(tǒng)文人派:胡震龍、胡笛、胡茄 胡氏為老一輩的硯雕家,其古典文學功底深厚,精于金石,且擅書畫,音律、戲劇無一不精,他的歙硯作品常融金、石、書、詩、畫于一體,是一代大家。可惜現(xiàn)在年事已高,近患中風,右手恐再難提刀。胡家長子胡茄,幼子胡笛均是胡派傳人,二子皆能承其衣缽,各有特色,胡笛更擅長浮雕,刀法細膩精奇。著名作品有《秋韻》、《漢簡》、《日月合壁》、《雙獅舞球》、《雙靈圖》等。 (二)現(xiàn)代抽象派:方見塵 此派以方見塵為宗師,見塵為方氏硯雕世家之次子。曾任安徽省歙硯研究所所長,新安畫派研究會理事,人稱”徽州一怪”為人直率,瀟灑豪放,擅長硯雕,工書畫,其創(chuàng)作每多在情不自禁,靈感襲來之時速成。落刀揮毫,心領神會,舞之嘯之,如醉如癡,自號”怪人見塵”。其作品多富抽象現(xiàn)代感,亦喜保留石材天然之風韻:”不盡琢磨,半留本色”。著名作品有《天官賜福》、《芭蕉習書》、《達摩面壁》、《劍魂》、《睡美人》等。 (三)徽派磚雕派:胡和春 擅長傳統(tǒng)鏤雕,具有濃厚g徽派特色。尤精以雕龍、虎、牛等,作品古樸,凝重大方,挫中藏巧。著名作品有《報春圖》、《五靈圖》等。 (四)青年俊彥派:胡淼、張碩、潘小萌(女)等 胡淼、張碩、潘小萌(女)為新一代硯雕家之代表,集方、胡二家之所長,刀法利落,線條流暢,尤擅長于感情之演繹。他們的代表作品有《歸航》、《紅樓夢》、《東坡詞意》、《龍吟虎嘯》、《慈航普度》、《雙喬》等。 目前,歙硯硯石原料奇缺,傳統(tǒng)工藝后繼乏人,急需加大保護力度。

如何挑選歙硯

如何挑選歙硯

總的來說好的歙硯有以下五大特點:

一、堅實細膩,溫潤如玉;

二、易發(fā)墨,不損筆,不吸水;

三、寒冬硯池中儲水不冰,炎夏儲水不腐;

四、硯材質量與色彩并重,同時有各種妍麗的紋理;

五、造型奇特,雕工精細,典雅高潔。

挑選歙硯一、看首先看一看硯臺上擦油程度,硯上有許多油或青漆涂在上面,粘手,肯定不是好硯。此種硯吸水性強,磨墨易干。再看看斷面是否有裂縫。有的用“502”膠水補過,其補過的地方顏色與原色不同,比原色發(fā)亮。

二、摸拿到一方硯,用手摸一摸,是否潤滑。像小孩皮膚一樣光滑,說明石質細,是佳品。摸上去毛糙,說明石質粗,為差品。用手摸硯,冰涼者佳,暖者差;用手指按硯石,有汗印者佳,無汗印者差。

三、敲將硯用五指托空,輕擊之,或用另手指彈硯,具清脆的“鏜鏜鏜”金屬聲者佳,說明無暗傷;如果聲音“卟卟卟”地沉悶為下品,說明硯石有傷痕,而且多為泥質。

四、洗硯石上的石筋、石隔顯而易見,細小的石隔也就是閉合節(jié)理,兩壁靠得很緊,中間沒有空隙,敲打時可不一定發(fā)現(xiàn)。有許多微細節(jié)理,肉眼是不易看出的,只有放在水中一洗,硯石表面,各種筋和隔,都顯而易見。各種天然紋理都很清楚。一方硯放在水中一洗,晾幾分鐘,無裂隙的硯表面及斷面很容易干,而表面有裂隙則不易干,可看出一條水跡。

用濕毛巾將硯擦出一塊濕面,到光亮處,仔細觀察濕面內有無發(fā)亮的金剛砂點,光點細如針尖,密密麻麻者,分布均勻,則為發(fā)墨的佳硯;光亮點少或全無,則為下品。如果硯上涂有油,用草木灰擦洗干凈,然后用放大鏡觀察。

五、掂用手掂掂硯的分量,同樣大小一方硯,重者好,輕者差。前者說明硯石礦物質膠結緊,顆粒細;后者說明膠結松,顆粒粗。比如歙硯中的眉紋硯,它的比重就比其它品種硯石重,因為比其它品種硯石結構縝密。

六、刻一方硯的好、關,首先考慮石質的好壞。然后是琢刻工藝。如果好的石質,雕工不好,就降低了硯的價值。挑選歙硯既要考慮它的實用價值又要考慮它的藝術價值。

如何鑒別歙硯石質

如何鑒別歙硯石質

硯石的質量包括石質的質量和紋色的質量,這是硯的基礎和根本,是硯的價值的載體。一方好的歙硯坯,一般都具備如下基本條件:堅密柔膩、溫潤如玉、發(fā)墨如油、筆毫無損、幾無吸水、滌蕩即凈、寒冬儲水不凍、盛夏儲水不腐 。

關于歙硯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唐代左右,但也有專家學者根據(jù)硯石研究專家程明銘先生的研究資料和對現(xiàn)存出土古硯的研究分析認為,歙硯極有可能始于漢代,晉代及南北朝時期不斷出現(xiàn),唐、宋時期已經遍及中華大地 。

擴展資料:

文化價值:

歙硯自從因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論硯》的推崇而名震天下以后,后來如洪景伯、蘇東坡、歐陽修、蔡襄、周必大、黃山谷等都寫有許多詩文贊譽歙硯。

歙石石質優(yōu)良,色澤曼妙,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嫩而堅,硯材紋理細密,兼具堅、潤之質,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

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于發(fā)墨,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如新,被譽為“石冠群山”、“硯國名珠”。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歙硯

歙硯怎么拼音?歙硯用來干什么用?

歙 硯

xī yàn

一聲 四聲

歙硯

歙硯,全稱歙州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產于安徽黃山山脈與天目山、白際山之間的歙州,包括歙縣、休寧、祁門、黟縣、婺源等縣。歙石的產地以婺源與歙縣交界處的龍尾山(羅紋山)下溪澗為最優(yōu),所以歙硯又稱龍尾硯,而龍尾山則是大部分存世歙硯珍品的石料出產地。除此之外,歙縣、休寧縣、祁門縣亦產歙硯。

歙硯的制作材料被稱為歙石或歙硯石,一般需要5-10億年的地質變化才能形成,其中最適合制硯的是輕度千枚巖化的板巖[1]。其主要礦物成分為絹云母、石英、黃鐵礦、磁黃鐵礦、褐鐵礦、炭質等,粒度0.001~0.005mm,比重2.81~2.94,主要硯鋒為片狀硯鋒。歙硯石的花紋結構十分突出,分為魚子紋、羅紋、金暈紋、眉紋、刷絲紋等類型。由于其礦物粒度細,微粒石英分布均勻,故有發(fā)墨益毫、滑不拒筆、澀不滯筆的效果,受到歷代書法家的稱贊。造型渾樸,浮雕、淺浮雕、半圓雕等手法是歙硯臺的工藝風格和特點。

歙硯為歷代文人所稱道。南唐后主李煜說“歙硯甲天下”;蘇東坡評其“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米芾說:“金星宋硯,其質堅麗,呵氣生云,貯水不涸”。2004年9月中國輕工聯(lián)合會和中國文房四寶協(xié)會授予歙縣“中國歙硯之鄉(xiāng)”榮譽稱號。

關于歙硯的資料

據(jù)明《一統(tǒng)志》載,歙硯石品質有5類25種:一類為眉子石,有7種;二類為外山羅紋,有13種;三類為里山羅紋,1種;四類為金星,有3種;五類為驢坑,1種。紋色尤以羅紋、眉子之奇特者為上品。羅紋中的犀角紋、鰍背紋、細羅紋、暗羅紋,都是瑩潤發(fā)墨、呵之水出的精品。 歙石有“堅、潤、柔、鍵、細、膩、潔、美”八德。嫩而堅,潤而不滑,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于發(fā)墨。兼以紋理燦爛,色擬碧天,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如新。經識材選石,精雕細琢,制成的硯臺內質優(yōu)而外形美,具有石質堅澀、溫潤瑩潔、紋理縝密、發(fā)墨如油、不吸水、不耗墨、不損筆等特點。 歙石的地質年代后屬震旦紀,距今十億年,是一種泥質粘板巖,廣東端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距今四億年,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guī)r。歙石的平均硬度,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點五度。由于歙石堅潤,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瑩”的優(yōu)點,為端石所不及。歷史上,贊美歙硯的詩文甚多。如北宋書法四大家蘇武、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都對歙硯作過極高的評價。蘇軾有首詩云:“羅細無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同見詩人對歙硯迷戀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學士的書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硯后喜吟道:“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硯比擬為價值連城的和氏壁,這足以說明一方精品聯(lián)現(xiàn)是何其珍貴而難得的了。 元明兩代的三百多年間,歙石一直沒正式開采過,清代乾隆丁酉年,即公元一七七七年,是歙最后一歡采掘;制硯業(yè)幾度停頓表滯,因此,歙硯傳世者遠比端視少,歙硯之精者尤為罕見,致使近百年來的藏硯家,都有“歙硯難求”之感嘆。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激硯的生產,使停產一百八十余年的文房珍品——歙硯,終于大放異彩。 歙硯不僅以其石質堅潤、宜墨適用的藝術價值享譽古今文壇,而且以它造型優(yōu)美、雕琢精細的傳統(tǒng)工藝特色蜚聲中外。歙石右天然生成的各種色彩和星暈紋理,大致分為眉織、羅紋、金星、銀星、金星等諸種。歙硯的雕琢,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傳統(tǒng)從全國來說,硯雕分微、粵、蘇三大流派。而徽派素以精細見長,所雕瓜果、魚龍、殿閣、人物,無不神態(tài)入微。這是硯雕工人在實踐中與微派版刻工人、徽墨制模工人、磚雕工人長期相互切磋、取長補短的結果。

怎樣鑒別歙硯

歙硯的鑒別: 傳統(tǒng)說要經過觀其紋、撫其質、扣其聲、用其感來判斷.也有說歙硯要有“斑紋瑰麗、玉德金聲、堅勁發(fā)墨、經久不干、貯水不艷、歷寒不冰、澀不留筆、護毫佳秀、滑不據(jù)墨、磨墨無聲”等等. 要能準確地鑒別還需要多積累經驗,到處走走、看看.

方端硯和歙硯是什么

端硯,由來就是中國”文房四寶”中的極品。它的歷史悠久,石質優(yōu)良,雕刻精美。

中國古代四大名硯之一。

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就出現(xiàn)了依靠采硯石、生產端硯為生的勞動者。這里,滾滾東流的西江水,穿峽而過,直奔南海。夾岸叢山峻嶺,氣勢磅礴,重巖疊翠。端硯名坑中的水巖(老坑)、坑仔巖、麻子坑、朝天巖、古塔巖、宣德巖……就錯落的分布在這風景如畫的環(huán)境中。生產的端硯慢慢地成了肇慶獨有的工藝美術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并得到達官貴人和帝王將相的賞識。宋朝開始把端硯列為“貢品”,蜚聲中外。

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石質特別幼嫩、純凈、細膩、滋潤、堅實、嚴密,制成的端硯具有呵氣可研墨、發(fā)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的特色外。還與其開采、制作的艱辛有關。一方端硯的聞世,要經過從探測、開鑿、運輸、選料、整璞、設計、雕刻、打磨、洗滌、配裝等十多種艱辛而精細的工序。采硯石無法用機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為主。歷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脈走向,順其自然向深層采掘,從接縫處下鑿。采出來的硯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屬難得。坑道向下傾斜、曲折蜿蜒,工人進出要下蹲彎腰,有些地段僅能容一人裸體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賒。刈取紫云煩鏤削,千金一砍未為奢。”

加上歷代制硯藝人的精雕細作,使其造型式樣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實用型逐漸提高到明清時期的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藝美術的行列。現(xiàn)在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聞名遐邇。使來肇慶觀光的中外游客無不以擁有一方工藝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硯為榮。

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硯史上與端硯齊名的珍品。以硯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歙硯始于唐代。北唐積<<歙州硯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里,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自此以后,歙硯名聞天下。據(jù)史料記載,盛唐時歙硯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開成五年箕形歙硯,石質細潤,色澤清純,是早期歙硯的珍貴遺存。南唐時期,歙硯大受寵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寶重歙石,專門在歙州設置了硯務,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后主李煜對歙硯極為的推崇,把歙硯、澄心堂紙、李廷硅墨三者稱為天下之冠。宋代,歙硯又獲得很大發(fā)展,歙石開采規(guī)模擴大,歙硯精品不斷涌現(xiàn),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鏤之工,為諸硯之冠。1953年歙縣宋代窯藏出土17塊歙硯,石質與造型各異,制作巧妙,展現(xiàn)了歙石精美絕倫的面貌。據(jù)硯譜記載,宋時歙石名目有眉子紋7種,外山羅紋13種,水玄金文厥狀10種,各種紋色燦然爛漫,誠如宋代書法家蔡君漠所贊:“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詩中將歙硯與卞和玉相媲美,認為歙石價值連城。元代以后,歙石開采時斷時續(xù),但成硯依然大量涌現(xiàn),成為明清宮廷和士紳之家賞鑒流連的珍品。歙石石質優(yōu)良,瑩潤細密,素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嫩而堅,潤而不滑,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于發(fā)墨,兼以紋理燦爛,色擬碧天,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如新。歙石紋色有羅紋、眉子、金星和銀星幾大類。尤以羅紋、眉子之奇特者為上品。羅紋中的犀角紋、鰍背紋、細羅紋、暗羅紋,都是瑩潤發(fā)墨,呵之水出的精品,歷來為賞鑒家所寶重。此外,歙硯在雕刻、養(yǎng)護、硯史著錄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點。現(xiàn)代的歙硯生產,無論開采礦坑,還是制硯工序、雕刻技術,都有很大恢復與發(fā)展,歷史上絕跡的一些花紋品種,被重新發(fā)掘出來,同時增加了若干新品種,為聞名遐耳的歙硯制作又添新的風采。

歙硯和端硯有什么區(qū)別?

歙硯,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硯之中,羅紋硯最易發(fā)墨,最宜筆鋒。

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尤以端硯最為稱著。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贊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硯的歷史悠久,石質優(yōu)良,雕刻精美。 有與端硯齊名的歙硯。 端硯石出產在肇慶市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巖北面(西起小湘峽,東到鼎湖山)的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三地之硯石為最佳。

歙硯石包青瑩,紋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歙石的地質年代后屬震旦紀,距今十億年,是一種泥質粘板巖,廣東端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距今四億年,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guī)r。歙石的平均硬度,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點五度。由于歙石堅潤,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瑩”的優(yōu)點,為端石所不及。

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石質特別幼嫩、純凈、細膩、滋潤、堅實、嚴密,制成的端硯具有呵氣可研墨、發(fā)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的特色外。還與其開采、制作的艱辛有關。一方端硯的聞世,要經過從探測、開鑿、運輸、選料、整璞、設計、雕刻、打磨、洗滌、配裝等十多種艱辛而精細的工序。采硯石無法用機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為主。歷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脈走向,順其自然向深層采掘,從接縫處下鑿。采出來的硯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屬難得。坑道向下傾斜、曲折蜿蜒,工人進出要下蹲彎腰,有些地段僅能容一人裸體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賒。刈取紫云煩鏤削,千金一砍未為奢。”

工藝特點:

歙石石質優(yōu)良,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嫩而堅,硯材紋理細密,兼具堅、潤之質,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于發(fā)墨,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如新。被譽為“石冠群山”、“硯國名珠”。

歙硯的雕琢,有濃厚的地方風格。一般以浮雕淺刻為主,不采用立體的鏤空雕,但由于受到磚雕的影響,之間也會出現(xiàn)深刀雕刻。歙硯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閣、人物等,手法比較細膩,層次分明,而硯池的開挖也能做到相互呼應,因而顯得十分協(xié)調。

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于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fā)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好的端硯,無論是酷暑,或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氣研墨”之說。

端硯的制作過程較為復雜,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維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端硯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與淺刀(低浮雕)雕刻,還有細刻、線刻,適當?shù)耐ǖ瘢ㄧU空)。

筆墨紙硯的總稱是什么

筆墨紙硯:1、合稱:文房四寶2、代表:湖筆、徽墨、宣紙、歙硯3、產地:吳興、徽州、宣州、歙州

端硯,歙硯,澄硯,洮硯是什么意思

中國四大名硯

從唐代起,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被并稱為“四大名硯”

端硯: 出產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廣東肇慶),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于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fā)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端硯若佳,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氣研墨”之說。

歙硯:產于安徽黃山山脈與天目山、白際山之間的歙州,歙硯石色如碧玉,又具有不吸水、不拒墨、不損毫、貯水不涸、易洗滌等特點

澄硯: 即澄泥硯,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因此澄泥硯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而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fā)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的特點。

洮硯: 即洮河硯,洮硯石產于中國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鄉(xiāng)洮河之濱,是水成巖的一種,又名輝綠巖。洮河硯具有細密晶瑩、清麗動人、石紋如絲,似浪滾云涌等特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你懂的视频在线播放| 中国明星16xxxxhd|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xxxxx高清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向美奈子| 中国日韩欧美中文日韩欧美色| 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伊人av|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韩国三级在线视频|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1024毛片基地| 97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 日本肉体xxxx裸交| 同性女女黄h片在线播放|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播放| 美女航空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免费看| 亚洲国产午夜电影在线入口| 阿v视频在线观看| 妞干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青娱乐在线播放| 欧美寡妇XXXX黑人猛交| 好男人好资源在线影视官网| 亚洲欧美国产中文|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女人高潮被爽到呻吟在线观看 | 欧美videos另类极品| 国产丝袜第一页|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婷婷|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www电影| 印度精品性hd高清| 2020天天干| 欧美亚洲另类色国产综合| 国产zzjjzzjj视频全免费|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日本永久免费a∨在线视频|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