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裾深衣是哪個朝代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
深衣是曲裾嗎
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
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稱為“衣緣”或者“純”);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現代人文學者建議將深衣作為華夏民族的服裝來推廣,作為華夏服飾文化的代表。
東漢·鄭玄
《禮記·深衣》宋淳熙四年撫州公使庫刻本
東漢鄭玄是《禮記》的一位至關重要的注釋者,他的注釋是《禮記》后世研究者的研究基礎,以下所引圖片為鄭玄注《禮記·深衣》宋刻本影印件。
鄭玄對于深衣概念的完善,有一個重要貢獻,那就是第一次提出了對原文中“續祍勾邊”所指具體內容的猜測,鄭玄注曰:“續,猶屬也。衽,在裳旁者也。屬,連之,不殊裳前后也。鉤,讀如“鳥喙必鉤”之“鉤”。鉤邊,若今曲裾也。續,或為“裕”。”
這里的“曲裾”一詞最早出現于《漢書》,年代為西元79-105年,其義不詳,但與“交輸”一詞同時出現,關系親密。之后出現在東漢鄭玄對《禮記》和《儀禮》的注釋中,年代大約在西元160-190年左右。之后,唐代、宋代皆有提及。在這段時間里,“曲裾”的意思大概是深衣上的一種“續衽”。
曲裾袍這個的名詞解釋是什么?
曲裾:也稱繞襟衣.源于內衣制度的不完善,多重繞襟以顯莊重. 襌衣、襜褕、復袍等一般為深衣,但嚴格說,并非服制裁剪的分類,而側重的是衣料和厚薄.
曲裾的介紹
曲裾是漢服的一種款式.按照《禮記》記載,深衣一大特點是“續衽鉤邊”,也就是說“這種服式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孫機).出乎意外的是,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繞到背后,參考洛陽金村出土的銀人像.在膝前交叉的那種款式是今天人們的一種創造發明,或者說是受了十二單影響的一種設計,“入”字底的小曲是否是漢服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古代深衣之裳計有十二幅,皆寬頭在下,狹頭在上,通稱為衽,接續其衽而鉤其旁邊者為“曲裾”.事實上,除了“馬王堆曲裾”,市面所有“曲裾”都不是正統衣冠,它們或參考了嚴重抽象的俑像,或為黑心商人的發明.請新人格外注意這一點,先對此有所了解再做決定,以防上當受騙.
什么是曲裾?
曲裾實際是深衣的一種。深衣根據衣裾是否繞襟而分為直裾與曲裾。屬曲裾的深衣則后片衣襟加長,加長后的衣襟形2113成三角形,經過背后再繞至身前,然后在腰部用大帶約束,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這可能就是古籍資料提5261到的“續衽鉤邊”。“衽”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應該是形容繞襟的樣式。
4102曲裾出現,與漢族衣冠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顯得較為莊重合禮了。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1653秦至漢代較為流行。
開始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擺比較寬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從出土的戰國、漢代壁畫和俑人來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擺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
慢慢地,男子曲裾越來越少,曲裾作為女子衣裝保留的時間相對長一些。專直到漢末至魏晉時期,女子深衣屬也慢慢消退了,襦裙時興起來之后,曲裾深衣自然便幾乎銷聲匿跡。
在后來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則是襦裙。
簪珥、步搖、深裾、曲裾是什么?
簪是簪子,珥是珠玉的耳環,步搖也是頭飾(隨著走路的步伐搖擺,見《長恨歌》),裾通常與裙連用合成裙裾,深和曲是什么意思就不知道了.
曲裾是漢服嗎
曲裾是漢服. 詳細資料可參考《中國服飾史》、《中國歷代服飾史》等書. 款式正規的作品多為各地漢服研究社團出品,注意分辨.
曲裾深衣的具體構造是怎樣的?拜托了各位 謝謝
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于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曲裾裙的裾的含義
裾,衣袌也.從衣,居聲.——東漢·許慎《說文》 裾,衣之前襟也.今蘇俗曰大襟.——《說文通訓定聲》 希望能幫到你~
曲裾哪個朝代較為多見
漢代男子曲裾之一 左圖為戴帽、穿曲裾服的男子(陜西咸陽出彩繪陶俑).右圖為穿曲裾身衣的男子(陜西出土西漢陶俑).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于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漢代男子曲裾之二 曲裾深衣穿戴展示圖(根據陜西咸陽出陶俑復原繪制).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于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