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硯和端硯有什么區(qū)別?
歙硯,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硯之中,羅紋硯最易發(fā)墨,最宜筆鋒。
在中國所產(chǎn)的四大名硯中,尤以端硯最為稱著。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贊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硯的歷史悠久,石質優(yōu)良,雕刻精美。 有與端硯齊名的歙硯。 端硯石出產(chǎn)在肇慶市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巖北面(西起小湘峽,東到鼎湖山)的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三地之硯石為最佳。
歙硯石包青瑩,紋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歙石的地質年代后屬震旦紀,距今十億年,是一種泥質粘板巖,廣東端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距今四億年,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guī)r。歙石的平均硬度,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點五度。由于歙石堅潤,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瑩”的優(yōu)點,為端石所不及。
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石質特別幼嫩、純凈、細膩、滋潤、堅實、嚴密,制成的端硯具有呵氣可研墨、發(fā)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的特色外。還與其開采、制作的艱辛有關。一方端硯的聞世,要經(jīng)過從探測、開鑿、運輸、選料、整璞、設計、雕刻、打磨、洗滌、配裝等十多種艱辛而精細的工序。采硯石無法用機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為主。歷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脈走向,順其自然向深層采掘,從接縫處下鑿。采出來的硯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屬難得。坑道向下傾斜、曲折蜿蜒,工人進出要下蹲彎腰,有些地段僅能容一人裸體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賒。刈取紫云煩鏤削,千金一砍未為奢。”
工藝特點:
歙石石質優(yōu)良,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嫩而堅,硯材紋理細密,兼具堅、潤之質,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于發(fā)墨,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如新。被譽為“石冠群山”、“硯國名珠”。
歙硯的雕琢,有濃厚的地方風格。一般以浮雕淺刻為主,不采用立體的鏤空雕,但由于受到磚雕的影響,之間也會出現(xiàn)深刀雕刻。歙硯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閣、人物等,手法比較細膩,層次分明,而硯池的開挖也能做到相互呼應,因而顯得十分協(xié)調(diào)。
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于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fā)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jīng)久不變,好的端硯,無論是酷暑,或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氣研墨”之說。
端硯的制作過程較為復雜,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維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端硯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與淺刀(低浮雕)雕刻,還有細刻、線刻,適當?shù)耐ǖ瘢ㄧU空)。
如何區(qū)分實物歙硯與端硯?
歙硯為四大名硯之一,南唐后主李煜曾有贊語,稱他所用的“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歙硯中的龍尾硯”三者為天下之冠。歙硯始于唐代元年,主要產(chǎn)地分布在安徽黃山市和江西婺源縣等地。古代統(tǒng)稱歙州,宋代的大收藏家蘇東坡,米芾都酷愛歙硯。自宋代后,歙石基本停止開掘約五百年,故歙硯精品傳世者極為少見。自清代好雅的乾隆皇帝下令不惜代價求購古舊硯石,收到的端硯較多,歙硯精品數(shù)量都很少。 唐以前甚至到漢代的硯石,盡管其歷史價值很高,甚至有的硯石也很名貴,但因工藝觀賞價值相對較弱,其市場價格并不高。明清兩朝之后,硯臺工藝精品尤多,紋飾美觀,特別得到藏家的喜愛。尤其是“清三代”,即康熙、雍正、乾隆年代的藏品,硯式上承歷代,百花齊放,風格多樣。取材之廣泛為歷代所不能及,更是藏家夢寐以求的寶物。但就硯臺市場的整體表現(xiàn)而言,尤以文人硯與宮廷硯領銜古硯市場。如何區(qū)分實物歙硯與端硯?
文房四寶的洮、端、歙硯下發(fā)墨對比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鑒硯臺下墨發(fā)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
硯臺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fā)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臺上”的速度。發(fā)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fā)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fā)艷,隨筆旋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fā)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fā)墨粗,發(fā)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fā)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以下為洮、端、歙硯石的對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發(fā)墨 端硯 2.9 弱于洮、歙 強于洮、歙 洮硯 3.1 強于端,弱于歙 強于歙,弱于端 歙硯 4 強于端、洮 弱于端、洮 注:墨條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鎢鋼刀:約7白鋼刀:約6碳鋼刀:約5)
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fā)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fā)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diào)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fā)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于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fā)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于端歙之間,下墨優(yōu)于端硯而發(fā)墨優(yōu)于歙硯,所以從下發(fā)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diào)節(jié)到恰到好處。
洮河硯與端硯,澄泥硯,歙硯有什么不
這就是四大名硯.除了澄泥硯是用泥燒制的,其他都是石質.產(chǎn)地不同,材質不同,所以特點也不同.
端硯、歙硯、澄硯、洮硯是什么意思?
端硯、歙硯、澄硯、洮硯——中國四大名硯。
就是古人寫字用的硯。
名列名硯前茅的端硯,產(chǎn)于廣東肇慶,其硯石石料屬泥盆系泥質硅質云母板巖。礦物成分為泥質、絹云母、石英和微粒磁鐵礦,礦物粒度小于0.01毫米,成份均勻,質地細膩而易于發(fā)墨。巖石中絹云母使硯石細密柔潤,溜而不損毫。泥質與硅質并存,使硯石柔中有剛。板巖的致密性,又使硯石貯墨不涸。端硯生產(chǎn)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聲譽海外。端硯硯石,尤以老坑石最為名貴,有端石一斤,價值千金之說。歙硯因產(chǎn)于安徽省歙縣而得名,其現(xiàn)石石料屬元古界震旦系上板溪群的灰黑色含石英粉砂枯板巖。礦物成份為絹云母、石英、微晶黃鐵礦、磁黃鐵礦、白鐵礦、褐鐵礦和泥質等,礦物顆粒細小,一般在0.005-0.01毫米之間。石質致密而細膩,因而用之不損毫,硯石中普遍含絹云母,使發(fā)墨耐用;而石英微粒的均勻分布.使歙硯具有“細中有鋒,柔中有剛”的特點。硯石中的黃鐵礦、白鐵礦微晶呈現(xiàn)點點金星和銀星,稱之為“金星硯”或“銀星硯”。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對歙硯評價很高:“硯之美,潤而發(fā)墨,其它皆余事也。然兩者相害,發(fā)墨者必費筆,不費筆者不退墨,二德難兼。唯歙硯不留筆,滑不振墨,二者德相兼。”在蘇東坡眼里,歙硯是天下之寶,硯苑之冠。
洮硯產(chǎn)于甘肅洮河,是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王昭于征戰(zhàn)中在洮河邊發(fā)現(xiàn)時。硯石石料為下石炭統(tǒng)水云母泥質板巖,是泥質巖經(jīng)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其礦物成分為泥質、水云母、石英、綠泥石等,礦物粒度小于0.01毫米,質地致密,細膩溫潤。貯墨其中,經(jīng)夜不滲不干,發(fā)墨如油,滑不拒墨、澀不滯筆,不損毫。洮硯一經(jīng)面世,文人墨客爭相求購,名噪一時。黃庭堅說:“洮州綠不含風漪,能淬鋒利如錐。”蘇東坡詠曰,“縹緲神仙棲到仙,幻出一掬生云煙。”米蒂描述說,“綠色如朝衣,深者更可愛,”張文潛贊曰,“明窗試墨吐秀潤,端州歙州無比色。”大師們從不同側面深刻地描述洮硯的物理特性和書法功能。
四大名硯之一的澄硯,產(chǎn)于何處?眾說紛紜:有說產(chǎn)山西絳州的,也有說產(chǎn)河南靈寶的,還有說產(chǎn)江蘇蘇州的。蘇州澄硯石料為深灰色至黑發(fā)綠色的泥質板巖及含粉砂泥質板巖,巖層形成時代為上古生代二疊紀,由泥質巖石經(jīng)變質作用形成。主要礦物為絹云母,其次為泥質,鐵質及少量石英粉砂,可見結核和腕足類化石。巖石硬度中等,不易跌碎,大塊板巖可達100
X
100厘米以上,硯石單層厚達幾十厘米。蘇州硯石以質地細膩,易于精雕細刻著稱。制作出的石硯貯墨不涸,發(fā)墨而不損毫穎,受到國內(nèi)外用戶青睞。
石硯在我國歷文悠久,從唐代至今,已有幾千年。歷代名硯中,絕大多數(shù)石硯的巖性為板巖、泥質板巖和含粉砂泥質板巖。除四大名硯外,還有寧夏銀川賀蘭硯為粉砂質泥質板巖,江西玉山羅紋硯為含石英粉砂粘板巖,河南濟源盤古硯為紫灰色鈣質泥板巖,浙江紹興硯為凝灰質泥板巖等。以泥灰?guī)r和灰?guī)r為原料者,如吉林通化松花硯和山東益都紅絲硯為微晶灰?guī)r。有些灰?guī)r中還含有動物化石,更是錦上添花,乃石硯中上品,如湖南菊花石硯和三葉蟲硯。可見,石硯的優(yōu)劣取決于巖石的質地,四大名硯突出的書法功能得益于硯之巖石質量之優(yōu)。(作者:姚建平)
端硯,歙硯,澄硯,洮硯是什么意思
中國四大名硯
從唐代起,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被并稱為“四大名硯”
端硯: 出產(chǎn)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廣東肇慶),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于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fā)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jīng)久不變,端硯若佳,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氣研墨”之說。
歙硯:產(chǎn)于安徽黃山山脈與天目山、白際山之間的歙州,歙硯石色如碧玉,又具有不吸水、不拒墨、不損毫、貯水不涸、易洗滌等特點
澄硯: 即澄泥硯,使用經(jīng)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因此澄泥硯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而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fā)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的特點。
洮硯: 即洮河硯,洮硯石產(chǎn)于中國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鄉(xiāng)洮河之濱,是水成巖的一種,又名輝綠巖。洮河硯具有細密晶瑩、清麗動人、石紋如絲,似浪滾云涌等特點
方端硯和歙硯是什么
端硯,由來就是中國”文房四寶”中的極品。它的歷史悠久,石質優(yōu)良,雕刻精美。
中國古代四大名硯之一。
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就出現(xiàn)了依靠采硯石、生產(chǎn)端硯為生的勞動者。這里,滾滾東流的西江水,穿峽而過,直奔南海。夾岸叢山峻嶺,氣勢磅礴,重巖疊翠。端硯名坑中的水巖(老坑)、坑仔巖、麻子坑、朝天巖、古塔巖、宣德巖……就錯落的分布在這風景如畫的環(huán)境中。生產(chǎn)的端硯慢慢地成了肇慶獨有的工藝美術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并得到達官貴人和帝王將相的賞識。宋朝開始把端硯列為“貢品”,蜚聲中外。
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石質特別幼嫩、純凈、細膩、滋潤、堅實、嚴密,制成的端硯具有呵氣可研墨、發(fā)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的特色外。還與其開采、制作的艱辛有關。一方端硯的聞世,要經(jīng)過從探測、開鑿、運輸、選料、整璞、設計、雕刻、打磨、洗滌、配裝等十多種艱辛而精細的工序。采硯石無法用機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為主。歷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脈走向,順其自然向深層采掘,從接縫處下鑿。采出來的硯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屬難得。坑道向下傾斜、曲折蜿蜒,工人進出要下蹲彎腰,有些地段僅能容一人裸體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賒。刈取紫云煩鏤削,千金一砍未為奢。”
加上歷代制硯藝人的精雕細作,使其造型式樣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實用型逐漸提高到明清時期的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藝美術的行列。現(xiàn)在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聞名遐邇。使來肇慶觀光的中外游客無不以擁有一方工藝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硯為榮。
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硯史上與端硯齊名的珍品。以硯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歙硯始于唐代。北唐積<<歙州硯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里,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自此以后,歙硯名聞天下。據(jù)史料記載,盛唐時歙硯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開成五年箕形歙硯,石質細潤,色澤清純,是早期歙硯的珍貴遺存。南唐時期,歙硯大受寵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寶重歙石,專門在歙州設置了硯務,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后主李煜對歙硯極為的推崇,把歙硯、澄心堂紙、李廷硅墨三者稱為天下之冠。宋代,歙硯又獲得很大發(fā)展,歙石開采規(guī)模擴大,歙硯精品不斷涌現(xiàn),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鏤之工,為諸硯之冠。1953年歙縣宋代窯藏出土17塊歙硯,石質與造型各異,制作巧妙,展現(xiàn)了歙石精美絕倫的面貌。據(jù)硯譜記載,宋時歙石名目有眉子紋7種,外山羅紋13種,水玄金文厥狀10種,各種紋色燦然爛漫,誠如宋代書法家蔡君漠所贊:“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詩中將歙硯與卞和玉相媲美,認為歙石價值連城。元代以后,歙石開采時斷時續(xù),但成硯依然大量涌現(xiàn),成為明清宮廷和士紳之家賞鑒流連的珍品。歙石石質優(yōu)良,瑩潤細密,素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嫩而堅,潤而不滑,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于發(fā)墨,兼以紋理燦爛,色擬碧天,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如新。歙石紋色有羅紋、眉子、金星和銀星幾大類。尤以羅紋、眉子之奇特者為上品。羅紋中的犀角紋、鰍背紋、細羅紋、暗羅紋,都是瑩潤發(fā)墨,呵之水出的精品,歷來為賞鑒家所寶重。此外,歙硯在雕刻、養(yǎng)護、硯史著錄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點。現(xiàn)代的歙硯生產(chǎn),無論開采礦坑,還是制硯工序、雕刻技術,都有很大恢復與發(fā)展,歷史上絕跡的一些花紋品種,被重新發(fā)掘出來,同時增加了若干新品種,為聞名遐耳的歙硯制作又添新的風采。
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這四大名硯在材質上主要區(qū)別在那里?
中國四大名硯即端硯、歙硯、洮硯和澄泥硯,為我國傳統(tǒng)的四大優(yōu)質名硯。
硯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臺不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臺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從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被并稱為“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和歙硯為佳。
我國的許多地方都產(chǎn)石硯,山東的紫金石硯和龜石硯,大汶口一帶的燕子石硯,即墨的田橫石硯和溫石硯,蓬萊的砣磯石硯,臨沂的薛南山石硯和徐公石硯,曲阜的尼山石硯,河南濟源的天壇(盤古)硯,安徽宿縣的樂石硯,江西修水的赭硯,吉林松花江下游的松花石硯,四川合川的嘉嶺峽石硯,甘肅嘉峪關的嘉峪石硯,寧夏,青海的賀蘭石硯,浙江江山的西硯,湖南湘西的水沖硯等等。但自唐代起,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和紅絲硯便特具聲名。澄泥硯屬陶,其余四硯皆為石硯。
端硯
端硯產(chǎn)于廣東肇慶東郊的端溪,世稱端硯為“群硯之首”。其材料取于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fā)墨的特點。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以致升到我國石硯之首,長盛不衰。
歙硯
歙硯又稱“龍尾硯”、“婺源硯”,硯石產(chǎn)于江西婺源龍尾山,婺源古屬歙州,故名。其特點是色如碧云,聲如金石,濕潤如玉,墨巒浮艷。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洮硯
洮硯產(chǎn)于甘肅藏族自治州佑潭縣,古稱洮州,故名。亦稱洮河硯。其料取于甘肅卓尼(唐屬洮州)一帶洮河深水處。特點是石質碧綠,整潔如玉,條紋似云彩,貯墨不變質,十多天不干涸。因其石質細膩,紋理如絲,氣色秀潤,發(fā)墨細快,保溫利筆,北方最為貴重,宋時已經(jīng)稀少,解放后又恢復了生產(chǎn)。
澄泥硯
澄泥硯最早產(chǎn)于山西絳州,它不是石塊硯,是用沙泥燒煉制成的硯,質地類瓦,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制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進窯內(nèi)燒,最后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制作始于晉唐時期,興盛于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fā)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chǎn)地,在現(xiàn)代,澄泥硯的產(chǎn)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除石硯以外,我國還生產(chǎn)過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硯。漢代有瓦硯,陶硯,玉硯,鐵硯和漆硯,晉代有木硯,瓷硯,和銅硯,唐代有泥硯,宋代有水晶硯,石泥硯,磚硯和天然硯,明代有化石硯,清代有紙硯,而今有橡皮硯。
我國的墨硯出了使用價值以外還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漢代的硯,其側就刻有鳥獸圖案。隨時間的推移,雕刻工藝越來越精湛常是一個墨硯,就是一個絕妙的工藝品。以致有些硯臺,專為觀賞而做。 從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被并稱為“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和歙硯為佳。從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被并稱為“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和歙硯為佳。
為什么說端硯和歙硯最名貴
因為中國四大名硯中只有端硯和歙硯是天然行成的.
端硯的歷史及含義
端硯自唐朝初年開始生產(chǎn)。不過,當年的端硯純粹是文人墨客書寫的實用工具,石面上無任何圖案花紋裝飾,顯得粗陋、簡樸,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云:”內(nèi)邱瓷甌,端州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后來到了唐朝中葉,一天一老硯工路經(jīng)端溪時,看見有兩只仙鶴飛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竇,張網(wǎng)撈捕,但撈起的卻是一塊石頭!不過,這塊石頭十分奇異,上有裂縫,不時發(fā)出鶴鳴聲響,老硯工順著裂縫把奇石撬開,奇石竟一分為二,化作兩只硯臺,硯邊各有一只仙鶴佇立在蒼松之上。消息傳開,硯工們紛紛仿制,或各展其藝,在硯臺上雕以各種圖案花紋。這大概就是端硯從實用品變?yōu)閷嵱霉に嚻分肌?/p>
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就出現(xiàn)了依靠采硯石、生產(chǎn)端硯為生的勞動者。這里,滾滾東流的西江水,穿峽而過,直奔南海。夾岸叢山峻嶺,氣勢磅礴,重巖疊翠。端硯名坑中的水巖(老坑)、坑仔巖、麻子坑、朝天巖、古塔巖、宣德巖就錯落的分布在這風景如畫的環(huán)境中。生產(chǎn)的端硯慢慢地成了肇慶獨有的工藝美術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并得到達官貴人和帝王將相的賞識。宋朝開始把端硯列為“貢品”,蜚聲中外。
文房四寶,硯為其一。在中國所產(chǎn)的四大名硯中,尤以端硯最為稱著。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贊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硯的歷史悠久,石質優(yōu)良,雕刻精美。 有與端硯齊名的歙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