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具包括那些器具
工夫茶具包括“四件寶”:孟臣沖罐、若琛甌、玉書?、紅泥烘爐。正宗的孟臣沖罐乃用宜興紫砂陶制成的小茶壺。臺灣著名史志學家連橫撰寫的《茗談》中說:“臺人品茶,壺必孟臣?!泵铣际敲鞔K宜興紫砂壺名匠,姓惠,以制作小壺為專長。這種小壺用于泡茶時,色香味皆蘊,壺經久耐用,即使以沸水注入空壺也有茶味,盛夏隔夜茶不易餿。茶壺耐熱性強,寒冬沸水注入,無爆裂之虞。另外,傳熱性慢,用時不燙手,使用越久越有光澤,顯得古色古香。
在閩南、粵東和臺灣,人們常言:“金玉有價,孟臣無價。”一把古老的孟臣沖罐丟失或損壞,都會令茶癮君子十分痛心。相傳從前有位老茶人,每晚都要用“孟臣”泡飲工夫茶喝方能入睡。有一夜,他飲完茶吹燈就寢,不慎碰了一下茶幾上的壺蓋,黑暗中只聽“啪”的一聲,他料想壺蓋摔破無疑,好不懊惱,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他想,既然壺蓋破碎,留下那無頭壺更勾人傷心,于是索性起來,摸到壺身朝窗外扔去。翌日,老茶人無精打采穿鞋時,意外發現壺蓋躺在鞋里完好無損,他后悔莫及,喃喃自語:“壺身都扔了,留蓋作何用?”遂將壺蓋摔碎。從此,他憂思成疾,不久謝世西歸。這雖是傳說,卻可見茶人對孟臣沖罐的珍惜。孟臣沖罐滯積的“茶銹”,常常是茶癮君子炫耀“茶齡”長的實物見證。舊時大戶人家嫁女,有的還將上品“孟臣”作為高檔的陪嫁品。時下,仿古而制的“孟臣”充斥市場,但茶人慕其名,依然對它情有獨鐘。
與“孟臣”合稱茶具雙璧的是若琛甌。這是一種薄瓷小杯,薄如紙,白似雪,小巧玲瓏,酷似半個乒乓球和微型飯碗,3只小杯疊起來可含于口內而不露。古代正宗的若琛茶甌產于江西景德鎮,杯底有“若琛珍藏”字樣,時下因罕見,取而代之是個別名瓷廠制的。這種茶甌外圍習慣彩繪山水花卉,有的還書寫“清心明月”、“可以清心也”的回文,每杯僅能容七八毫升茶湯,因為工夫茶多為閑情逸致時品飲,而非純為解渴。平時,茶盤上只擺3個小杯,呈“品”字形,當地諺語“茶三酒四”大概就是由此得來的吧。
泡飲工夫茶對水乃至水壺的選擇相當嚴格,因金屬壺燒的水大多有雜味,而粵東燒制的薄瓷水壺“玉書?”,不但無此弊且保溫性好,冬日里離爐許久水溫仍不低,久用也不易結水垢。水壺的容量只可泡完一壺茶,即從燙杯至泡好一次的茶,水就差不多了。水將開時,小蓋被蒸氣掀動“撲撲”直響,似乎在說:“可以泡茶了!”原來,泡工夫茶水不宜過熱,以起“蟹眼”(初沸)為適,而玉書?正便于掌握水溫。因何稱之“玉書”?相傳,古時有位藝匠設計出此壺后,一時想不出叫什么名稱好,便邀來三五茶友文朋命名。茶友見燒出的水清潔如玉,宛若玉液輸出,就取名“玉輸”。后人認為“輸”字不祥,便用“書”字代“輸”。
工夫茶具“四件寶”的最后一件紅泥烘爐,乃選取粵東優質高嶺土燒制,高尺余,置炭的爐心深且小,能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門有蓋,茶人喜用橄欖核為燃料,火熱無雜味。這種爐子通風性能好,水溢入爐火猶燃,爐不裂。有的爐門配有茶聯,如“煮沸三江水;同飲五岳茶”、“茶爐湯沸邀清客;茗碗香生遣睡魔”……顯得古樸雅致。工夫茶人愛茶更愛茶具,有的游山玩水或出外公干,竟要攜帶“四件寶”,可謂形影不離,其癡情程度由此可見一斑。海峽兩岸品工夫茶的風尚經久不衰,從客觀上促進了我國陶瓷業的發展。那些古樸雅致、精湛絕倫的工夫茶具“四件寶”,也成了陶瓷發展史最好最完美的實物見證。
功夫茶各種用具的名字?
1、茶針,用于茶餅的分解。說白了,茶餅用手掰,不衛生。用茶針戳開分解茶,茶餅的分解除了茶針,還需用到茶刀,茶盤。
2、茶匙,這個形狀各異,但大都像個小湯匙。也是用于分茶的工具。
3、茶鏟,用于鏟茶。適應于大袋裝的茶葉分茶。
4、茶夾,用于夾茶杯。方便不燙,又衛生。
5、茶剪,用于剪茶包。
6、茶筒,用于裝以上五種茶道用品。
7、茶碗,有三個部分組成。分為茶蓋、茶碗、茶托。茶蓋和茶托自是不用說明使用方法,茶托用來放茶蓋的。現在很多人家都是直接舍棄茶托,那是因為有茶盤的原因。但是呢,功夫茶道要求我們做到茶桌上滴水不漏,所以,是不會有茶盤的。因此,從前,茶蓋是需要茶托才能放下的。
8、茶盂,不要的茶湯和少量的茶渣就放于茶盂。茶盂為了美觀,配著有洞的蓋子。
9、茶碟,茶碟的用處,除了美觀,更為重要的是有利于我們茶主端茶給客人,一來防燙,二來手沒有接觸茶杯更顯衛生。
10、公道杯,公道杯顧名思義,就是為了平均分茶給客人用的,公道杯使得每個客人杯中的茶,色香味都是一樣的。
11、茶杯,用來乘茶水的杯子。
功夫茶具怎么用 功夫茶具的使用方法
功夫茶具一般在廣州這邊用的比較多,其主要講究其中的過程,俺給樓主提供一個來自第一茶具網的資料,您可以看看.
為什么叫功夫茶具
所謂工夫茶,并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潮州工夫茶, 烏龍茶最具特色的沏泡法有兩種:一種是傳統泡法,主茶具為紫砂小壺、白瓷小杯及形似碗狀的茶船等.這一泡法至今在福建一帶保留著.另一種是用雙層排水茶盤代替茶海,上置瓷質小蓋碗與小瓷杯.這一泡法在廣東潮汕一帶風行.近年來臺灣茶人根據科學泡茶之需要,設計增加了聞香杯、茶盅等茶具.
功夫茶具怎么用 功夫茶具中各種茶具的使用方法
1有蓋的茶壺泡茶用的 2無蓋的茶壺倒茶用的 用后用熱水沖洗乾凈外部用乾凈毛巾擦乾凈
介紹一下功夫茶?
功夫茶的喝法
功(工)夫茶何謂 “功夫”? 一指技藝, 二指時間, 三指感覺. 種茶制茶得下功夫, 泡茶沖茶要好功夫, 品茶飲茶得有閑工夫. 好功夫與閑工夫的組合, 使品飲功夫茶真正十分有趣.
第一有趣為功夫茶具的精巧. 先前用于烹泉候湯的紅泥小火爐. 鵝翎小羽扇. 砂銚銅箸之類的器具, 如今已被電熱壺方便煮水取而代之自不必說, 那一直沿用至今尚未出現更新替換的大如密柑、小似桔子的茶壺(潮洲人俗稱 “沖罐”. “蘇罐”). 薄似蟬翼而潔白如玉的茶杯, 其獨特的性能與用途, 令人嘆絕. 那壺以紫砂泥壺為正宗. 有一人用, 二人用和三人以上用的區分. 書房里獨飲, 用一人壺. 夫婦或兄弟對飲, 用二人壺. 客廳招待朋友, 用三人壺. 三人壺, 每次沖出茶湯不多不少正好三杯. 倘客人多, 也可換用大壺. 但更多的時候是三人為一批, 各輪一巡. 此時, 往往是欣賞沖茶功藝的時間, 多于飲茶品味的時間. 所以, 非有閑工夫, 斷難坐得住. 那杯, 照例只得半個乒乓球大,以白瓷薄胎杯為常見. 底平口闊, 質薄如紙, 色潔如玉. 所謂 “不薄不能起香, 不潔不能襯色.”原來, 功夫茶越燙越易出香, 杯子薄一燙就升溫. 這也是沖功夫茶為什么每巡均要用滾燙的開水澆杯的緣故(不光是為了消毒衛生). 同時, 功夫茶一沖出來就要趁熱品飲, 此時又要杯壁溫度不要太高, 太高則會燙傷嘴唇, 而杯子愈薄杯壁散熱愈快, 不燙嘴 .此所以越薄越好. 而功夫茶中的極品, 湯色淺, 透明度高, 只有潔白如玉的杯子方能欣賞其高雅的湯色. 壺求紫砂而杯用白瓷, 此為功夫茶具一絕, 十分有趣.
第二有趣為沖泡方法的考究. 一怕 “傷水”, 二怕 “泡”, 三怕 “破膽”四怕瀝茶斟得高. “傷水”是指納入茶壺的茶葉份量不足而注水太多, 通常應以剛剛淹過茶葉為宜. 否則, 茶湯濃度不夠, 會品出水味, 俗稱 “傷水”. “傷水”則好茶盡廢.同時, 沸水注入茶壺后約摸幾十秒鐘之后(首次時間可稍長一些)即要把茶湯倒出來, 否則, 時間一長就會把茶葉中一些影響香味的物質都溶解在茶湯里, 影響茶湯的口感和色澤,此為怕”泡”. 而往壺里注水時應環繞壺嘴和壺邊高沖, 切忌往壺心灌, 以免 “淋破茶膽”! 斟茶時,又要把壺嘴降低, 要臨著茶杯飛快地反時鐘方向輪番瀝茶, 茶湯流成線時是 “關山巡城”, 茶湯滴成點時是 “韓信點兵”. “巡城”和 “點兵”是要把茶湯盡快瀝出, 并在茶杯中分得均勻, 因為先瀝出的茶淡, 后滴出的茶濃, 濃淡必須分得均勻, 方能使每一杯茶都完全一樣. 瀝茶怕斟得高, 高則茶湯注入杯子時會濺起泡沫, 影響茶湯的色澤感. 沖茶有這么多考究, 通常便要由座中的高手操作. 有高手司壺, 品茶自然美不勝收。
第三有趣, 是功夫茶喝慣了容易上癮. 功夫茶的特點是聞起來香, 喝下去苦, 回過頭甘. 苦盡甘來, 澀后回爽, 有曲徑通幽,豁然開朗的妙處. 因其回甘而有生津止渴之效果, 又因其喉底的清爽, 忍不住又勾起再喝一杯的欲望. 這種情形就是梁實秋先生所說的 “喝功夫茶如嚼橄欖, 舌根微澀, 數巡之后, 好象是越喝越渴, 欲罷不能.” 潮洲人出差, 你問他有啥不習慣, 他準會說沒功夫茶喝. 喝慣了功夫茶的人, 一天不喝便覺得難受. 所以, 茶癮大的人出差通常都帶上一套簡化的功夫茶具, 以便隨時隨地只要是可以尋到剛燒的開水, 就喝上幾杯.
第四有趣, 是有功夫茶喝的地方就可以找到潮洲人. 這有二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是喝功夫茶的大多為潮洲人. 因為潮洲人嗜飲功夫茶, 家家都與功夫茶結下不解之緣. 第二種情形是正在喝功夫茶的縱然不是潮洲人, 但路過而主動向功夫茶座靠攏的必定是潮洲人. 這第二種情形一般又會有二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潮洲人老鄉觀念比較重, 尤其是遠離家鄉, 一見功夫茶便會尋認老鄉, 所以會主動靠攏. 另一種情況是潮洲人向來以功夫茶待客, 因而功夫茶通常會使潮洲人找到變陌生為親熱的話題, 可以借品茶而輕松地入座.
功夫茶的有趣, 須以品茶人肯大方地消遣掉個把小時的時間為墊底. 那種操作程序的繁瑣與老半天方輪上一巡也就是那么一小口茶的飲法, 曾被人斥為 “浪費時間之道”. 喝功夫茶費時間那是事實, 但畢竟是一種高品位的 “悠閑”. 如果成天無所事事而只是喝茶, 那當是浪費時間. 若是在緊張的工作之余, 或則出于商場交易官場交際老友喜聚新朋偶識, 飲茶不是功利便是人情. 但帶有功利目的或人情交往的茶, 通常無法得到品茶的最高樂趣. 必須是座中有三二知己, 心中無多少俗念, 此時的品茶, 方可有 “芳香溢齒頰, 甘澤潤喉吻, 神明凌霄漢, 思想馳古今” 的境界, 當其時, “得半日之閑, 可抵十年塵夢”, 那可是難得清閑。
什么叫功夫茶具,下面這種算是功夫茶具嗎?如果不是,那這種是什么茶具?
當然是.青瓷,好東西! 應該是瓷器,哪兒買的?
標準功夫茶具應該是有幾件?
十種 第一:茶壺
潮人土語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的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多種,朱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第二: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第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沖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第四: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但不管什么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于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第五:茶墊
比茶盤小,是用來置沖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為便于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里還要墊上一層”墊氈”,”茶墊”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后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里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第六:水瓶與水缽
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尾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動,這是很少見的珍品。
第七: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托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
第八:紅泥小火爐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制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語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
第九:砂銚
”砂銚”,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于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共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第十:羽扇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制成的扇,大汪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功夫茶具哪種好?最好的功夫茶具有哪些?
功夫茶最講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于茶具,功夫茶具哪種好推薦購買紫砂材質的,茶壺和杯子.因為良好的紫砂壺和杯子,可以有效的提升茶湯的口感和品質.陶瓷類的也不錯,因為能更好的保持香氣,如果喝香氣高揚的茶,用瓷質的茶具也不錯.最好的功夫茶具你可以到十大高性價比茶具排行是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