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唐代服裝的論文
由于通西域,外族服飾文化對唐宮產生的影響,還反映在思想觀念上的變化。西安出土的石刻上記載著婦女胡裝的模樣,就是極好的見證。唐代從西域傳來的胡歌舞;從中亞傳來的胡騰舞;表演時急轉如風的胡旋舞,舞者所穿的衣服就可以稱作胡服。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統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繡、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出來。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慢束羅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于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于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服裝是社會政治氣候的睛雨表。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松,人們安居樂業。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鐘、草堂煙霧、灞柳風雪、驪山晚照、華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還縈繞著裊裊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外國的友好使者云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由于唐朝采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并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千字歷史小論文 關于《唐裝之我見》或者關于過去未來文化傳統的論文,急求,謝謝了
1.唐朝人的裝束。 宋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八:“ 翟耆年 ,字伯壽 ……巾服一如唐人,自名唐裝?!?/p>
2.指中式服裝。 茅盾 《歸途雜拾·九龍道上》:“一個個都是青布或藍布的‘唐裝’。”泛指一切中式民族特色的服裝。
3.同義指代漢服.漢民族服飾.
唐裝原意指代唐代的漢服,一種是傳統的襦,裙裝,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與現代的唐裝概念明顯不同。
唐朝的服裝
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
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系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系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著,后來這種松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后來發展成了明代的背子。
隨著發展,唐代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
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衫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
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后者就發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的和服裙子。
方片裙的樣式顯得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來并不能顯出美麗來。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
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
二就是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后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松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后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于禮服,她們里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松自然。真正的唐裝
是中晚唐女裝向古代禮儀服飾的過渡的進一步證明,這種款式為禮服一層疊一層,層數繁多,厚重拖擺,穿起來很麻煩。首先穿上很多層廣袖上衣,層層壓疊著,然后在圍上偉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雖然繁瑣,卻給人穩重的感覺,賦有層次感。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宮廷和服“十二單”就是從此款禮服演變過來的。日本人稱之為“唐衣”即從唐朝傳來的服飾,樣式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只不過在風格上增添了幾許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唐裝”通常有兩種解釋,最自然合理的解釋是“唐朝的服裝”;另外一種比較牽強的解釋是“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后一種說法的由來,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西方國家稱“中華街”為“china town”英文發音很像“唐”于是譯為“唐人街”,于是就把這些華人街的“唐人”所著的中式服裝叫做“唐裝”。
根據APEC會議各國元首所穿“唐裝”的主要設計者余鶯女士的意見,“唐裝”應當是中式服裝的通稱,因此當初設計好服裝后,設計組一起討論給這套服裝起名的時候,決定把這種服裝命名為“唐裝”的過程便是深受這種“出口轉內銷”的對“唐裝”的解釋的影響。
現在大陸流行的“唐裝”,即是這種清末的中式著裝風格的服裝,也即是“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這種服裝事實上是滿清馬褂的延續與改良,屬于滿服的范疇,與“唐朝的服裝”(漢服)在風格、款式上面并無絲毫相似之處。
遺憾的是,絕大多數的國人都把這種源于“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的滿裝馬褂誤認為是“唐朝的服裝”。
“唐裝”一詞本身的稱謂,源于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后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睹魇贰ね鈬媾D傳》言:“唐人者,諸番(外國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痹跂|南亞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自稱唐人,正由于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
把“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本來作為中國人傳統服裝在海外的慣稱、作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人的稱號也算順理成章,但讓人遺憾的是,風行的“唐裝”一詞嚴重偏離了它的本意,極易引起普通民眾包括歷史知識欠缺的知識分子階層的誤解:以為此“唐裝”即“唐朝的服裝”。在20世紀初,在當時“中西服裝并行不?!钡纳鐣蟊尘跋?,粵、港、澳一帶同胞以“唐裝”、“西裝”來區別中西打扮,自是不明了“唐裝”一詞的確切指代,而在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上,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并由之而掀起“祥和喜慶”的“唐裝”新潮,雖然是清代以降的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也不排除其為流行規律的必然或是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地位與風度的體現,但此舉在催生漢服運動的同時,卻也給后來真正的唐裝(漢服)的復興帶來了不可估量的阻礙。
這種“唐裝”是由清代的馬褂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顯然這種“唐裝”并不是唐代的服裝。
“幞頭紗帽”和“圓領袍衫”是才市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飾。
“幞頭”是一種包頭用的黑色布帛。唐代是“撰頭”盛行的時代,“幞頭”的樣式也富于變化,尤其是在唐武德初年至開元年間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幞頭”的形制經歷過幾次較大的變化。
唐代的男子服裝主要是圓領袍衫。傳統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場合,如祭祖天地、宗廟等時偶爾用之,其他則以“幞頭袍衫”為尚。袍服的用途非常廣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禮見宴會均可穿著,甚至將其用作朝服。
袍服的款式,各個時期不盡相同,早期的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對域外的民族來說,則不太適宜。因北地寒冷,不便采用大袖,而采取緊裹雙臂的窄袖。隨著南北風俗習慣的相互滲透,這種緊身、窄袖的袍服樣式,也被漢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
唐裝(滿族式)唐裝(漢族式)唐裝 – 評價唐裝
在中國經濟處于上升時期的當前,“唐裝”的興盛似乎可以看做中華文明復興的一種征兆。然而撇開它背后宏大的象征意義,“唐裝”本身其實是一個頗模糊的概念,關于這個名詞的內涵?時裝界有多種表述,如“華服”、“中裝”等。很多人對“唐裝”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華之大,唐代以降,豈無裝可穿? 其實,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至離人們更近的明代袍服(兩者其實是同一事物),并非不太可能重回流行?!伴L袍大袖”只是現代的人們對“古裝”的模糊認識(從夏商周時期一直到明末的傳統中國人的穿著主體款式是“交領右衽,隱扣系帶,褒襟廣袖,峨冠博帶”,其中,“褒襟廣袖,峨冠博帶”僅為禮服特征,而“交領右衽,隱扣系帶”的特征則為禮服、常服所共有),也就是說,真正的唐裝除了作為主體款式的禮服外,還有作為補充的“窄衣窄袖”的常服。
這些服裝自唐以來就有“漢服”或“漢裝”的正式稱謂(意為“漢民族的傳統服裝”或“漢族的民族服裝”),經歷將近四千年,一直自成體系,一脈相承,并深遠影響了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周邊國家,其中,日本的“和服”(漢服中的深衣款式),朝鮮(韓國)的“韓服”(漢服中的襦裙款式)便是漢服在這些國家的正常延續。真正的“唐裝”的“寬衣大袖”的禮服更適合于祭祀、成人禮等莊重場合,而其“窄衣窄袖”的常服則更適合于勞動耕作及日常場合。隨著自互聯網發起,以都市青年白領階層為骨干的“漢服復興”運動的興起,真正的唐裝(漢服)在現代人們的視野中也并非“遙不可及”,源于外國人眼中的“唐人”而定義的“唐裝”一詞,正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置疑。
唐朝服裝發展史論文
縱觀服裝的發展史,之所以有中外服裝那么大的區別和兩地不同的文化和穿著觀念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的。
從服裝的穿著看,中國人講究儀表的修飾,西方人崇尚顯露人體的美;中國人的服裝行為注重自我調節,所以比較保守,少變化,而西方人的服飾行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比較開放,多變革;中國人對服飾重裝飾之美,講究與環境和諧,西方人對服裝造型之美,講究與環境對比。
服裝的制作工藝上的不同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式服裝結構是整片式平面型的,重視二維空間效果,不強調服裝與人體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裝表現人體曲線,服裝平直寬松,采用平面裁剪法。西式服裝結構是分割式立體型的,強調三維空間效果,在結構上以立體裁剪為主,注重試縫、修訂和補正,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和體,突出人體曲線美。
其次是中式服裝的制作是靜態的,西式服裝制作是動態的。傳統的中式服裝的剪裁都是放在案板上進行的,衣片的衣縫均以直線為主,所以衣縫線條等均是用粉線團彈出來的,在衣片中間也不做任何收省或分割組合,衣片是整片的很少有附件或配件。即使有少量的衣袋等附件,也是采用蓋貼的形式帖縫上去的。衣片縫合時也只是兩塊衣片上下對疊后沿邊縫合即可,根本不需要有試樣或修正過程,所以是一種靜態式的制作過程。成衣后造型方正、整齊,穿在身上成為一種人體的偶像或禮儀習俗的象征。這種靜態制作服裝的形成,完全是和中式服裝平面型結構有關,也和我國的民族性格喜靜不喜動有關。
從唐朝胡服看唐朝社會的開放性
唐人對胡服這一時尚潮流的追逐不僅限于表面化地全盤接受,而是更喜歡廣收博采,以開放的胸襟將胡服中的某些因素消化吸收,將其融入中原本有的服裝文化之中。此外,由于女性天生的愛美喜新心理以及社會普遍的對女性美的追求與欣賞,因而相對于款式、花色等比較保守、傳統的男裝,女裝總是能最敏銳地踏準和反映社會流行節拍。唐代女性正是在對胡風泛濫這一時代潮流、趨勢予以精確把握的基礎上,或直接將胡服原樣拿來為我所用,或將胡漢兩種因素相融合,從而創造出具有新的時代氣象的女裝款式?;\統而言,唐代男子著胡服的“標準像”是頭戴幞頭或胡帽,身穿缺胯袍,腳蹬烏皮六合靴;女子著胡服的“標準像”則是頭戴胡帽或仍然梳髻,下身穿小口褲,腳蹬軟皮靴或錦靴,另外還流行穿全套男子胡服。以下通過對唐人服裝中的幾種典型因素進行論述來說明唐代服裝風尚中的外來文化影響。
幞頭和胡帽是唐代服裝受胡風影響的典型代表。幞頭產生于鮮卑族所建的北周時期,北周武帝改進了本族的帽子,將全幅的布帛裁出腳,用來包裹發髻,經過隋代的發展、定型,至唐五代時期更是十分盛行,成為男子常服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幞頭的佩戴方式和形式隨著它的逐漸流行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最初直接裹在發髻上,所以比較低平;隋末唐初,桐木或絲麻制作的“巾子”開始出現,并成為確定幞頭頂部造型的定型物,它的使用使幞頭形式有了很大變化,發髻上先罩以“巾子”,再裹上幞頭,“巾子”的形制不同,幞頭的樣式也相應變化。幞頭頂部盛唐時多為圓形,中唐時則多為直尖形式,幞頭腳也由最初的軟而下垂逐漸發展出以絲弦、金屬絲等為骨架的翹腳、直腳等硬腳。幞頭的花樣變化之多,甚至有“武家樣”、“武家諸王樣”、“英王樣”等諸多形制。由于樣式多變、使用方便,幞頭受到社會上下不同階層的歡迎。如唐代陶俑、壁畫中就經常可見著幞頭的人物形象,張萱《武后行從圖》中,武則天身旁隨侍女官即戴長腳幞頭、身著全套男裝。另在宋代仍然可見的一幅唐玄宗畫像中,玄宗以極為逍遙的姿態“坦腹仰臥吹玉笛”,但卻仍然保留著“裹頭”。在這種顯然是模擬魏晉士人放蕩不羈的精神狀態的情景中,腹雖可“坦”,“裹頭”卻不可丟,足見幞頭在唐人日常服飾中的重要性;而皇帝亦著幞頭又說明它在人們日常服飾中的流行程度。
除幞頭外,胡帽也是唐代流行的首服之一。所謂胡帽,并不具體指某一類帽子,而是泛指社會上流行的、由西北或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傳入的皮或氈帽。唐人對胡帽的接受有一個較為明顯的適應過程,而女子首服的流變在這一過程中更是惹人注目,因為它不僅反映了唐人對胡帽的逐漸接受,更反映了社會風氣的逐漸開放。如前所說,貞觀時,“漢著胡帽”雖然已十分普遍,但女子中卻流行障蔽全身的羃離,高宗以后,羃離逐漸被長度大大縮短的帷帽取代,帷帽檐邊下垂的紗羅只到頸部,不僅戴起來方便很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女子美麗的衣服可以毫無遮蔽地顯露出來,甚至還會把垂下的紗羅掠開,露出面部。這種太過“暴露”的裝扮終于招致輿論清議的反擊,朝廷甚至專門下令禁止,卻又屢禁不止。但是帷帽最終退出服飾時尚,卻是隨著胡風的盛行和開放程度的加深,胡帽取而代之的結果。史載,“則天之后,帷帽大行,羃離漸息……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胡帽的盛行使得玄宗朝甚至下令“婦人服飾……帽子皆大露面,不得有掩蔽”,由明令禁止露出面部到明令“大露面”,這不僅僅是胡帽的勝利,也不僅僅是胡風的勝利,更是開放的社會風尚對禮教束縛的勝利。唐代最為流行的胡帽式樣主要有渾脫帽和卷檐虛帽。渾脫帽是用動物皮或厚錦緞制成的氈帽,高頂,尖而圓。據說它的流行與初唐大貴族長孫無忌有關,他用烏羊毛做成渾脫氈帽,引起天下人的效仿,被稱為“趙公渾脫”。卷檐虛帽則可能來自當時流行的柘枝舞,是一種高頂、帽檐上卷,以錦緞或毛氈制成的帽子。柘枝舞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舞蹈,唐宋時期十分流行,舞者身著五色繡袍,頭戴胡帽,腰系銀帶,舞姿融剛健婀娜于一體。唐人詩中多有記載,如張祜《觀楊瑗柘枝》:“促疊蠻鼉引柘枝,卷檐虛帽帶交垂。”此種“卷檐虛帽”與劉言史《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織成蕃帽虛頂尖”的描述十分類似,由此也可知,“虛頂尖”應該是唐代胡帽較典型的特征之一。
女著男裝也是唐代受胡風影響而產生并流行的特殊的“著裝時尚”。史載:“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于帝前。帝與武后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太平公主所穿即為標準男裝,而高宗與武則天“何為此裝束”的發問則可能說明女著男裝在高宗時期雖已出現,卻并不普遍。不過這種風氣很快就流行起來,至玄宗年間尤為盛行。唐人筆記說:“天寶中,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內外一貫矣?!边@股風氣至中晚唐時仍然流行,如憲宗朝中進士的李廓在其《長安少年行》中即寫道“遨游攜艷妓,裝束似男兒”,由此也可以看出女著男裝之風并未因時間推移而有所衰減。女著男裝在傳世繪畫、墓室壁畫、出土陶俑中也時或可見,這些著男裝的女性形象,在英武之中透露出溫婉灑脫、從容大度的氣質,這也正是大唐氣象的顯現。
唐代是文化藝術高度繁榮的時期,從唐代服飾中也可看出唐人的自信和開放。胡服對唐代的服裝風尚雖產生很大影響,但唐人卻在這文化的碰撞中左右逢源,應付裕如。反觀當代的我們,在中外文明的交匯中卻日益失去自我,這不應引起我們的深思嗎?
唐裝之我見的論文怎么寫啊
據APEC會議各國元首所穿唐裝的主要設計者余鶯女士說,唐裝應當是中式服裝的通稱,當初他們設計好服裝后,大家一起討論給這套服裝起名,最后決定把這種服裝命名為”唐裝。這主要是因為國外都稱華人居住的地方為”唐人街”,那”唐人”穿的衣服自然就應該叫”唐裝”了。另外,國外的一些華人也有稱中式服裝為”唐裝”的說法,所以唐裝的取名也頗有國際化的味道。
在如今唐裝遍地都是的情況下,到底哪種服裝才能稱得上是唐裝呢?其實,唐裝是由清代的馬褂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
今天的唐裝并不是唐代的服裝。”幞頭紗帽”和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飾。”幞頭”是一種包頭用的黑色布帛。唐代是 “撰頭”盛行的時代,”幞頭”的樣式也富于變化,尤其是在唐武德初年至開元年間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幞頭”的形制經歷過幾次較大的變化。唐代的男子服裝主要是圓領袍衫。傳統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場合,如祭祖天地、宗廟等時偶爾用之,其他則以”幞頭袍衫”為尚。袍服的用途非常廣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禮見宴會均可穿著,甚至將其用作朝服。袍服的款式,各個時期不盡相同,早期的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對域外的民族來說,則不太適宜。因北地寒冷,不便采用大袖,而采取緊裹雙臂的窄袖。隨著南北風俗習慣的相互滲透,這種緊身、窄袖的袍服樣式,也被漢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
唐代女服變化萬千,婦女服裝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1、窄袖衫襦、長裙;
2、胡服;
3、女著男裝。
這三種不同特點的服裝,構成了 盛唐女裝的主流。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更是盛唐的一大特點。
現在的唐裝是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品。它既吸取了傳統服裝富有文化韻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時又吸取了西式服裝立體剪裁的優勢,使古老的唐裝重新登上了時尚舞臺。
現在穿著的唐裝已經進行了很多改良。比如現在的中式服裝很少用連袖,因為連袖就等于服裝沒有肩部,也不能用墊后,那樣肩部就不夠美觀:傳統中式服裝是不收腰的,女士穿著缺乏曲線美,現在的中式服裝都改成收腰的了:過去的裙子下擺非常窄,走路只能邁碎步,現在把裙擺做大了,便于活動;還有像旗袍,傳統的開襟特別高,現代人盡管比過去開放得多,但穿起來還是有點別扭,所以開襟就低多了。
如今,唐裝的面料已不再局限于織錦緞面料,真皮唐裝已面市并開始在白領階層慢慢流行開來。真皮與唐裝的結合不僅保留了唐裝原有的雍容華貴、富態休閑的韻味,同時皮質面料和制作工藝使唐裝顯得挺括。中式的唐裝被賦予了一些西式特征,使唐裝得以走出禮儀服裝、節日服裝的小空間,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都能穿,拓寬了唐裝的穿著場合。一些事業有成,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的港澳臺人士、歸國人士,以及外籍人士是這類唐裝的主要消費者。
唐朝普通平民女子服飾和妃平女子服飾的異同
一個是布料的不同主要是絲和麻,而且官家的衣服都很薄的. 二是衣服的式樣不同,普通老百姓應該穿的比較簡潔適于干農活什么的,官家當然是要美了
試述唐代服裝的性感設計
唐代女裝的特點,一句話概述:慢束羅裙半露胸.這樣的裝束一般限于身份較高的女性,性感的著裝用于取悅統治階層.底層的女性服裝也談不上性感
唐朝和清朝的服裝文化
唐朝貴族很流行穿紗,據說有一個官員穿了五層這樣的衣服,大家還能看到他胸口的一顆紅痣.貴族流行大紅大紫的顏色而平民相對淡雅.唐朝女子出門要戴面紗,后來流行戴一個帽子上面垂下黑紗. 清朝自然是穿旗裝,貴族女子戴旗頭,穿旗袍,腳著花盆底鞋.平民服裝要簡單一些,顏色相對素凈.男子戴小瓜帽,穿旗裝外套馬甲,腰上佩玉
簡單歸納唐朝婦女服飾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
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一般的唐代婦女比較正式的女裝一般由衫、裙、帔(披肩)三部分組成。女子穿衣的時候,習慣將衫的下擺束在裙腰里面,顯得裙子很長,自胸部以下直到地面。再配上一條隨風飄盈的披肩,顯得身材修長,嫵媚動人,別有一番風味。
但在日常的生活中,唐人們卻非常青睞具有緊身、圓領、開衩等特點的胡服。胡服短小利索,利于騎射。到唐代,戰爭雖然少了,但諸多的胡人大批遷到中原,胡服比先前更加流行。
文宗之后,比較肥大的女裝樣式開始興起。人們開始舍得在衣袖和裙裾上使用大量的好面料,它們的長、寬都比初唐時多了1倍左右。貴族婦女身穿錦繡長裙,裙子用錦帶系于胸部,寬大的下擺托在地上,上身不穿厚厚的內衣,而代之以一件薄薄的透明紗衣。脖子、胸、手臂大部分都露在外面,風流百態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形制更加開放思想比較開放,紡織等手工業技術的發展
唐朝服裝文化
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
慢束羅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于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于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