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徽菜,叫臭鮭魚、還是臭桂魚?
徽州臭鱖魚,徽州水產類傳統名菜.俗名“臭鱖魚”,制法獨特,食而得異香.相傳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帶的貴池、銅陵、大通等地魚販每年入冬時將長江名貴水產——鱖魚用木桶裝運至徽州山區出售(當時有“桶魚”之稱),途中為防止鮮魚變質,采用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的辦法,經常上下翻動.如此七八天抵達屯溪等地時,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凈后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后,非但無臭味,反而鮮香無比,成為膾炙人口的佳肴延續下來,至今盛譽不衰.如今烹制此菜不再使用桶魚.而是用新鮮的徽州自產桃花鱖(每年桃花盛開、春訊發水之時,此魚長得最為肥嫩,故名)用鹽或濃鮮的肉鹵腌制,再用傳統的烹調方法燒制,故稱“腌鮮鱖”.
臭桂魚是什么?
臭桂魚又名臭鱖魚,是漢族傳統名菜,徽州菜的代表之一,源于安徽省徽州地區(徽州即現黃山市一帶),流行于徽州地區.初次見到的人不敢下筷,因為鱖魚發出的似臭非臭的氣味,叫人有點擔心.其實,你一點不用擔心,這決不是菜變味而發出的異 味,這是這道菜獨有的風味,當你吃一口后,你會驚訝地發現它的味道是那樣的鮮美,這就是徽州、新化的名菜臭鱖魚.
臭桂魚是怎么做的?
原料:鮮鱖魚、肉片、筍片、醬油、紹酒、白糖、姜未、雞清湯、青蒜段、濕淀粉調、熟豬油. 制作方法:將新鮮鱖魚腌漬在室溫攝氏25度左右的環境中,經六七天后,魚體便發出似臭非臭的氣味.然后洗凈并在兩面各剞幾條斜刀花,待晾干后放入油鍋略煎,至兩面呈淡黃色時,倒入漏勺瀝油.在原鍋中留下少許油,下肉片、筍片略煸后,將魚放入,加醬油、紹酒、白糖、姜未和雞清湯,用旺火燒開,再轉用小火燒四十分鐘左右,至湯汁快干時,撤下青蒜段,用濕淀粉調稀勾薄芡,淋上熟豬油起鍋即成. 特點:魚肉似臭實香,嫩而鮮美,有特殊的發酵香味.
是臭桂魚還是臭鱖魚兩個桂字哪個正確
你好,第二個
臭鱖魚是哪個省的名萊肴?
安徽省徽州地區傳統名菜,徽州菜代表之一,流行于徽州一府六縣各地. 臭鱖魚,又稱臭桂魚,徽州臭鱖,腌鮮鱖魚、腌鮮鱖魚;因放入桶里腌存,也名桶魚;是徽州傳統的民間菜,流行于皖南一帶,如屯溪、歙縣、休寧、黟縣、績溪一帶.
徽菜臭鱖魚的原理是什么?
臭鱖魚又稱臭桂魚、桶鮮魚、桶魚,腌鮮魚,是一道徽州傳統名菜,徽州菜的代表之一,在安徽徽州地區(今安徽省黃山市一帶)所謂腌鮮,在徽州本地土話中有臭的意思.這“風味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肉質鮮嫩、醇滑爽口,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俗名臭鱖魚.制法獨特,食而得異香.制作過程有講究,是把新鮮鱖魚用淡鹽水腌漬在室溫25℃左右的環境中,用木桶腌制最好,肚皮朝上擺放,用山間青石頭或河卵石壓住,時經六七天后,魚體便發出似臭非臭氣味.然后入油鍋略煎,配以豬肉片、筍片,小火紅燒至湯汁濃縮而成.
臭桂魚的來歷?
“徽州臭鱖魚”是一道皖南地方特色菜肴,是一味徽州名菜,別有一方風味,吃過的人都會留下很深的印象。這道菜的發明地就在黃山區太黟公路旁的小村落扁擔鋪。它的發明純屬偶然。
相傳,出產在長江流域的鱖魚是徽州人愛吃的一種魚類。因此,不少商人從事長途販賣生意。(當時步行一趟需要六、七天的時間),由于沒有保鮮設備,魚一腐爛就只好丟棄,使得一些商人因此賒本而破產。當時商人只好在氣候轉涼時,才到江邊去收購鱖魚,用木桶盛裝,雇挑夫沿貴池至徽州的府際干道挑往皖南山區販賣,當時這種魚通稱“桶鮮魚”。
有一年,一個商人看看天氣轉涼了,就雇了八個挑夫到江邊去收購鱖魚,然后趕緊往回趕,以求賺一筆錢好好過一個年。可是天公不作美,挑上路后天氣突然熱了起來,鱖魚在桶中開始腐爛,商人只好催挑夫日夜兼程往前趕,到了太黟交界的扁擔鋪住店后,商人打開桶蓋看看,已經聞到了一股臭味,商人著了急,這次生意怕要血本無歸了,就在商人要作出將魚丟棄的決定時,他臨機一動,將這種魚叫店家煎好,大家試著嘗了嘗,真是不吃不知道,吃了喜一跳,大家認為與鮮鱖魚味道相差很大,卻別有一番風味。這個商人高興地笑了起來,他主意已定,叫眾挑夫飯后繼續趕路,將“臭”鱖魚盡快挑到目的地—徽州府。眾人都不解其意。
到了徽州府,商人將魚洗凈,雇了城里的許多廚師到他家來,將“臭”鱖魚燒好,免費送人品嘗,當時的達官貴人、市井人家都應約而來,品嘗商人的“風味鱖魚”,大家吃過魚后,都感到別有風味,請教商人是用什么神奇佐料燒制的,商人笑而不語。
商人從此以后,便開了一家“鱖魚館”,從事販賣烹飪一條龍生意,以“風味鱖魚”為品牌招攬顧客,一時生意紅火,發了大財。據說有時鱖魚未腐爛到位,商人反而要挑夫將“桶鮮魚”往回挑一程,讓魚腐爛,才挑往魚館燒制,以求燒出“風味鱖魚”而賺大錢——因為此時鮮鱖魚的吃法已經不時興了。
許多年過去了,吃的人總是不知“風味鱖魚”是用什么神奇佐料烹飪出來的。等大家都明白了謎底后,都感到好笑,原來“風味鱖魚”就是“臭”鱖魚烹飪出來的,“徽州臭鱖魚”這種說法便傳開了。而這味菜肴也成了一道人人喜歡、家家會燒的家常菜,成了一道徽州地方名菜—徽州臭鱖魚。其實:這臭鱖魚并不臭,它的本意是“腐而不爛”的意思。
徽州臭鱖魚與“臭豆腐”的無意發明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也是世間事的一個巧合吧!
安徽臭桂魚的由來
臭桂魚是徽菜第一道名菜。
相傳是沿江一帶的魚販每年入冬時侯就會把長江的名貴水產——鱖魚,用木桶裝置運至徽州山區出售(因此當時也有“桶魚”之稱),因路途遙遠,魚販為防止鮮魚變質,就采用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的辦法,且經常上下翻動。這樣七八天抵達屯溪、徽州等地時,魚鰓仍然是紅色、鱗不脫、質也不變,只是魚的表皮會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凈后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后,非但無臭味,反而鮮香無比,便成為膾炙人口的佳肴延續下來,至今盛譽不衰。此為安徽臭桂魚的由來。
臭桂魚的做法及步驟:
所需材料:臭桂魚1條、油兩小勺、蒜苗四五根相克食物、彩椒一個、剁椒適量、蔥姜適量、淀粉兩勺、料酒適量。
步驟:
1. 買來的桂魚清洗干凈,浸泡20分鐘
2. 用紙吸干水分,切好花刀,放置平底鍋煎成兩面金黃,然后撈起放到盤子中待用
3. 用剩下的油炒蔥姜,炒出香味兒,再放入剁椒翻炒。放入水,倒上生抽,料酒,再放入魚,燉20分鐘
4. 輔料:蒜苗和彩椒切好備用
5. 魚熟后,先撈出來,把剩下的湯汁里放入蒜苗和彩椒,稍微煮一會兒,勾芡。把勾好的湯汁淋到魚上
干鍋臭桂魚傳說
桂魚(鱖魚)屬淡水魚種,徽人食桂魚多從遠地挑運,據說有位肩販挑了兩桶桂魚,半途 魚臭,肩販情急生智,刮鱗去鰓,掏盡內臟,抹上食鹽,廚師用徽菜烹調技藝,重料、小火紅燒,食之肉質細嫩,且醇厚入味,后人仿效,竟成了名菜“腌鮮桂魚”,俗稱“臭桂魚”,其實香而不臭.到黃山,一定要品嘗一下當地的特色菜“臭鱖魚”,以及各種用鮮筍或筍干烹調的美味.名為“臭”,其實香,鱖魚用作料腌制,再配上碎肉丁一起蒸,撒上泡辣椒,卻又不過分紅火,滋味濃厚,令人垂涎.
徽菜中的——臭鱖魚
臭鱖魚
這是一道徽州名菜,初次見到的人不敢下筷,因為鱖魚發出的似臭 非臭的氣味,叫人有點擔心。其實,你一點不用擔心,這決不是菜變味而發出的異 味,這是這道菜獨有的風味,當你吃一口后,你會驚訝地發現它的味道是那樣的鮮 美,這就是徽州的名菜臭鱖魚。這道菜是這樣制作的,將新鮮的鱖魚用淡鹽水腌浸 在溫度25c° 左右的甕中,經過六、七天,魚體便發出微微的臭味,但魚鰓仍是紅的 ,鱗不脫,質不變,就成了臭鱖魚。關于這道菜的起源還有一個傳說,二百多年前 ,沿江貴池一帶,魚販用木桶將鱖魚裝運到歙縣,為了防止日久變質,販子給魚抹 上一層食鹽,誰知抵達歙縣,鱖魚已經發出怪味,他們舍不得扔掉,洗凈后自己燒 吃,竟是無比的美味,于是,大家都來仿照燒制臭鱖魚吃.這道菜就這樣一代一代 地傳下來,并在相傳不斷改進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